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感恩教育不可缺失

孩子的成長,感恩教育不可缺失

感恩,它雖說是一個行為動詞,但它不止需要行動,更重要的是需要做到真心實意。

簡單地說,感恩便是感激,發自內心的感激。

在這個世界上,誰都需要有一種感恩的心,隨時需要一顆感恩的心。

讓自己感激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一個人,只有懷揣一顆感恩的心,才會體味到生活的幸福與樂趣,學會感恩也就是學會了生活。

人的一生走過來,有太多需要感謝的人和事。我們應該對生活抱著一顆感恩之心,雖然自己的生活沒有別人過的精彩,雖然自己的人生沒有別人走的幸福,但依然應該感恩周圍的一切,感恩所遇到的一切。

我們要讓自己在自己的感恩中,讓那人間的溫暖和快樂充實在自己的心間,讓自己體會到生活原來是那麼的美好,值得自己去珍惜和擁有。

孩子的成長,感恩教育不可缺失

三個層面來分析感恩教育的實施。

1.從認知層面點撥學生識恩、知恩。

道德認知是對外部規則的建構,感恩意識前提是要讓學生了解“恩”,體會“恩”,要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所獲得的一切並非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賜予、社會的氛圍、祖國的培養;小而言之,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大眾朋友的幫助和付出,點點滴滴都是好無功利的給予。教育者可以通過品德與社會、語文等教材,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裡蘊涵的感恩思想,利用傳統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過情境再現、故事講述、踏訪遺蹟、查閱資料、喚醒記憶、換位思考等途徑,點撥學生知恩,引導學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孩子的成長,感恩教育不可缺失

2 .從情感層面培養學生感恩意識。

“情感使人的道德認識處於動力狀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實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動情,以情感人,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報恩是一個人道德行為發生的重要情感基礎”可以通過開展發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講、寫感恩家書、感恩徵文等一系列活動,引發學生的認同共鳴,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感。培養學生樹立感恩意識,從個人而言,會使其心胸恬淡,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從社會而言,會促進整個社會的文明和諧。

孩子的成長,感恩教育不可缺失

3.從實踐層面引導學生感恩於行。

“道德行為是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具有道德意義並能進行道德評價的利他行為或親社會行為。”實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感恩的道德意識,讓學生知恩於心,感恩於行,能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回報師長,報效祖國,回饋社會。要引導學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報恩,不能越過社會道德和法律許可的範圍。要知恩圖報,又要施恩不圖報。教育者要注意言傳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響學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積極引導,教育學生將感恩意識化為行動,從小事做起,將感恩之行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譬如開展感恩活動進家庭、進學校、進社區活動,具體可以設計“為父母洗一次腳”、“為老師敬一杯茶”、“為長者讓座”、“扮靚自然”等活動。使學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樂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為自然之舉。

孩子的成長,感恩教育不可缺失

總之一個人只有懂得感恩,才會有付出,天下沒有白吃午餐,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為你平白無故的付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得到他人的幫助,希望天下父母在看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如果覺得有道理,請轉發給更多的人看到,但也別忘了關注清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