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風間澈
2018年上半年,中國綜藝市場進入全面爆發,四處開花的階段,不僅題材多元化、類型日益豐富,且不斷細分且垂直化發展,不但打破既有的圈層,一些小眾題材甚至也變成了喜聞樂見的大眾節目。
其中,文化、生活、真人秀,音樂、喜劇、機械、選秀等等題材均有亮眼表現,讓熒幕前的觀眾應接不暇。
文化類:以文化為節目主題和元素的《朗讀者第二季》,成為全民閱讀風潮的引領者和推動者。
大型文化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將各種藝術形式融入到室內綜藝節目、紀錄片和戲劇中,講述國寶故事同時詮釋其背後的歷史奧秘,讓人受益匪淺。
生活類:《嚮往的生活2》繼續引領“慢綜藝”熱潮,詩和遠方不但打動觀眾,也滿足了大家迴歸生活、迴歸自然的情感渴求。
機械類:當《機器人爭霸》遇見《這!就是鐵甲》,機器人競技綜藝將科幻的機甲想象化為現實,讓人熱血沸騰。
在廣電總局強調“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背景下,這些綜藝節目“將主題紮根大眾土壤、挖掘社會生活中的榜樣力量”,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視成績。與此同時,隨著用戶持續遷移和視頻平臺迅速崛起,選秀類網綜熱度更是異軍突起,在上半年不但話題度刷屏,甚至還締造了爆款現象級節目。
選秀再度火爆:《偶像練習生》、《創造101》
2005年,《超級女生》成了中國選秀元年。
13年後,《偶像練習生》、《創造101》以勢不可擋之姿, 讓2018成為了偶像元年,選秀再度火爆。
一夜之間,你醒來就發現蔡徐坤單條微博轉發量4956萬,範丞丞發組照片傳言能進賬480萬元,王菊被“陶淵明”們帶著火速在出現在微博和朋友圈的各個角落,偶像齊齊井噴。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這兩檔節目給了國內經紀公司一個展示多年來的培養偶像成果的機會。
一直以來,國內市場缺乏新興偶像曝光渠道,傳統電視平臺留給新人的機會也不多,而小哥哥和小姐姐們之所以能夠引領全民Pick風潮,表面看來是無數粉絲用金錢和精力堆砌而起來,深究卻是離不開視頻平臺造星的計劃的鋪墊。
愛奇藝《偶像練習生》和騰訊的《創造101》,兩檔節目在造星能力、運營模式上面的突破,成就了中國造星產業的里程碑。
造星能力=偶像潛力+養成模式
資料顯示,《偶像練習生》的100位練習生是從87家經紀公司、練習生公司的1908位練習生中選拔出的,《創造101》的101名選手是從全國457家公司和院校的13778位候選人中選拔出來的,一切都意味著中國工業化的藝人養成系統正在形成中。
選手非素人:很多選手是出自於各個造星的偶像經紀公司,比賽前已經小有名氣,上過所謂的訓練班,其實就是預備偶像,借節目出道。
選拔側重:傳統選秀例如超女更注重每場比賽的發揮,而《偶像練習生》、《創造101》更願意凸顯舞臺背後選手付出的努力,確保勵志和努力能夠成為哭點和爆點,同時具有養成的實景感。
選拔機制:把最終票選權交給全部用戶,全民製作人所言不虛。
運營模式:粉絲病毒式營銷。以騰訊視頻《創造101》王菊為例,最初她因不符合女團形象曾兩度遭淘汰,又兩度被救回,由於其勇於自黑還有筆直的三觀,突然圈粉無數,同性戀群體等亞文化群體的支持者紛紛成為其擁躉,用順口溜式的投票口號吸引的吃瓜群眾,成功的助她“逆風翻盤” 。
視頻平臺以其巨大的平臺優勢,使得新生代偶像獲得流量和商業價值的迅速提升。與此同時,代表小眾文化的街舞綜藝也以其獨特的魅力,突破小眾圈層,成為熱播節目。
小眾文化打破圈層:《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
優酷的《這!就是街舞》和愛奇藝的《熱血街舞團》一方面揭開了街舞元年的最強battle,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小眾的街舞開始走向大眾。
街舞從上世紀90年代末進入中國,已經發展了近20年。目前全國有超過5000家街舞培訓工作室、每年累計500萬的街舞培訓人次。
儘管如此,街舞依舊屬於小眾文化和亞文化領域,因此兩個節目的平臺方為了打破文化圈層,製作過程中各有側重點:
深挖專業度:兩檔節目都做到了在尊重街舞文化同時,找實力舞者參加節目,拍攝剪輯力求身臨其境感。以優酷《這就是街舞》為例,舞者方面,在節目裡你能看到楊文昊、亮亮等街舞圈大神精彩表演;導師方面,易烊千璽、黃子韜、羅志祥、韓庚每期都秉承著嚴肅的態度,極其認真和細緻的解說;專業方面,節目中還科普了諸多包括poppin、breaking、hip-hop、locking、choreography等舞種,乾貨滿滿。
聚焦中國青年街舞舞者:在這方面騰訊的《熱血街舞團》尤為擅長,人民日報刊文讚揚:“《熱血街舞團》摒棄以明星為主導的節目模式,聚焦街舞本身與中國青年街舞舞者,通過真人秀化的賽制,顯示街舞的‘世相百態’”。
兩檔節目讓許多年輕街舞者獲得認可與肯定,也使得街舞從地下逐漸走向地上,打破欣賞壁壘,成為優質的小眾文化綜藝。可就在爆款綜藝和小眾綜藝頻出之時,反而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的綜N代,表現得格外差強人意。
綜N代難挽頹勢:《歌手2018》、《高能少年團》
近年來,綜N代已經成為各大電視臺或平臺吸引流量和金主的殺手鐧,天價冠名費和廣告費屢見不鮮,然而投入和回報卻漸漸開始不成正比,口碑和收視下滑,呈現頹勢。
今年《歌手》已進入第6個年頭,選手資源匱乏,加之同質化節目競爭激烈,賽制或規則上的改進和創新,雖然擁有上億的冠名費,然而在新浪綜藝所統計的城市網收視率榜單中,僅僅位列第七,討論聲浪也式微。
與《歌手》同病相憐的還有《高能少年團第二季》,這檔節目首播收視率跌破1%,豆瓣有效評分數不足,至今連分數都無,王俊凱和張一山、楊紫等流量大咖擔綱MC,也激不起什麼話題度。
而這兩檔都是臺網聯播的綜N代節目,除了擁有綜N代常有的審美疲勞和創新不足統一弊病,恰恰反映出臺綜被網綜進一步壓縮生存空間 。
近三年,在上游製作領域,老牌娛樂公司、大咖製作人、傳統電視人不斷加盟,視頻平臺大手筆的內容投資,流量明星的參與,極大的提高了網綜的精緻度,使其擺脫了粗製濫造的印象。網綜與臺綜齊頭並進的趨勢逐漸演變為網綜領先一籌,據統計,2017年共有197部網絡綜藝在互聯網平臺播放,播放量總計552億次,臺綜數量則只有149檔。
臺綜VS網綜——拼題材:網綜的節目類型豐富多樣,初步形成了以真人秀、脫口秀、訪談為主打,生活服務類、親子類、遊戲競技類、音樂類、交友類為輔的矩陣,由於播出平臺限制,網綜的題材可選範圍面要比臺綜更廣。
臺綜VS網綜——拼互動:網綜的跨屏互動是臺綜無可比擬的,通過彈幕評論等方式,增強觀眾參與度,收穫年輕用戶。
與此同時,臺綜還面臨著內容同質化的問題,“限童令”、“限韓令”、“限選令”和“全明星禁令”等一系列政策更是雪上加霜,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中,如何能夠在重重限制中破局,是當前衛視綜藝亟待解決的問題。
結尾:2018年上半年,是個綜藝市場“井噴”的時期,也收穫了諸如《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爆款優質綜藝,誠如《光明日報》所說:“真正的現象級綜藝,正是那些能夠以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激發出社會所蘊藏的健康、活力、正能量的優質節目。它們應當成為溝通屏幕內外、連接線上線下的紐帶,激活社會成員的行動力,幫助大眾畫出綻放多彩人生的同心圓,成為與社會同行共進、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有力文化載體。”
願2018年下半年,觀眾能收穫更多充滿正能量的現象級爆款綜藝。
閱讀更多 讀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