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司令部紀念館——潘復生

作 者 簡 介

潘復生,男,內蒙作協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會員。作品五十多萬字在各地報刊發表。曾獲《內蒙古日報》優秀散文獎。

訪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司令部紀念館

從石五公路至老石柺,在大橋上就能看到當年大青山抗日遊擊隊突襲石柺水磨灘火車站日本侵略軍據點的進退山口。停留半小時,由石固線沿五當溝向北行進。這一帶都有抗日遊擊隊的戰鬥足跡。在三岔口東頭打過日軍礦井隊,在固陽新窯坡陳灣一帶伏擊日軍大隊。抗日遊擊隊戰士們徒步奔跑的灰白土路和穿越的山溝河谷,如今全修成水泥或油路。孫子外孫伸頸探頭,由車窗向外觀賞沿路山野農田。

訪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司令部紀念館——潘復生

地處陰山北麓的大榆樹灘,抗日時期是冀西北抗日根據地的北翼重要通道。一九三八年三月,毛澤東決策創建大青山抗日根據地,負責組建的120師決定派358旅715團和師直騎兵營一個連為大青山抗日支隊,由旅政委李井泉任司令員,參謀長姚喆任參謀長,714團政委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下設三個營、十五個連,共計近2千人。團長是715團王尚榮,政委朱輝照、參謀長李文清。140多名排以上幹部中,有三分之一是長征前的老赤衛隊或從長征走過來的老紅軍。他們從我的老家五寨縣整編出發,四個月後,又組建了由武新宇、武達平、張晉勳、李維中、喬鳳山等各部部長帶領的“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會”隨李支隊挺進綏遠敵佔區,參加創建抗日根據地,組建各級動委會。加上太原私立成成中學師生編入的四支隊,共計2300多人。支隊披星戴月,跋山涉水,披靳斬棘,衝破日偽頑軍重重包圍、狙擊,兩次北上,於七月中旬抵達大青山中部。

這些資料,是我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到九十年代初期參加固陽縣文史資料和縣誌編撰工作記錄的,坐在車上翻看著就到了原來的固陽新建鄉。這裡向東到下溼壕鎮,是當年抗日支隊經常進出活動的中心地帶和交通要衝。我們從下溼壕鎮向南拐,進入大青山中段北山口,沿前黑沙,獨龍圖,前海流到官地村,就進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被稀少,裸露的花崗岩和石灰岩、沙岩顯示出灰白間雜褐色的荒涼。全沒了抗日遊擊隊當年隱蔽的茂密森林。當時偽蒙政權已淪為日寇漢奸,區、鄉、鄰里、保甲兩面三刀,土匪橫行如雜亂繁衍的野草。大青山遊擊支隊處境異常危困:物資不接,麻鞋破衣,粗糠野菜。

訪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司令部紀念館——潘復生

七拐八彎就到了司令部舊址——巴總窯子村。我首先登上中間的小山,環視地形,南依大青山主脈,山腳至村前一片半月形開闊地,穿村大道連接前後村如S形陰陽太極圖,坐落在兩個小山灣中的村子正如陰陽魚的雙眼。四面八方全是山頭溝谷,迴環曲折,進退自如。據說是李井泉與姚喆在剛來時一個月的游擊戰中觀察選定的。後村重建烽火臺和三層高炮樓,西頭坡上是藍灰磚瓦起脊四合院的新建指揮部,南大門旁掛“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司令部紀念館”牌子。裡面六個展館分佈正北東西三面房間內,由東開始,分別展出黨中央八路軍主要領導和所屬系列圖片,大青山支隊機構系列,連以上幹部,游擊戰鬥,發動群眾事蹟,遺物器件等圖片文字。我們觀瞻一週出來,從炮樓東口進去,下地道穿行。孫子外孫驚訝唏噓,跟著我在兩壁燈光中摸牆向前,十幾分鍾後出西口。據80多歲的石大爺說,原先口子直通司令部院內,後來改道了。村裡還保留著的石碾盤、石磨、石砌水渠和舊供銷社,引起孫子外孫的好奇。村前兩人合圍古樹上掛傳奇文字。

開始,司令部在綏中地區大灘一帶夜襲陶林縣後,在綏中、綏西、綏南開展活動。經四子王旗烏蘭花鎮,武川通往綏遠的蜈蚣壩戰鬥後,到了武川縣西南的大青山峽谷井爾溝。決定由李井泉、王尚榮、李維中、陳剛等率三營和二營五連,四支隊及二連動委會部分人員挺進綏西。1938年農曆八月初一到了武川、薩拉齊、固陽三縣交界的後窯子、官地、河西窯子村。向南沿六道壩、美岱溝直出土默川,向西通固陽、包頭,向北出大青山至達爾罕茂明安草原,向東進入馬場梁、一前晌、萬家溝根據地。日軍獲悉後,於農歷初四出動37輛汽車,滿載士兵武器彈藥尾追到後窯子,突襲指揮部。李隊長王參謀指揮二營五連掩護,三營抵抗四倍於我的日寇。殲敵200餘人,日軍大怒,火燒後窯子村。之後王尚榮團長和陳剛營長率三營主力經白菜溝、巴總窯子在九峰山宿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奔襲了陶思浩車站,大獲全勝。然後又襲擊石柺日軍指揮部,半小時殲敵300多人,繳獲槍支300多枝,還有電臺戰馬,生俘偽蒙駐石柺代表劉震東。此後支隊撤到巴總窯子駐紮,在後腦包官地一帶活動。期間,與二架山李海龍、吉忽倫圖紹卜亥的趙太保、雲二撓、五當召衛隊靳國柱發生摩擦戰鬥。這些號稱“民眾抗日自衛軍”的雜牌隊伍,以後都起義投誠八路軍。

訪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司令部紀念館——潘復生

孫子外孫聽著屏息靜氣,比上任何政治思想課都專注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