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營造碧水藍天 建設美麗中國

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營造碧水藍天 建設美麗中國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近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

在繼承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內容,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創新發展,把我們黨對生態問題及其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表明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文明自覺和生態自覺,成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生態興則文明興 生態衰則文明衰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中國古人講:“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也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縱覽世界發展史,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這樣的觀念:“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有個著名的“兩山論”: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近年來,無論是國內視察、重要會議,還是國際訪問、重大演講,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倡導綠色發展、強調生態文明。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並將“美麗”納入國家現代化目標之中。

實踐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深入,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搞好生態環境保護,既是關係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奮進新時代,無論是補齊發展短板,還是回應人民群眾關切,都要求我們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綠色發展 實現和諧共生

古往今來的實踐表明: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這是無法抗拒的發展規律,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

他還強調,不能盲目發展,汙染環境,給後人留下沉重負擔,而要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為此,我們既要GDP,又要綠色GDP。

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

“要打破舊的思維定式和條條框框,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首次提出“綠色化”概念,並將其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並列。從“新四化”到“新五化”,這是一次重大的理論創新,賦予了生態文明建設新的內涵,也明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實踐路徑。

倡導綠色化,就要全面推進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重點是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佈局,調整區域流域產業佈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

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新時代,中國的綠色機遇再擴大。我們要堅定走綠色發展道路,讓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成為主流的生產生活方式。

建設法治體系 依法保護生態

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理念和實踐,也體現為一套完整的制度形態,以保證從更高層次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治理觀念的更新。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沒有一套完善的法治體系,生態文明建設難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難以落實。

“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如是說。

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六條原則,其中專門談到法治,即“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任何一種文明形態都有著自己的制度支撐,制度進步是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的重要標誌,也是突破生態文明建設瓶頸的有效手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修訂環境保護法,讓法律長出能制裁違法行為的“牙齒”,到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搭建起生態文明體制的“四梁八柱”;從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層層傳導環保壓力,到開展中央環保督察,落實生態環保“黨政同責”……全國上下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清除生態環保領域的沉痾頑疾,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生態文明建設按下“快進鍵”,綠色發展駛入快車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事實證明,法治化和制度化,是美麗中國得以實現的制度軌道。

美麗中國 共建共享

綠色夢想,不只是國家的、政府的,更是每個人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人民群眾對乾淨水質、綠色食品、清新空氣等生態的需求更為迫切。這種需求,靠國家層面提供,也靠個人努力營造。

“廣大市民要珍愛我們生活的環境,節約資源,杜絕浪費,從源頭上減少垃圾,使我們的城市更加清潔、更加美麗、更加文明。”

“要深入開展節水型城市建設,使節約用水成為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人的自覺行動。”

“全國各族人民要一代人接著一代人幹下去,堅定不移愛綠植綠護綠,把我國森林資源培育好、保護好、發展好,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反覆號召大家崇尚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並不穩固。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更加需要我們咬緊牙關,邁過這道坎。如果不把生態文明建設緊緊抓起來,任憑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不斷產生,就難以從根本上扭轉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就是對中華民族和子孫後代的不負責任。

美麗中國,你我共享,你我共建。

想要擁有藍天白雲、清水綠岸的優美環境,那就積極行動起來吧!人人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每個單位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和優勢,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歷史的浪潮滾滾向前,生態文明新局面已經開啟。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充分利用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大力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便能贏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桑林峰 周鈺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