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針對誰,在座的三家“機器人格鬥”都有問題

不是針對誰,在座的三家“機器人格鬥”都有問題

破碎的機甲、飛濺的零件、四射的火焰、強悍的防彈玻璃和機器人爆炸;宿怨、恩仇、科技、父子、撕裂、衝撞、兄弟反目、團體榮譽……這些元素說說都覺得撩人。2018年,觀眾看到“機器人格鬥”這一全新綜藝題材以反常的密集瘋狂上線。

1月,浙江衛視首先上線《鐵甲雄心》;3月底,愛奇藝上線《機器人爭霸》;4月初,優酷上線《這!就是鐵甲》。三檔同類節目的檔期或彼此覆蓋,或緊緊相銜。它們的密集,鮮明地反饋出各家平臺在科技類綜藝市場的迫不及待和焦慮。當然,這同一題材的左右對比,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們展示了各家在處理相同題材時的不同特徵。

不是針對誰,在座的三家“機器人格鬥”都有問題

不是針對誰,在座的三家“機器人格鬥”都有問題

需要明確的是,三家節目各自的看點對於國內觀眾來說都算不錯,但這並不值得大書特書。因為這是富含“暴力、科技、競技”題材元素自帶的新鮮魅力。它必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逝去。三家其實都在共享著相同的後發優勢。

國內機器人格鬥類節目相較於國外同題材嚴重後發。“機器人格鬥綜藝”或許在國內觀眾眼中足夠新鮮,但實際上此類賽事在歐美國家已經有近三十年的歷史。國外對這一題材的綜藝化和電視化探索,也有二十多年。在漫長的時間裡,早已形成了系統的賽事流程和綜藝節目樣板。早在九十年代,中央電視臺就曾經在少兒節目時段,轉播過歐美的機器人格鬥大賽,只不過當年看機器人的孩童,今天又通過綜藝節目看到了童年熟悉的身影。

站在後位的三家也無意避諱模仿的痕跡。幾乎一樣的格鬥鐵籠、晉級規則、賽場道具甚至經紀人規則都被嚴格繼承著。同時,三個節目也都充斥著大量歐美知名選手、世界機器人格鬥的知名人物等,這些人在歐美同類節目中就是常客,他們甚至在中國的這幾個月中都開始了“軋戲”……所以如果我們依然以“激烈”、“精彩”、“好看”來描述感受,那麼實際上我們只是在評點在國外已經完全成熟的綜藝元素。這麼評價,基本上算是回顧當代綜藝史,意義不大。

號稱“韓國綜藝之父”的姜成信曾經說過:“一個PD的真實功力是在於對手下項目的自我翻譯”,這句話對應的是一個電視學的專業詞彙“本土化”。節目製作團隊對於外來題材的本土化能力,才是真正能夠評判操作功力的標準。就好比考驗一個廚師烹飪水準,應該看他炒家常菜的火候,而不是品嚐他蒸熟的一隻龍蝦。

這三家確實不約而同地抓住了機器人格鬥這隻生猛的大龍蝦,但各自琢磨出來的吃法截然不同。有的連殼硬嚼,有的容易腹瀉,有的乾脆龍蝦配上方便麵……

1、《鐵甲雄心》:專業競技的“生吃龍蝦法”

《鐵甲雄心》《機器人爭霸》和《這!就是鐵甲》三個節目中大體上分為兩派思路:專業賽事競技和常規綜藝思路。浙江衛視的《鐵甲雄心》走的就是專業賽事路線。整個節目儘可能的壓縮了綜藝節目樹立人物、鋪陳情節部分,只用層層淘汰的賽制不斷推進節目進程。有觀眾甚至根據主持人時而舞臺、時而解說臺的“閃回剪輯”推測:為了快速完成比賽,主持人舞臺口播和格鬥內容很可能都是分別錄製的。

體育比賽式的製作思路幫助《鐵甲雄心》在客觀上極大的增加了信息量,最大限度的放大了機器人格鬥的賽場內容,並快速科普了項目的相關專業知識。但與此同時,《鐵甲雄心》為了在播出週期內完成複雜的比賽內容,幾乎放棄了綜藝節目該有的、富有變化的節奏控制和綜藝偶像建立,只顧著讓賽制如同火車一樣“咣噹當”地推進。

不是針對誰,在座的三家“機器人格鬥”都有問題

首先,“機器人格鬥賽事”無論如何順應潮流,都無法改變現階段在國內只是小眾興趣點的事實。在這個前提下,就必須要正視“普通大眾在這個領域只是入門級”的事實。過於專業化只會抬高收視的門檻,形成在節目有限時間內的“冗餘信息”。

另外,“機器人格鬥”在場上打鬥的雖然是“機器人”,但背後的根源依然是“人”。在節目表達中,沒有基礎的觀眾很難直接跟一堆鋼鐵和電路建立情感聯繫。觀眾感情鏈接正確路徑應該是:感受“機器人操控者”和“機器人”之間的關係後被代入該段關係。因此,節目應該著重樹立的,依然應該是有血有肉的“人類”偶像(操控者)。再通過這個偶像鏈接機器人,並最終跟“機器人格鬥”這個項目建立牢固的情感鏈接——在這裡塑造“連接機器人和觀眾之間的人類偶像”才是重點,強調“機器人專業”只是手段。

《鐵甲雄心》用了大量的篇幅和精力來呈現專業賽事,忽略了綜藝手段表達,這就讓觀眾看完節目根本想不起來機器人身後的“人”都是誰,只記住了一堆優秀的機器人。

“全國首檔機器人格鬥真人秀”淡化了“首檔”該有的“性格代入”,弱化了人的情感鏈接,讓人們記住了這個項目,而忽略了這個節目,彷彿白白在為後續項目做嫁衣。(事實上後兩檔節目確實繼承了大量在《鐵甲雄心》表現優秀的機器人團隊。)這讓感興趣的專業觀眾非常熱愛,過來隨便看看的觀眾內心無感。

問題是大部分人看綜藝節目時都是來“隨便看看”的。

不是針對誰,在座的三家“機器人格鬥”都有問題

最終《鐵甲雄心》獲得了豆瓣8.1分的高評分,但卻只有不到500人參與評價。“高評分,低參與”的現狀也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我們剛剛的分析。

2、《機器人爭霸》的“方便麵煮龍蝦”和《這!就是鐵甲》的“不知道怎麼吃的龍蝦”

《機器人爭霸》看到《鐵甲雄心》陷入了費力不討好的尷尬後一定會內心哂笑。他們的笑容是有充足理由的,愛奇藝接下來上線的《機器人爭霸》確實沒有走浙江衛視的路線。

愛奇藝和優酷在處理機器人格鬥題材時堅定不移地走上了綜藝真人秀路線,都分別套用了明星嘉賓參與項目、形成人物關係和笑點的常規綜藝操作。《機器人爭霸》更是在這條路上走的堅定而執拗。

整個節目最值得誇耀的就是開篇的視覺效果。西部式的、工業感極強的場景、金黃色的背景光和斑駁的金屬鏽跡,大片式的長鏡頭彷彿都在孕育著接下來我們將迎接著科技感和劇情感極強的綜藝內容。

但實際上,

開篇的專業氛圍和表達內容的不專業即將要彼此打臉了。

不是針對誰,在座的三家“機器人格鬥”都有問題

機器人制造和機器人格鬥,這是一個完全建立在工業製造基礎上的項目。如果完全抽離出其中的專業感,等於人為將整個項目拆分,會變俗、變low。但《機器人爭霸》在表達中毫不忌憚這種抽離,首期節目就呈現出了一種讓人瞠目結舌的擰巴邏輯。

不是針對誰,在座的三家“機器人格鬥”都有問題

捱到比賽結束後,四位隊長居然要根據剛剛糟糕賽況的成績來決定接下來極為重要的賽程……隨後,這種高深莫測的節目邏輯還沒有結束。在觀看選手們激烈、專業的操作過程時,明星們全程用“哇”、“啊”的語氣助詞表達觀點後,就要在勝利者中決定各自戰隊團員了。節目組特別安排了一個具有“臣服”意味的環節:如果選手和嘉賓達成入隊共識,這些極為資深的專業選手要親手把自己的機器人遙控器,以授勳的姿態“獻給隊長”,以示入隊。於是,

剛剛還在鏡頭裡說明星們在項目上“一無所知”的專業選手們,在這個環節卻謙卑地雙手奉上了自己的遙控器……

不是針對誰,在座的三家“機器人格鬥”都有問題

在現實社會中,這甚至是一個危險的邏輯。

同在互聯網,《這!就是鐵甲》理順明星和專業人士之間邏輯的方法就顯得聰明的多。他們讓明星成為專業選手和格鬥機器人的“經紀人”。經紀人當然可以不涉及專業只負責統籌經營;“經紀人”當然可以挑選自己滿意的客戶,當然也可以從“經營”的角度對自己手下的客戶排兵佈陣……同樣是明星元素,這樣使用就可以輕巧避開“外行指導內行”的尷尬。

不是針對誰,在座的三家“機器人格鬥”都有問題

《這!就是鐵甲》對於珠玉在前的《鐵甲雄心》選手元素繼承是鮮明的。如破壞力極強的“極速代碼”、工業感和設計感完美協調的“暗影獵手”等。對於這種“繼承”《這!就是鐵甲》甚至特別安排了“撒貝寧設計”、“同臺選手力推”等綜藝橋段若有若無地強調。這種大大方方、不避諱“競品節目成就”的態度讓人看著舒服。從前人已經完成的節目中挑選自己想要的元素為我所用,確實也沒什麼好遮遮掩掩的。

當然,《這!就是鐵甲》也有讓觀眾疑惑的地方。比如首期節目中,花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拍攝“機器人躺在臺子上,讓明星嘉賓們去挑選”……作為一個機器人類的節目,首期節目著重拍“嘉賓們鬥,不拍機器人鬥”是為什麼?有人說這是《這!就是鐵甲》的疏漏,同樣痴迷於明星而忽視了機器人;有人說這是在解決《鐵甲雄心》出現的“只有機器沒有人”的問題;還有人分析說“這是因為之前已經有兩檔同類節目,讓觀眾看機器人沒有這麼迫不及待了,所以可以先立人,再立機器”……這些問題究竟為何,幾期後自見分曉。

3、即將“線下普及”的機器人格鬥,殺傷力大於槍支

“機器人格鬥”這是一個集觀賞、科技、競技於一身的高優質項目,有非常廣闊的市場潛力。賽事運營、格鬥耗材、機器人制造物料、場地開發……怎麼算都是“格鬥開場,黃金萬兩。”因此該題材已經入局的平臺都無意掩飾對於該項目後續開發的野心和爭奪。有平臺領導在接受採訪時,甚至直接說出了該項目線下開發的成本核算和後續計劃方案。

但,這種考慮提到了市場前景,完全沒有提及該項目的安全隱患。

不是針對誰,在座的三家“機器人格鬥”都有問題

據瞭解,一百公斤級格鬥機器人在武器全開的狀態下,瞬時威力能夠達到槍支子彈的六到四十倍。如果出現肉體接觸,人類基本上會“碰哪碎哪”。而實現安全戰鬥區域的成本極高,如此類節目中,打造戰鬥倉的物料需要“超過一百噸的鋼材和海量的專業級防彈玻璃”。

不是針對誰,在座的三家“機器人格鬥”都有問題

如果毫無節制的線下推廣,“由此誕生的戰鬥機器人附加的安全隱患能否得到妥善解決?”這是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試想,“一個能自由行走的、威力遠大於槍械的機器裝置”,如果有不法分子利用其作惡會產生多大的安全隱患?另外,該比賽的入局者多次提及了“青少年參與”。在青少年世界觀形成時期,引導孩子們“不遺餘力地利用技術手段提高機器的殺傷力,破壞力最強最殘忍的機器研發者會受到社會的一致讚賞”這種價值觀是否毫無問題?沒有任何道義節制的戰鬥和毀滅引導是否完全不會有負面影響?

——這些問題,都是商業企業在推廣“機器人格鬥”前需要想明白的問題。

不是針對誰,在座的三家“機器人格鬥”都有問題

早在九十年代,就存在一個著名的辯論話題,這個話題對當時機器人格鬥圈引也產生了不小影響:技術發展是讓人類走向發展還是走向毀滅?

“不考慮附加的負面影響,只考慮利潤前景”——這種生長邏輯就是“野蠻生長”。野蠻生長的互聯網產業剛剛經歷了什麼,還需要具體描述嗎?

“機器人”和“機器人格鬥”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是新鮮事物,但它在它的誕生地也不是完全無爭議。國外的公共媒體多年前就通過付費制和分級政策來對它的傳播進行限制。就是因為它有源於工業製造和技術創造出的精彩,但也裹挾著不包含價值觀的、純粹的暴力;它觸及到人性深處最黑暗的破壞慾,甚至涉及到今天依然是新銳的“技術發展倫理”和“機器人倫理”話題。因此,社會或許需要對這個項目進行更通盤的考慮。

“好看、精彩、盈利”或許完全符合商家的立場,但並不一定完全符合我們的社會利益。我們不應被漂亮的機器人外殼和商業畫出的大餅完全裹挾。再想想,“機器人格鬥”真的適合被商家全民推廣嗎?

不是針對誰,在座的三家“機器人格鬥”都有問題

文章最後,再提及一點唏噓,在大資本催化下的愛奇藝和優酷“機器人德比”激鬥正酣。表面上是兩家視頻網站的爭鬥,但細看其節目風格元素,卻依然還是傳統電視綜藝門派的影子。李晨、楊穎揚名於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對面的鄭爽、吳尊和撒貝寧等嘉賓也跟湖南系的眾多綜藝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這!就是鐵甲》首期加在撒貝寧身上的狐狸動畫特效,也莫名讓“湖南粉們”看的熟悉。而高評分、並由浙江衛視首發的《鐵甲雄心》,早已在波瀾不驚中落下了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