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要结,但新娘可以随便换?

婚要结,但新娘可以随便换?

(视觉中国/图)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婚姻与孝顺的关系。

试想一下如下场景,一个男人向你求婚,在他婚前40天,他的结婚对象跑了。他说:“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30岁之前一定要结婚。但现在女朋友跑了,可我日子定了,反正换个人结也是结。我赚钱能力不错,口才一流,保证每周回家1到2次,你能不能嫁给我?”

请问你会选择用手狠狠击打他的左脸还是右脸?

可答案是,有人嫁给了这个男人;并且这个男人还得意洋洋地在一个综艺节目上把整个经过告诉所有人。他是考研名师张雪峰,这是他的真实故事。

这期节目播出之后,张雪峰的做法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人说这是“直男癌”的典型表现,也有人认为这是应该尊重的个人选择,究竟孰是孰非?

扭曲的孝顺观和婚姻观

张雪峰之所以坚持在婚期前结婚,是因为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30岁之前一定要结婚。他说,定下这个目标,是因为孝顺。

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8岁的时候,他去参加了一个好朋友的婚礼。那两个人本已经快分手了,但因为男方的父亲是肺癌晚期,父亲特别希望在最后的3个月里,看到儿子结婚。于是两个即将分手的人,戏剧性地选择了结婚。

在他们的婚礼上,一家人哭得撕心裂肺,这给了张雪峰很大触动。他说:“百善孝为先。我觉得父母的愿望是最重要的,所以说当时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我30岁之前一定要结婚,能让他们尽量早抱孙子就早抱孙子。”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父母,让父母有生之年幸福、快乐、安心,是每个为人子女共有的心愿,也应该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但孝顺的内涵和形式也在不断改变,因为跟任何传统一样,它有精华也有糟粕。

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孝”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文化内核,不管是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甚至是官员的政治生活,都与孝息息相关。但古代的孝文化,强调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权威和顺从的关系,子女必须听从父母的,不可忤逆,比如“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样的孝顺观,也不无“愚孝”的成分,比如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埋儿奉母”。

因此,新时代的孝顺观,依旧提倡对父母物质和精神上的给予和关爱,但它也厘清了一个重要的前提:父母和子女是彼此独立的个体,子女有自己的选择和生活,父母不应该以孝顺等名义对子女进行道德绑架。换句话说,我们依旧要爱父母,但我们也要爱自己;我们对父母态度恭敬,但我们也有自己的选择和人生。

我们丝毫不怀疑张雪峰对父母的孝顺,但他的重大人生选择完全以父母的需求为核心,我们看不到他自己。他的本心是什么?与他结婚的人是否是他的真爱?还是说因为想让父母赶紧抱上孙子,所以他的婚姻也不过是一个需要抓紧完成的“任务”?可婚姻能够当做一个任务来处理吗,任务式的婚姻万一破裂了呢?

因此,他很孝顺,但某种程度上说,他对自己很不负责任。

对自己不负责任,对他的伴侣也不负责任。在婚期前,“人尽可妻”,结婚后,能赶紧生孩子赶紧生孩子——在张雪峰的整个规划中,伴侣所扮演的只是功能性的角色:她先是一个结婚工具,然后是一个生育工具;婚姻,不过是两个人在一起,然后生孩子,满足父母的愿望。

张雪峰透露出的女性观和婚姻观,都折射出他是彻彻底底的“直男癌”,对女性对他的妻子,缺乏真正的爱和尊重。

婚要结,但新娘可以随便换?

张雪峰(视觉中国/图)

这一定不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作为一个个体选择,张雪峰的做法并非不可;并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它也可能给当事人带去幸福。比如我们认为这样的孝顺观和婚姻观是扭曲的,但人家张雪峰的父母心愿了了,张雪峰很幸福,他的爱人可能也很幸福。

问题是,假设张雪峰很幸福,那是否就意味着这样的选择是可行的,并且值得在网络平台上向所有人宣扬?

要判断一个选择是否是好的选择,有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是否是自由意志。也即这个选择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个体的自由意志所做的自主选择,还是别无选择后的选择。第二个指标是,选择的结果。在可预期的范围内,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还是我们本可以更好?

根据这两个标准看,张雪峰的选择不是好的选择。首先,这一选择不是自由意志,张雪峰婚期前“人尽可妻”,是因为婚期已经确定了,他要赶在婚期找一个愿意嫁给他的人;而不是因为爱一个人,所以他才结婚。我们选择与一个人共度终生,应该是因为爱,而不是为了在截止日期前赶任务。前者意味着开放的可能性,后者则意味着把路堵死。

其次,张雪峰的这一选择,现在看上去很幸福,但它成立的前提是,张雪峰是“名人”,有足够的经济财力给婚姻安全感,让婚姻得以稳定延续。并且,也许张雪峰还可以更幸福,比如找一个真正爱的人,依旧不妨碍他结婚生子、孝顺父母。当然有人会说,也许张雪峰婚前40天刚好找到真爱呢。但根据常识和判断,我们知道这样概率有多低。

也即,张雪峰的选择,既不是自由意志,也没有努力达到预期中最好的结果。

不妨再用一个更直观的例子来说明。你跟同事去下馆子,到了餐馆才发现,老板脾气特别大,菜单上明明有10道菜,而且刚好有你最喜欢的菜品,但老板说他心情不好,只做两道菜。这时你同事说要不随便在这吃吧,于是你就没换馆子。老板上了两道菜,你们吃完之后,觉得味道还不错,而且管饱。事后,你是否会在同事群、朋友群告诉大家:“这家馆子这两道菜不错,以后大家下馆子,不要点其他的菜了,就点这两道菜;你看我去吃了,味道不错,也管饱?”

张雪峰就像是下完馆子还号召大家只点两道菜的人。他的选择,如果在私人领域里,那么这是他的权利,我们也没有什么好评头论足的;但当他在公共平台上宣扬这一选择时,我们则有必要澄清:他的这一选择,或许不是最坏的选择,但一定不是最好的选择。剩余的8道菜味道不一定都是好的,但你的选择权不该被褫夺,并且你最爱的美食很可能藏在里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