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鄉村記憶:傳統特色小吃“裹葉”——還有多少人知道啊!

花都乡村记忆:传统特色小吃“裹叶”——还有多少人知道啊!

植根於農耕文明之上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節、中秋節,隨著社會發展,城鎮化浪潮迅猛,受到很大沖擊。舊時複雜的過節儀式,在快節奏的今天,人們越來越趨於簡單。

比如,在花都,為何過去的人們,喜歡在過年的時候,喜歡加工大米制作各種食品,是因為過去一年到頭,都忙於生計,而春節前這段時間,相對清閒。

更主要是,平時也沒有多少零食。中國一路走開的歷史,天災人禍頻發,食物匱乏成為普通民眾的日常危機。故此,中國人的見面語,互打招呼的第一句,乃是“吃了飯嗎?”,深深烙下了國人對於食物的重視程度啊。民以食為天!而過年更是一年中隆重的大事,再將天天吃的主食——大米端上桌面,必然惹人生厭。故此,春節主食的原則是隆重而非日常化。南方人天天吃米飯,過年也要換換口味,享用米食中的加工精品。

因此,過年食品的煎堆、油角、彈散、糖環、炒米餅等,均是基於大米的創新。就算在平時,也會換換新花樣,把大米磨成粉後,變成的粉仔、水圓仔、鍋邊粥、粽子、薄撐、糕點,等等之類,以或蒸、或煮、或煎、或煲的方式,無非是轉換呈現方式,不想一成不變,不想一年365天都是吃大米飯,玩玩新意思,獲得味蕾的滿足,別有一番滋味啊!

但今天,傳統農耕社會的很多根基受到嚴重衝擊,食物的選擇,如此豐富,不再侷限在“米食”方面,自然猶如過年時期的食品(煎堆、油角、炒米餅),不再是唯一選擇,人們對於它們的喜愛,僅僅是為了這份拜祭儀式的存在,而不會還如舊時那樣趨之若鶩了!

比如在花都新華,清明閉墓時,本地人都愛做一種特色小吃——“清明角”和“裹葉”,老一輩的人還頑強堅持去做,但對於很多新生一代,可能連什麼是“清明角”和“裹葉”,都不太清楚了。

“清明角”有餡,且餡料豐富。“裹葉”反其道而行,只是米粉,絕無他物,無非就是揉米粉的時候,加上黃糖水糅合。在今天,如果不是作為一種儀式的食品存在,它們是毫無市場的。尤其“裹葉”,一般都是閉墓那天才會做,平時很多人都不太會在意這種小吃的傳承,更不用說製作了。

“裹葉”是書面語表達。它被兩片葉子(龍眼葉)夾著,裡面是一粉團,被壓成扁平狀,形似葉子,用“裹葉”稱呼,很是印象說明它的特徵。但是,用新華本地土話讀,讀音不是“裹葉”,讀音和“哥熱”還相對貼近一點。

清明閉墓這一天,也就是意味著鬼門關關閉了,拜祭的儀式也在這一天結束,要做“裹葉”,肯定有含義。只是,一項民俗傳承到今天,它原本的含義,當今的人,還有幾人知道啊!

看一些文史資料說,裹葉細長,叼住一頭,大部分垂在唇下,象無常鬼吊著一條舌頭。民間認為“裹葉”像牛頭馬面的舌頭,意為把一些流連在外的魂鬼嚇回墓去。究竟本來含義是否是這樣,不得而知。但在今天的花都新華本地區,用糯米粉、粘米粉和糖做成“裹葉”,流傳至今。

花都乡村记忆:传统特色小吃“裹叶”——还有多少人知道啊!

既然是“裹葉”,乃是用葉子夾著。從小到大,我都是看到母親是用本土最常見的龍眼葉來裹。為何用龍眼葉而不用其他葉子,具體原因真的不太清楚。

按照我的生活經驗,我個人這樣理解吧,龍眼樹是本土最常見的果樹。在農村,屋前屋後,村民都種植有龍眼樹。而且龍眼樹的葉子也算比較大,村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採用龍眼葉而不用葉子,或許是基於這層因素的考慮吧。

當要做“裹葉”了,提前一天把龍眼葉摘回來,把葉子的頭和尾巴剪掉,洗乾淨,晾乾,備用。

做“裹葉”最重要的一步,乃是和粉團。這一步,也最費功夫了。

把糯米粉倒入圓盤裡,要加些粘米粉。以糯米粉為主,和粘米粉的比例,大概是7:3,加上此前熬製好的適量的黃糖水(本地人習慣用的是黃糖,不是白糖,所以新鮮出爐的“裹業”成品,是黃色的),然後慢慢地加入溫水,攪拌均勻,直到把糯米粉揉成不黏手的粉團。做這些,全憑經驗及手感。

接著,捏取一小塊粉團,放在兩片龍眼中,用力壓扁成長形,以不出葉且為飽滿為佳。一塊“裹葉”,即完工了。待所有的“裹葉”一一做完,然後放到蒸籠去蒸熟。

早期,新華還是農耕時代時,母親蒸“裹葉”是用傳統的大鍋大灶,燃料是乾柴。不過,如今住上樓房了,用的是燃氣爐、小鍋了,蒸“裹葉”更多是儀式感的存在,因為實話地說,在物質豐盛的今天,“裹葉”作為一種曾經喜好的美食,早遠離當今的生活,不是深得很多人喜歡,很多人都是淺嘗輒止!

對於更多現代人而言,如果不是清明閉墓這一天,平時都不會做“裹葉”。“裹葉”不像花都特色的傳統美食——水圓仔那樣,還大有市場而深受歡迎。水圓仔,花都人還經常煮來吃,而“裹葉”,更多是應節食品而存在!

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傳承危機,都是因為今天的中國,鄉村式微,農耕文明遠離,導致傳統的東西,漸行漸遠,後繼無人。而一些傳統節日,越見凋零,或者有感而此,近年來,政府加大對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清明、端午節、中秋節,早在幾年前,國家有法定假期,放假一天。

過去,人們對於節日,隆重而熱烈,是因為賦予太多寓意及儀式的存在,所以會覺得過節氣氛很濃烈。可如今,早已經鉅變時代了,人們對於傳統節日,很多儀式能省即省,因繁就簡。兩相對比下,自然覺得現在的節日氣氛越來越淡了,如果不是放假,很多人不會覺得過節有什麼與眾不同!

猶如“裹葉”——到某一天會不會失傳,一切都交由時間決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