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項技能,學習,演練,才能成長為優質的父母

歡迎觀臨倆寶好媽的小屋

希拉里•克林頓,這位世界級的女強人,當她有了媽媽這個身份後,她謙虛地對女兒說:我是第一次做媽媽,你是第一次做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孩子出生那一刻,給每一個家庭帶來欣喜和希望,也帶來無盡的瑣碎和麻煩。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做一個優質的父母,是需要學習的,連希拉里都不例外。

養育孩子只有愛心是不夠的,教育是一項技能,我們需要學習更多的方法來應對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挑戰。

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你可以通過很多途徑獲取育兒知識和經驗,但大多是關於孩子怎樣健康成長的。孩子的情商和社會適應能力這一塊卻是空白,即使有,也是學術理論類偏多,具體教給父母如何實踐操作的卻是鳳毛麟角。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這本書專注於培養孩子的情商和社會適應能力,專注於實踐操作步驟,手把手教給父母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時如何去做。

教育是一項技能,學習,演練,才能成長為優質的父母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的作者是美國作家艾麗卡•蕾斯切爾。她是芝加哥大學心理/人類發展系博士,普林斯頓大學榮譽畢業生。蕾斯切爾博士升級為媽媽後,和普通媽媽的心情 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也希望她擁有高情商和社會適應能力,於是,她創辦了“優質父母研討班”。集中優秀的父母一起,提供最優質的教養方法和操作步驟。這些方法很快就得到父母們的認可,並開始廣泛傳播。蕾斯切爾博士還在新西蘭開辦了一傢俬人心理診所,豐富的經驗和案例更加豐厚了她在育兒領域的獨特心得體會。

這本書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指導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和社會適應能力。即優質父母ABC

A表示“接受”(Acceptance)即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無條件的愛意,儘管你有時候並不喜歡孩子的行為或選擇,但是愛他是不會變得。

首先要學會運用“同理心”。話語中少用“但是”,多用“與此同時”這類中性詞彙。

如果你的孩子和同學約好一起去看電影,但是她必須完成作業後才能出去,她有點焦躁不安,無心寫作業。這時候你不要提醒她必須怎麼做,也不要找理由說服她,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中教你這樣說:我知道你很不高興,必須完成作業才能去看電影。我很理解你為什麼感到沮喪(承認孩子的感受)。當我需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我也會感到不開心。(用同理心確認孩子的感受)

與此同時,(不要用但是)請記住,我們有一條家庭規則,只有完成作業,才能出去玩兒。

一個簡單詞彙的替換,就減少了起衝突的因素。

第二、優質父母要注重培養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一種能力,是優質教育的基石。有自我意識的父母,會積極關注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反思自己的行為方式對孩子的影響。自我意識越強的父母,同理心就會越強大。

例如:當你招呼孩子時,孩子沒有理你。你可以有意識注意一下的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反應。

如果你的想法是:他在無視我。那麼你很可能感到沮喪、惱火。相反,如果你的想法是:他太專注於自己手上的事情,沒有聽到我說話。那麼你可能會很有耐心地走進孩子,獲得孩子的注意。

平時可以通過心理日誌、冥想、找信賴的家人或朋友反饋等方式來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識。

教育是一項技能,學習,演練,才能成長為優質的父母

第三,優質父母不會急於改變孩子的感受。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孩子的家庭作業每次都要你催促再三,他才慢吞吞地拿出課本開始寫作業,中間還要你不停地督促,最後才能完成作業。這樣的做法就是父母急於改變孩子的感受。父母不想孩子挨老師的批評,就提前督促他完成該完成的一切。這實際上是過度干預。

過度干預的事情還有:去學校給孩子送落下的課本,隨手接住孩子吃完零食要丟的零食袋等等。

假如你總是提醒孩子完成家庭作業,這樣她可以避免第二天被老師批評,成績也不會太差。但是這樣的行為是替孩子做他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我們不想看到孩子不開心或者受批評,是因為這會讓我們不開心,我們希望孩子遠離不安、失敗,本質就是因為我們不太樂意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中教給父母們這樣說: 孩子,我注意到每次都是我提醒你完成作業。這本應該是你自己的事情。從今天開始,我不會再提醒你。(這是警告)如果你忘了作業或者不想做,不僅要被老師批評,也會影響你的學習成績(這是自律)。如果你在作業過程中遇到不會的題目,我隨時可以幫助你。


把孩子自己的事情教給孩子自己完成,給他實踐生活的機會。

B,“界線”(Boundaries)界線是讓孩子建立清晰的“分寸感”和“界限感”。這不是嚴苛地約束孩子,而是給孩子建立安全感。

首先,優質父母應該教孩子學會體會自己的感受,選擇自己的行為。

假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媽媽沒有給買,孩子就哭鬧不止。通常媽媽都是這樣的反應:不許哭!再哭就不管你了!然後直接走掉,頭也不回。被甩掉的孩子更加恐慌,哭聲更慘烈。

如何讓孩子停止哭鬧?《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中教你這樣說:我知道你喜歡那個玩具,他看起來確實很可愛,如果是我,媽媽不同意給我買,我也很難過,傷心(同理心幫助孩子明確自己的感受)。不過,你這樣哭鬧不停,媽媽心裡很不舒服(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更不想給你買玩具。你應該認真地跟媽媽講你為什麼想要這個玩具。(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媽媽會考慮你的理由的。

讓孩子按照正確的方式演練一遍。

按照正確的方式演練是很有必要的。一次演練或許改變不了孩子的反應方式,多次演練,孩子就會記住這樣的行為方法,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會選擇正確的方式。

教育是一項技能,學習,演練,才能成長為優質的父母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教給孩子在激烈的情緒感受面前如何應對,而不是直接反應。感受本身沒有錯,例如憤怒、傷心等,但把感受轉化成不恰當的行動,比如吼叫、哭鬧不止、擊打就不一定是好事哦。

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父母要有意識觀察自己的應對方式,如果你的應對方式縱容了孩子繼續錯誤行為,那就要立刻停止,改變方式。例如:讓孩子收拾玩具,孩子沒有做,父母一邊指責一邊幫助收拾。父母這樣的做法就會讓孩子認為他不收拾玩具是對的。所以你要溫和而堅定地要求孩子自己來完成這項工作。

處罰孩子是教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但是,一定注意不要過度。如果處罰過度,孩子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處罰的公正性上,而不是從處罰中吸取教訓,過度處罰還會破壞親子關係。

比如,當你停車時候沒有注意到下面的停車箭頭,停反了方向。交警給逆停開罰單也就是100元罰款,如果交警給你開了300元罰單,還扣兩分,你肯定會憎恨交警的不公平。孩子也一樣,面對過度懲罰,孩子的注意力就聚焦到你的懲罰不公平上。

我們處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修正對事物的判斷,是要教給他正確的方式方法,不是單純地發洩父母的不滿。記住,愛孩子就要接受孩子的一切,雖然我們並不喜歡他的一些行為。

C,表示“一致性”(Consistency),讓孩子懂得你是一個言出必行的人。有了一致性,孩子對界線的挑戰就會越來越少。

“一致性”意味著說到做到。如果父母的行為具有一致性,孩子對界線的挑戰就會降低到最低程度;如果父母沒有一致性,孩子就會持續不斷地挑戰父母的界線。

例如你警告在雜貨店到處亂跑的孩子,如果再到處亂跑,你就要離開雜貨店,那麼,你必須這樣做。他再亂跑你就帶他離開。再比如,你說讓孩子十五分鐘之內穿好衣服,帶他去看電影,否則看電影就取消了。孩子沒有按照規定去做,那你就要真的踐行你說的話。孩子看到你說到做到,他以後就會對你的行為有預測,知道你說到做到,不會再去挑戰你的底線。

教育是一項技能,學習,演練,才能成長為優質的父母

同時,父母也要遵守自己的承諾。你說讓孩子等五分鐘之後給他講故事,如果五分鐘之後你還沒有完成手頭的工作,也必須停下給孩子講故事,如果說讓孩子再多等兩分鐘,那麼孩子以後對你的話就不會再相信,他也會不斷嘗試挑戰你的底線。因為你沒有嚴格的底線讓他預測。

無論是接受、界線還是一致性,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這本書中蕾斯切爾博士都強調一點,那就是父母要學會提高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提高了,才會懂得反思自己對待孩子的行為模式,反思自己的思想、感受。

孩子的大腦和成人是不一樣的。成人可以專注某件事情,但孩子卻做不到,因為他們大腦發育還不夠完善。有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成人的大腦是手電筒,可以聚焦,孩子的大腦就是燈籠,會照亮周圍的一切事物,所以孩子對什麼都有好奇心。

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我們學會提高自我意識,增強我們的同理心,找到最合適的教育工具。

可以通過心理日誌、冥想都手段來鍛鍊自己的自我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