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4月的傳媒業|國劇篇:沒了顏值的國產劇會有多恐怖?

1號按:觀眾愛看臉,廣告主愛看觀眾,平臺看廣告主吃飯,片廠看平臺……繼續看臉無疑是飲鴆止渴,平臺和片廠思變,觀眾反手就是一巴掌。這一巴掌很痛,但平臺和片廠必須忍住痛,哪怕再接一巴掌。

觀眾就像搖籃中任性咬母親乳頭的嬰兒,但遲早會度過有奶便是孃的歲月。

電視劇:仍是看臉的時代,孩子你慢慢來

電視劇平臺的擔當在於對政策、對市場的思變,但在市場面前,政策氛圍過於濃厚的它們又顯得略微操之過急,集均和收視率雙雙撲街讓“小而美”的國劇,前途更加撲朔迷離。

電視臺是否能夠承受住來自各方的壓力,調整呼吸和步幅,走完這次負重越野?

無論電視臺、片廠還是廣告主,聯播或許是一個性價比較高,多方受益的困境解決方式。

它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購片壓力、營銷收益以及廣告傳播效果。

如何評價4月的傳媒業|國劇篇:沒了顏值的國產劇會有多恐怖?

1、9家衛視9部劇,各有各的玩法

4月,各大衛視共更新電視劇9部。其中首播劇7部,首上星2部。更新總量繼2月份以來第三次保持穩定,上星數量和首上星數量也與3月份持平。

“國家隊”(CCTV-1和CCTV-8)繼續領跑,以3部佔據略微優勢;湖南衛視緊隨其後,浙江、江蘇、山東、湖北、安徽、北京、東方均以獨播或聯播的形式佔據一席之地。

單從數字來看,9家衛視9部劇容易讓人產生平均分配的錯覺。事實上,除了CCTV1/8和湖南衛視、安徽衛視以外,其他衛視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聯播”的形式。

排除個別衛視習慣性“財大氣粗”的購劇政策,想必這些聯播的衛視已經或正在和片方享受聯播帶來的箇中甜頭。

如何評價4月的傳媒業|國劇篇:沒了顏值的國產劇會有多恐怖?

2、怎一個慘字了得的收視率

9部新更的電視劇當中,沒有一部收視率超過1%,收視率達到0.8%的僅有1部,收視率達到0.6%的有5部。對於這些電視平臺中的“超巨”和“一線巨星”而言,過1%都困難的收視率實在讓人難堪。

與穩定的更新數量相比,4月電視劇的收視率當真是“怎一個慘字了得”。本來就承受巨大的生存壓力的電視平臺遭遇這樣的收視率,廣告主還會心甘情願撒錢嗎?

如何評價4月的傳媒業|國劇篇:沒了顏值的國產劇會有多恐怖?

3、口碑和體量詮釋“小而美”

9部新更的電視劇中,好評率表現不錯。

其中,評分超過5.5分的有5部,超過一半,實屬不易。

另一個現象是,超過50集的“大部頭”劇集少了,大多數劇集在40級上下10%浮動。這不禁讓人想起當年央視“不超過38集”的購劇“鐵律”。

要“小而美”,不要“大而庸”。當平臺開始從各方面為觀眾和客戶考慮的時候,或許本身就是行業邁出的一大步。

如何評價4月的傳媒業|國劇篇:沒了顏值的國產劇會有多恐怖?

4、劇情、愛情霸屏

9部新更的電視劇中,第一類型為劇情和愛情的數量分別是5部和4部。

雖然大多數電視劇還混合了其他的第二類型,不過,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更能反映社會現象的劇情類型劇或將“崛起”。

立足當下,審視當下的政策對影視行業的影響正在凸顯。

不過,在我們為劇情類型劇增加而持樂觀態度的同時,應該看到另一個擔憂:大多數電視劇還是在以各種噱頭寫愛情罷了。

這種消費觀眾感情,投機取巧的研發手段必將自食惡果。

如何評價4月的傳媒業|國劇篇:沒了顏值的國產劇會有多恐怖?

5、這仍是一個看臉的時代

為何集均破億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或許,觀眾素質已然大幅提升?

NO,只是因為這仍是一個看臉的時代。

當業內在嘗試不用流量明星來給流量明星炒作行為降溫時,市場仍舊狠狠地給了我們兩大巴掌——前不忍賭的收視率和集均播放量。

9部新更的電視劇中,僅有《遠大前程》一部集均過5000萬,集均過千萬的也僅有4部而已。

從集均過億到過千萬,這個落差當真嚇人,更嚇人的是集均過千萬都變得那麼遙不可及。

如何評價4月的傳媒業|國劇篇:沒了顏值的國產劇會有多恐怖?

綜觀9部劇,除了《遠大前程》中陳思誠和佟麗婭以及倪大紅、富大龍等十數個演技派保駕護航獲得了相對理想的集均播放量外。

其他劇集似乎都不約而同地沒有啟用流量明星,李小冉?蔡少芬?張儷?抱歉,對觀眾而言,他們確實無法和“流量”沾邊。

事實上,如果陳思誠沒有《唐探2》“花邊新聞”以及甜美可人的佟麗婭上春晚等熱點炒作的話,《遠大前程》大男主的模式十有八九也會撲街。

至於周冬雨在《魔都風雲》中,根本不是主角的存在,李小冉、張儷都存在同樣的情況。

對於女性觀眾而言,那些“沒有顏值”“帥不如吳彥祖、李易峰、陳偉霆”“嫩不如鹿晗、張藝興、吳亦凡”的男一們當然無法帶來流量和票房。

不要盲目樂觀,步子不要跨太大,這仍舊是一個看臉的時代。

孩子,你慢慢來!

網劇:自制的代價讓我們看懂了實質

似乎,人都有個帝國夢。

當我們身居低位時,我們選擇奴顏婢膝,忍氣吞聲,伺機而動;

當我們身居高位時,我們選擇南征北戰,東征西討,開疆拓土;

這種情況在商業中的表現就是:乙方永遠弱勢,甲方依靠優勢和資本不停地擴展產業鏈,吃掉那些勢微的乙方,曰“大魚吃小魚”。

筆者一直以為:平臺自制並不是一件好事,它只不過是資本擴張,蠶食產業鏈的一個開始罷了。

從藝人經紀開始,製片人、導演、編劇,拋開利潤較低、競爭力並不強的製作環節,網絡視頻平臺的壟斷局勢還差多遠?

如何評價4月的傳媒業|國劇篇:沒了顏值的國產劇會有多恐怖?

1、數量上平臺自制效果凸現

4月,優酷、愛奇藝、騰訊(簡稱“優愛騰”)三大平臺共更新網劇21部,環比3月份13部大幅上漲61.54%,漲幅明顯。

與3月份對比,這種上漲主要來自騰訊,愛奇藝則有小幅上漲。

與此前不同的是:三家平臺新更的網劇都主要以平臺自制內容為主。

這主要得益於此前三家平臺先後開展的各種“導演扶持計劃”“網絡文學IP孵化”為代表的自制內容推廣計劃。

不過……

正如有專家所言:很多網絡文學根本不入流,何談IP?

這些新更得網劇似乎印證了這種觀點。

2、令人羞恥的集均是對野蠻擴張最好的打擊

21部新更的網劇中,集均播放量超過千萬的僅有4部,僅佔19.05%。

集均超過571萬次回本線的同樣只有4部,20%不到的回本率。

看到這樣的結果,不知道大張旗鼓開展自制內容計劃的視頻平臺高層們作何感想?

回想當初,多少片廠以能夠參與平臺自制為榮?

在網劇很火,網劇更賺錢的鼓動下,多少網絡大電影項目搖身一變成為了網劇項目?多少40場不到的戲硬生生拉成了12集網劇項目?

於是乎,在兩位數甚至個位數的集均面前,還有誰好意思說網劇賺錢?

看到這樣的爛攤子,不知平臺該如何收拾?看到這樣的局面,片場們還繼續跟風嗎?

一直以來,在平臺面前,大多數片方都處於弱勢地位,能夠以各種手段得到平臺的首肯和認可成為他們運作項目的首選項。

在平臺面前,片方選擇低聲下去,委曲求全,一切以平臺開心為前提。

酒香不怕巷子深,打鐵還需自身硬。

在觀眾和流量面前,看似把控“流量水龍頭”開關的平臺也一樣無能為力。

低聲下氣只不過是弱者的嘴臉罷了。

3、12集不像學習倒更像垃圾標籤

在更新的網劇中,我們發現:12集左右體量的劇集有11部之多,而且大多數均出現在愛奇藝平臺。

不過,除了《冒險王衛斯理之支離人》表現“優異”以外,其他的劇集全部撲街。

“這個項目適合做成12集的網劇”“因為國外一般都是這個體量”……

聽過多少次類似的解釋。

如今看來,12集不太像學習的結果,倒更像“垃圾”的標籤。

如今的愛奇藝看上去倒更像網劇回收站了。

1號結語:
熙熙攘攘又何妨,刀山火海為夢想

再看一眼4月的國劇,趙麗穎、迪麗熱巴們消失了,李易峰、鹿晗們不見了。

對於那些曾經吶喊不要唯流量明星是從,要給青年演員機會的人士而言,無疑是個好的跡象。

不過,事實真的如此嗎?

再看一眼隔壁的綜藝棚裡,大半個演藝圈的流量明星、當紅小生都在那裡玩得不亦樂乎呢。

電視劇又苦又累又不賺錢,綜藝節目開心好玩又賺錢,還有小姐姐、小哥哥陪伴,棒棒噠。

HOHO,這到底是國產劇之幸,還是國產劇之殤?

“啊哈,去吧,有什麼了不起,寂寞的鴨子,也可以不要你,什麼都依你,卻貶低我自己……”

一首《鴨子》送給那些本就不屬於國產劇的路人甲們,祝你們一路走好。

這個行業從來不強求任何人停下腳步,那些前進的腳步定然有人陪伴,那些離開的腳步註定沒人送別;

人來人往又何妨?

總會有這樣一群堅守內心的人兒在為著夢想執著而倔強地堅守著,為的只是給觀眾,給這個時代留下一幅厚重的劇集史詩,而觀眾終將在當下還有未來,在感嘆聲中一遍又一遍地品讀玩味,以表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