二戰中,為何3個日本兵就能控制10萬人縣城?

justtheone

這是事實,雖然很誇張,但我們有先例。清朝入關的時候,20的多萬的八旗人口,還不是控制了全中國?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看了@薩沙的回答,把當時中國人不願意當兵,缺乏國家民族意識作為主要理由,這有失公允。因為老百姓知道,去給國民黨當兵的下場實在是太慘了。


近代著名教育家蔣夢麟曾考察過抗戰時期壯丁(被國民黨強徵的老百姓)的生存狀況,結論是抗戰時期大約有1400萬的壯丁還沒上戰場就死亡了。這些人受到國民黨部隊的非人虐待,被隨意打罵、乾重體力活、吃不飽、一旦生病就被遺棄,處境悲慘。所以誰會真心為這樣的國家賣命?很多人不願當兵情有可原,而這也是國民黨最終失敗的一個原因。

二、中國人的順民思想。近代百年就是一部軍閥混戰史,城頭變換大王旗,對老百姓來說,安穩的過日子成了一種奢望。在非前線的淪陷區,秩序相對安穩,當順民種地交稅換平安在戰亂年代不失為一種選擇。為何?因為當時的老百姓還普遍缺乏民族國家概念,給誰繳稅對他們來說沒有多大區別。如果反抗,全家受牽連,沒有堅定信念、深仇大恨的人很難選擇不當順民。


三、日軍強大的戰鬥力。正因為日本人厲害,所以才能出現几几個日本人控制一個縣城的情況。一旦出現狀況,日軍倚靠交通網能夠迅速到達,守住縣城。大家知道國民黨軍隊收復的第一座日軍據守的縣城是何時何地麼?是1944年的雲南騰衝縣。3000鬼子全軍覆沒,我軍在空軍的支援下陣亡1萬多人。

四、大量漢奸的存在。20多萬八旗為何能征服全國?因為數量眾多的漢奸部隊。清朝很聰明,在征服全國後,他們只把主要八旗士兵駐守在幾個重要城市。其他小縣城,也就十幾個人罷了,維持秩序的主要是大量漢族人的綠營兵。

日本人的做法和清朝類似,汪精衛等漢奸走狗心甘情願為日本人賣命,日本人讓他們負責維持地方治安。在一些縣城,日軍也就派出幾個人罷了,其他的工作交給皇協軍和偽軍就夠了。抗戰時期,中國的偽軍有200多萬,遠遠超過日軍數量,全球僅此一例。


石頭有話說

這個問題的確不是誇大,是真的,而且不在少數。

許多人都知道抗日神劇假,像手撕鬼子這種科幻情節根本不可能出現,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抗戰有多麼殘酷與可怕,像三個日本兵控制十萬人的縣城!

關於此事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日軍戰力

侵華日軍都是職業軍人,他們從小受軍事化訓練,接受武士道精神洗腦,一個個都是悍不畏死的魔鬼,他們訓練有素、戰場反應迅速,且極為擅長白刃戰,而且相對於中國軍隊,日軍有碾壓之勢。

日軍單兵作戰能力強,協調作戰也很擅長,但他們顯然不是無敵的,三對十萬,怎麼也不可能嬴,但要考慮到這三位是殺人無數的正規軍人,而這十萬是平民百姓,可能不少人連雞鴨都不敢殺。

平民不敢殺人

不敢殺人是人的天性,所以說戰爭反人性,因為它逼著人去殺人,特別是第一次殺人,極難克服內心。當然,戰場上你死我活毫無考慮時間的時候除外,因為這時不殺人就等著被殺。

十萬百姓首先就不敢殺人,其次,十萬百姓不可能一起出手,日軍的兇殘恐怖早已傳開,出於對死亡的恐懼,十萬人不可能一起向日軍發動進攻,偶爾會有一些勇者站出來號召,但他們能不能號召到所有人尚且是一個問題(絕大多數情況叫不到幾個人),而日軍卻不會坐以待斃,可能這些人還在號召就被日軍一鍋端了。

偽軍

而且,日軍只有三個,但偽軍不止這麼少,一個縣城,至少會有數十位偽軍,多的甚至有百來個,這些人也是殺過人的,而且平日狗仗人勢,更添平民恐懼。

事不關己的順民心理

中國的封建社會太長了,漫長的愚民壓制導致政府與百姓分離,換不換政府百姓是不會有太多切身感受的,只要不威脅到他們就好,畢竟換誰不是皇帝,他們還是平頭百姓。所以在清軍入關的時候,鮮有平民抵抗,但是在剃髮易服的時候,大規模反抗了,因為威脅到了自己。

民國以來一直就是軍閥混戰,城頭變換大王旗,對老百姓來說,安穩的過日子成了一種奢望。後來日軍來了,在非前線的淪陷區,秩序反而相對安穩,百姓過的日子甚至可能比以前還好點。

而且當時的老百姓普遍缺乏民族國家概念,被誰統治對他們來說沒有多大區別,甚至有人提議反抗還總會被人以顧慮否決,如你殺了他們三個又怎樣?日軍勢大,萬一他們屠城怎麼辦?

精明的日軍充分利用了這種心理,在心理層面對百姓進行壓制,使其不敢反抗,也興不起反抗的念頭。

日軍援軍

另外還有一點,十萬人就算殺掉了日軍也很難維持,消息傳出後日軍援軍會很快趕來,一群手無寸鐵的平民,如何抵抗日軍的進攻?日軍進城後,必將以血腥鎮壓來震懾其他人。

簡述

當我們提起二戰中一個英軍士兵能夠俘虜數十乃至數百意大利士兵的時候,我們或許會笑,但當我們提到三個日軍佔據十萬人縣城是時候,我們又是什麼表情?

我又想起了南京大屠殺中的記載,幾個日本人就能押著幾百個中國人,這些國人知道很可能會死,也知道他們一擁而上能夠解決掉這幾個日軍,但他們沒有,因為最先衝上前的人一定會死,而且衝上去以後,附近的日軍會趕來,他們也是死,他們還抱有幻想,幻想著等待他們的不是死亡。

這不是國人獨有的,猶太人被德國人屠殺、德國戰俘被蘇聯人屠殺,也都有這種情況,或許,這是人性的弱點?


平沙趣說歷史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日本能在二戰中如此猖狂,與中國當時的各種亂象有直接聯繫。中國至抗戰時,積貧積弱至極,亙古未有。不管是軍事、經濟、政治等表面的實力對比,更兼有士氣、民心、氣節,都可以說到了前所未見的寡廉鮮恥的地步。日本敢於以小博大,以寡凌眾,是因為他們得到的關於中國的情報都是官無戰心,兵無戰意,偌大一箇中國,竟如無主之地;江山社稷,竟如失鹿之狀。終於,引起豺狼覬覦之心。

以東北淪陷為例,九一八事變時,瀋陽城和北大營的駐軍加在一起兵力超過3萬,而攻城的日軍不足2000。東北全境的東北軍有18萬之眾,竟然被2萬餘日軍趕到了關內。

此時的東北軍撤到了河北北部和熱河一帶,計有30多萬人,如果此時能振臂一呼,打回老家也未必沒有可能。然而接下來的事態發展,卻讓人瞠目結合,錦州重地,不戰而退,山海關只安排2000人駐守——這是開門揖盜嗎?

日本軍隊隨後向熱河省發動進攻,此時東北軍在熱河的總兵力有11萬之眾,仍有一戰之力。蔣介石也不敢大意,特別派遣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前往熱河督戰。然而即使如此,熱河抗戰也打的極為窩囊。除了東陵大盜孫殿英部在赤峰積極抵抗,陣亡1823人外,日軍基本沒有受到多大抵抗。赤峰淪陷後,日軍從山海關從熱河南部發起了攻勢,南北對進。隨後,中國軍隊再一次潰敗,官長們紛紛棄城逃跑,跑到了北平。日本軍隊第8師團僅僅用了128個騎兵就佔領了熱河省會承德,至此熱河全部淪陷。承德淪陷,是為史上一大奇談。

(日本128騎兵進入熱河省會承德)

偌大的一個省會,僅僅只需要128個騎兵就能攻佔;那麼一個小小的縣城,如何不能用3個日本兵就能控制住呢?

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可臻治道。無奈當時的中國確實文恬武嬉,自私自利,毫無國家觀念。介公在當時,也不過一個軍閥,控制東南半壁而已,在這眾多的軍閥裡,算是有血性了。這些肉食者尚不謀國,如何讓這些底層百姓做有組織的抵抗?

如果當初戰死沙場,本事不濟,武力不如人,輸了無怨,死了無悔,青史無恨;可事實上,卻是這些居於上位者以國謀私,貪生怕死,以至於賊人勢熾,國將不國。

3個日本兵控制一個10萬人的縣城背後,不是日本人勢力有多大,反應出來的是中國彼時太少忠義者願意為國死難,沒有國家勢力在背後支撐。日本士兵怙惡不悛,罪大惡極,終於讓國民覺醒——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民眾的覺醒,使得中國的抗日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一個全民抗戰的階段。日寇的鐵蹄踏破了中原千家萬戶,也喚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國人的血性,在慘重的犧牲中抗戰勝利,我們最終迎來了民族解放的曙光。


而知而行

我之前在井岡山地區做過幾年口述歷史,採訪過不少抗戰親歷者。


期間遇到過一個江西吉安人,他是抗戰最後一年被日本人抓了壯丁的。其中有個細節印象深刻,他談到“當時我們有五六十個挑擔的,都是男的,老老少少都有,日本人只有兩個,他們押著我們走了幾百裡,找了幾個年輕的挑擔的幫忙管理和維護秩序。他想帶著我們一起去日本,到了日本有老婆,有房子住,吃喝都不愁,所以就是兩個日本兵就將我們五六十個人控制住了,後來要不是遇到紅軍和白軍打仗,日本兵跑了,我們說不定還真去了日本”。


這裡面透露了幾個重要信息,第一個信息:日本兵很擅長讓中國人管中國人,給他們權力和願景,讓他們能夠幫忙賣命,有些人可能樂得如此,可以用更少的日本兵控制更多的中國人。所以抗戰時期,皇協軍的數量有時候可能多於日本兵本身,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個信息:抗戰時有許多中國人是非常麻木的,他們寧願受苦,熬一熬就過去了,或者等待解放,也不願意自己去主動抗擊,主動犧牲,除非威脅到極大的利益,或者被逼上絕路。那時候民眾的覺悟並不是普遍都那麼高,也並沒有那麼樂觀。


第三個信息,日本戰後人口大量縮減,缺乏勞動力,所以在戰爭快要結束時,打起了將中國青壯年引誘引渡到日本,為戰後經濟建設服務的。但是真正到了日本會是過好日子還是做奴隸就不知道了。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蓄謀已久,又在戰爭中深入研究了中國的國民性,在東北三省的奴化教育就很成功,所以他們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和來分裂、引誘、拉攏、指使、控制許多中國人,所以現在說的13年抗戰,其中的許多仗,與其說是跟日本人打的,還不如說是跟日本人控制下的中國人自己打的。要是沒有一群覺悟了國民和真正努力抗戰的隊伍,說不定會有更多的人不知不覺就從麻木的國民,變成了日本的奴隸。


從這個角度看3個日本兵控制10萬人的縣城也就不奇怪了,當然也應該不是純武力控制,中間應該有許多的不為人知的手段,比如抓住地痞流氓給利益上的許諾,或者扶植本地的土匪黑惡勢力等等,如果有更多的史料,我們就會更清楚的瞭解這個問題。


李藝泓西平王后裔

3個日本兵控制10萬人的縣城,不是空穴來風。

1932年日軍佔領東北拜泉縣,3個鬼子1輛車,在村裡整體轉圈,嚇得人們以為有很多日軍,不敢抵抗。

吉林省伊通縣,相傳是4個鬼子拿下的。

為啥日軍能如此輕易得手?

關鍵是沒有抵抗的軍隊。

中國軍隊戰鬥力再低下,如果有那麼一點點的抵抗,也不會讓3個鬼子如入空城,順利佔領一座城。

東北軍不抵抗是日軍順利佔領的主要原因。

東北軍參謀石原莞爾曾經囂張地說,雖然張學良號稱50萬大軍,而關東軍只有不到2萬人,但不肖2天就可以拿下奉天。

“對付張學良,不需要傳家寶刀,竹刀就夠了。”

是什麼讓石原如此堅信東北軍必敗?

第一,日軍武器先進。

“拿兩門大炮去嚇唬嚇唬張學良就足夠了。”

第二,援軍隨時可到。

即便真的打起來,已經調兵遣將到中朝邊界的日軍也可以隨時過來支援。

第三,知道張學良不會抵抗。

日本打仗從來不冒進,情報間諜四處活動,在確切地知道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後,判斷中國軍隊絕不會在東北與日本開戰,這才讓他們更加肆無忌憚。

所以,3人拿下一座城,不是日軍多神乎其神,而因拱手相送。

有人說,沒有軍隊,光城裡面的老百姓一人一拳,也能把他們打扁啊。

如果是打架沒問題。但別忘了,這是戰場,老百姓沒有領導、沒有武器,無力反抗,不敢反抗,官兵都逃跑了,誰挑頭去抗日?

況且,日軍以兇殘恐嚇為主要手段,打心理戰,光嚇唬嚇唬就夠了。

恐嚇之下,必有漢奸。三五個兵侵略得逞,漢奸“功”莫大焉。

這些都是戰術方面的原因,最關鍵的,是不抵抗戰略。

如果要怪城中不抵抗的老百姓,不如怪不抵抗的政府和軍隊。

真打起仗來,中國游擊隊讓鬼子疼得很。

總之,三四個日軍佔領中國一座城的事,是日軍自我宣揚、自我神話的宣傳,雖確有此事,但認識錯誤,不是中國人打不過,而是根本沒有打。

真打起來,

如果同樣的裝備,中國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絕不比日本鬼子差多少。這話是日本另一個軍官辻政信在日本戰敗後的1952年說的。

由此可見,中國打不過日軍,主要敗在武器裝備的落後上。

(史料參考《昭和三大參謀》等)


飛春讀傳

看了這樣的題目,“精日”者肯定又有理由了。但我有點懷疑其真實性,3個鬼子能控制一個十萬人縣城?十萬人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他們淹死,控制一個村莊有可能,一個大縣城不可能。鬼子最小的編制是分隊,十幾個人,管轄一個縣城不可能把自己的編制搞散,這樣會失去戰鬥力。

我們看一下當時侵華日軍的編制:日本陸軍編制分為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步兵小隊大概有50-70人,配有兩挺輕機槍和兩個擲彈筒,步兵中隊大概有180-250人,也就是三個步兵小隊加上一些衛生員、通信員等非戰鬥人員。步兵大隊大概有1100人,統轄3-4個步兵中隊,還配有重機槍、步兵炮等重武器。步兵聯隊大概有3800人。步兵旅團統轄兩個步兵聯隊。師團大概有25000-30000人,一般統轄兩個步兵旅團。

日軍最小的戰術單位是分隊,相當於中國軍隊的班。每個分隊13人,包括分隊長、4名機槍射手和8名步槍兵。有輕機槍一挺,編制四人(組長、射手、兩名攜彈藥的副射手),這四人配備自衛手槍,在戰鬥中有時也攜帶步槍(機槍射手除外);八名步槍兵,每人一支單發步槍。特別加強的部隊中,加強班會多配置一個兩人攜帶的擲彈筒。

日軍的一個小隊,稍稍大於中國軍隊的排,一般由三個分隊和一個裝備三個擲彈筒的擲彈筒分隊構成,共54人。

日本人兵力有限,最大的可能,一個縣城駐紮有一個小隊的鬼子,雖然鬼子窮兇極惡,戰鬥力強悍,但是區區幾十人也太少,關鍵他們有幫手,一個段子說:抗戰為啥打了八年,主要是漢奸多啊。因為有偽治安軍幫助他們禍害老百姓,老百姓手裡又沒有槍,只能任人宰割。那些漢奸隊伍抱著吃糧當兵,有奶便是孃的觀點,不顧民族大義為鬼子賣命。所以鬼子人數少一點,有漢奸部隊幫他們看家護院,也夠用了。

另一方面鬼子佔據了交通上的便利,一旦中國軍隊攻打縣城,他們一個電話可以立即調來援軍,只要他們頂住十來個小時,大隊鬼子就殺到了,面對缺乏重火力的抗日軍隊,一個小隊抵抗十來個小時不成問題。


浩蕩揚子江

從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間日本侵略者先後佔領了中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等大片地區,而侵華日軍總人數120萬人,根本無法掌控這麼大片的土地,所以很多不重要的、不處於前線的縣城就只留下幾個日本兵駐守。在抗日戰爭中3個日本兵就能控制10萬人縣城的情況有很多,日本人是怎麼做到的?

1、抗日戰爭中漢奸太多。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偽軍數量能達到150萬到200萬人之間,再加上各種投靠日本人的幫會分子、地主劣紳武裝,是這些人幫助日本人在控制地方。漢奸們打仗可能不行,但欺壓禍害普通老百姓各個是能手,鎮壓地方、強徵物資、絞殺抗日分子,所以每個縣城日本人駐紮幾個人當頭目就夠了。

2、日軍的機動性好。當時侵華日軍縣城和縣城之間會有很多駐兵的碉堡存在,一些大縣城更是有日軍中隊(180人-250人)、大隊(1100人)編制的機動兵力存在。日軍的機械化、騾馬化程度比中國高得多,機動性好,一個縣城出事四周立即支援,所以抗日武裝很難打下縣城。

3、很多中國百姓因為家人、財產問題不敢反抗日本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是很高,但真正能做到毀家紓難的人畢竟是少數。在日本人佔領的縣城中很多人是得過且過,只要不到他的家中殺人搶東西就不反抗日本人。

可以說抗戰中幾個鬼子控制一個縣城的局面不是什麼奇聞,而是很多現實原因綜合在一起的結果。


當狗容易做人難

日本在二戰中最開始的優勢,並不是兵力數量上的領先,而是先進的武器和軍隊的秩序以及軍人的素養。從甲午戰爭開始,清朝人就接觸過日本人,知道他們的兇狠無恥。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他們變得更加狠毒和無恥。


於是,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就被嚇怕了,他們不是沒有力氣,只是從心理上產生了畏懼。而且,日本人手裡有真傢伙。畢竟,神劇裡那些飛簷走壁的大神在民間極少存在,所以大部分人生活在恐慌當中。

這與清朝時期高度封建的愚民治國政策有關,老百姓很少敢於質疑統治階級,而如今統治階級被打敗,他們就知道,這個勢力一定不容小覷。無限放大的恐懼和人民整體的愚昧無知,讓他們只能順從。



三個日本兵控制一個縣城,這並不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因為當時不知道這三個日本兵後面還有多少力量,所以不敢輕舉妄動,怕惹怒日本人,這還是因為愚民政策下普通老百姓大都缺乏反抗精神。可想而知,只要殺死其中一個人,那麼日本人很有可能下令屠城。所以,只能忍了。


歷史密探

冷漠,沒有國家概念。

其實從大清朝一直到抗戰,國人都缺乏現代的國家意識,真正喚醒我們國人的國家意識就是抗日戰爭。

清朝統治者為什麼原來一直不準漢人進關東呢?電視劇裡滿族人為什麼喜歡說“從龍入關”呢?從龍入關指的就是跟隨皇太極入山海關。

清朝統治者雖然坐著天下,本質上他們都覺得關東才是他們的家,萬一有一天待不下去了,他們還是要回去的,所以不准你們漢人把地給佔著。

清朝的大臣分成滿大臣和漢大臣,滿大臣才可以自稱“奴才”,漢大臣卻只能稱“微臣”,皇帝叫滿大臣“奴才”是因為是一家人,叫你“奴才”透著一股子親熱,而漢大臣要加入八旗才能有資格自稱為“奴才”。那時候的家國情懷其實是隻有家沒有國的。國家的統治者都是這種態度,你說老百姓對國家能有多少概念

所以八國聯軍入侵,才會有老百姓爭先恐後的去賣蔬菜、賣食品、當挑夫、搞運輸。

所以3個日本兵就能控制10萬人縣城也不稀奇,所以老蔣在對日宣戰的時候要說:“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守土有責。”

我是“天下會會天下”,我在今日頭條等您關注!


天下會會天下

這種問題其實問得很沒水平,完全是譁眾取寵。

首先,不可能有三個日本兵去駐守一個縣城;其次,當時也不會有哪個縣城會有十萬人。

如果是一個縣十萬人甚至二十萬、三十萬人,這沒有什麼,但說當時一個縣城要有十萬人,那還了得?最起碼也得是接近省會級的城市了。這是常識性問題。

至於三個日本兵駐守一個縣城的問題,可以負責任的說,這是不可能的。



道理很簡單,三個日本兵算什麼編制?一個班?一個班也差得遠、遠遠達不到啊。派三個日本兵去駐守一個縣城,這不是找死嗎?

真當國共的游擊隊等敵後武裝是吃素的?早給你端了!要知道,軍隊行軍作戰最怕什麼?

最怕的,就是落單,尤其是團以下,別說一個小隊,就是一箇中隊(連)、一個大隊(營),也給你吃了!因為基本作戰單位,是以團(日本稱聯隊)為基準的。

由此可知,日軍不可能會派出三個士兵去駐守一個縣城的,日本的軍事素養相當高,不可能會做這種蠢事。



還有,也不是所有縣城都會有軍隊駐守,是否駐軍主要取決於軍事需要,比如一些大中城市、一些交通樞紐,或者戰略要點,即使不是縣城,同樣會有日軍駐守。

但是,很多並沒有戰略價值或者日軍認為是安全的縣城,未必會有日軍駐守,否則每個縣城每個要點都要駐軍,試問日軍哪裡來的這麼多兵?

也正因為日軍兵力不足,所以看似日本佔領了中國大片領土,包括華北、華中、華東等等,其實在很多縱深地帶,都活躍著國共的游擊隊和其他敵後武裝。

因為日本控制的據點之間,往往有幾十甚至上百公里的真空地帶,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敵後武裝從中間穿插基本是安全的。



譬如戲劇《沙家浜》中揭示的,當時的游擊隊就在上海周邊,近在咫尺。

否則的話,八年抗戰中如何會發展出幾百萬的敵後武裝力量,試想他們是如何生存又如何壯大的?如果日軍控制力真的這麼強,是不可能做到的。

換言之,當時一個縣城別說三個日本兵,就是一箇中隊,如果沒有迅速的後援保證,日軍恐怕也是不敢的。

道理很簡單,這種分兵策略,基本就等同於送死。游擊隊武裝雖然弱,但集中一個團的兵力打日軍一箇中隊(連),還是大有把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