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感輕珠寶:淺談K金、鍍金、包金的不同

一直以來,黃金總給人一種「老氣」的錯覺,像是奶奶、媽媽首飾盒中沉甸甸的貴金屬。然而,近年來幾個日系輕珠寶品牌竄出,輕輕捎來一陣「裸感風潮」:即使黃金,也要追求一種「看不到你戴什麼」的若隱若現感。

金工師傅發揮 K 金延展性強、堅硬度高的特性,打造出極為輕巧纖細的珠寶,幾乎細如髮絲的 K 金項鍊可能只有 0.45 mm 的寬度!這種幾乎與肌膚融為一體的低調,是舉手投足間的一點閃爍,讓排斥招搖的女孩們可以自信地配戴首飾。

➊ K 金

黃金為黃色貴金屬,化學符號 Au,其密度高、柔軟、抗腐蝕,且延展性為已知金屬中最高的。而 K 金是指將黃金和其他金屬熔鍊在一起的合金,因黃金柔軟的特點不適合鑲嵌寶石,因此通常會加入銀、銅、鋅等金屬,增加其強度及韌性,如此製成的合金便稱之為「K 金」。

按國際標準,K 金分為 24 種,即 1K 到 24K,24K 便是 999.9 黃金。18K 表示成分中有 75% (18/24) 的黃金,14K 為 58.5% (14/24) 的黃金含量,10K 為 41.7% (10/24),以此類推。目前世界各國採用的金飾材料多半不低於 8K,而 18K 和 14K 最為廣泛,近年盛行的日系輕珠寶則大多為 10K。

為了豐富各種 K 金的表現力,在含金量標準不變的情況下,調節其它合金配比係數,可合成色彩各異的 K 金。據日本著名首飾雜誌《寶石四季》報導,現在 K 金的配比有 450 種,最常用的有 20 種。例如,14K 中有 6 種:紅色、紅黃色、深黃色、淡黃色、暗黃色、綠黃色;而 18K 也有 5 種:紅色、偏紅色、黃色、淡黃色、暗黃色。

▲ 小提醒:K 金輕珠寶通常纖細得很,特別需要主人的溫柔以對。切忌粗魯拉扯,以免斷裂損壞。

▲ 由於 K 金走價高不親民的路線,更經濟實惠的鍍金、包金飾品於焉誕生,消費者可依預算和個人喜好挑選所需材質。

裸感輕珠寶:淺談K金、鍍金、包金的不同

➋ 鍍金

鍍金(Gold Plated)是利用電解原理,在銀、銅、或其他基底金屬胎的表面,透過電鍍液鍍上一層金膜,而常見的電鍍顏色有 10K、14K、18K、24K、玫瑰金、香檳金、白 K 金、黑金等等。此外,按照加工成本,電鍍液的成分配比或電鍍的厚度也有所不同,有些淘汰性高、裝飾性強的流行飾品甚至會使用比銀銅更為低價的金屬胎。

Source:Emilee Anne

▲ 小常識:鍍金的厚度單位為 micron,1 micron (符號 μ 或 μm,中文稱作微米) = 0.001 millimeter (符號 mm,中文稱作毫米)。

一般平價飾品的鍍金層較薄,易隨時間、氣候、或配戴習慣而磨損;部分高價精品首飾則會採取厚鍍金,並經過高級珠寶製作的拋光打磨等程序,藉此呈現飾品工藝的價值感。

裸感輕珠寶:淺談K金、鍍金、包金的不同

➌ 包金

包金(Gold Filled)則是將金箔以機械壓制方式包覆於其它金屬表面,結合力強且耐磨度高,因此不易脫落。包金產品的內部金屬胎通常是銅或銀,外部薄金片常見為 10K、14K、18K、或 24K,一般兩者厚度比例為 10:1 或 20:1。K 數越高或厚度比越接近,即代表該產品所含黃金量越多,當然價格也越高。

Source:Project Inspired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規定,10K 包金製品的 K 金含量至少須等於產品總重量的 1/10(10%),而 12K 以上的則至少須達到產品總重的 1/20(5%),因此常見包金產品上會印製「1/10 10K GF」、「1/20 14K GF」等字樣。由於包金具備 K 金質感,又比普通的鍍金更為耐久,因此成為飾品創作者青睞的材質之一。

裸感輕珠寶:淺談K金、鍍金、包金的不同

現在,你明白這三者間的差異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