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生命

《推銷員之死》是瑪麗蓮・夢露的最後一個丈夫阿瑟・米勒創作的劇本,其對現代社會的尖銳揭示簡直使人不能相信這是60年前的作品。該劇主人公推銷員威利拼命工作,才能勉強支付住房貸款、維持日常用度,生活維艱。然而歲月不饒人,他的業績逐漸下降,工資也隨之減少。有一天他對妻子說道:“想起來,一輩子拼命工作,好不容易付清了購房貸款,當房子成為自己的財產時,卻沒人居住了。”

“出售”生命

威利沒日沒夜地辛苦賣命,在身心交瘁中結束了他充滿苦難的一生。雖然用保險金償還了所有的債務,但他卻永遠離開了人世。劇中沒有說明威利推銷的是什麼產品,因為他出售的是“生命”。

所謂“生命”,就是給予每個人的“時間”吧。今天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為80歲,也就是說,在出生的時候就接受了80年的生命時光。如何使用這筆財產呢?如果學生為了旅行的費用而去打工,那麼他打多少工就是“消耗”了多少生命。可以說,我們是在通過一點點地“出售”自己的生命,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出售”生命

威利拼死拼活地工作,卻被解僱,連保險費都無法支付。他被公司、兒子、妻子拋棄,最後孤獨地死去。真是赤條條來到人間,赤條條離開人世。他沒有感受到“活著真好”這樣的生命喜悅。

不工作就沒有飯吃,沒有飯吃就會餓死。但是,有飯吃也會死去。如果不知道“人活著,應該做什麼,工作也就失去了的意義。

“出售”生命

事實上,有的人雖然正處在平步青雲的順境中,卻因為不知道工作的意義而想辭職。這樣的人似乎日漸增加。

有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畢業於日本一所屈指可數的一流大學,一次同年級的校友聚會,大家的年齡都30剛剛出頭。而這些在令人羨慕的大公司裡工作的人卻異口同聲地說;“要是可能的話,真想辭職。”

“出售”生命

我想起最近買了房子的一位朋友的話:“說實在的,在合同上簽字的時候,我一下子感到一種空虛。償還貸款

需要30年。在這30年裡,我必須在現在的公司裡一直做著毫無意思的工作。我甚至都覺得,今後的人生難道只是為了償還貸款的人生嗎?”

“出售”生命

日本企業員工的生活本來就很艱辛。身心疲憊健康受損。連日加班無法顧家。再加上長期的經濟蕭條。許多企業員工越發不能從自己的工作中看到意義和希望。

黯然沮喪地認為“今後的人生就是隻為償還貸款的人生”,這肯定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只要具有鮮明的人生目的,就會明白工作的意義,從而幹勁十足。催生工作慾望的最大營養劑就是“人生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