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32-40)

宋朝時,文廟祭祀“至聖先師”孔子,稱為“文宣王廟”,文廟裡有孔子的七十二門徒陪享。武廟祭祀的是姜太公呂尚,稱為武成王廟。與文廟相對應,官方評選出陪祭武廟的七十二將。

《宋史》卷105《禮志八》: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凡七十二將”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檔: 一檔:張良; 二檔: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並西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 ;三檔東廡西向: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 、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 李光弼 人等二十九人; 四檔西廡東向: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 等三十三人。

上篇說過了一檔、二檔及三檔前面的武將,這篇咱們來介紹三檔後九位的武將。

三擋(32-40):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

宇文憲(545年—578年8月16日),北周齊煬王,字毗賀突,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鮮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子(《獨孤藏墓誌》作第七子,可能有兩兄早夭),母為宇文泰妃達步幹氏。周孝閔帝、周明帝、周武帝異母弟。

宇文憲初封涪城縣公,後晉封安城郡公。孝閔帝即位,授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明帝即位,授任大將軍。武成初年,任益州總管兼益、寧、巴、瀘等二十四州諸軍事及益州刺史,晉封齊國公,食邑一萬戶。十六歲時,鎮服蜀地,蜀人感激他共同立碑,稱頌其功德。保定年間,徵召回京,任雍州牧。其後多次擊敗北齊軍。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亡北齊,宇文憲發揮了很大作用。宇文憲善計謀,多策略,尤擅安撫駕馭部屬,知人善任,衝鋒陷陣,身先士卒,部眾對他心悅誠服,都願為他效力。建德六年(577年)滅亡北齊後,宇文憲自感威名日大,就暗自隱退。

建德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死後,即位的周宣帝認為齊王宇文憲身為皇叔,輩分高而名望大,對他十分忌恨,宣政元年(578年)將其殺害,時年三十五歲,諡號齊煬王。

唐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周大冢宰齊王宇文憲”。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宇文憲亦位列其中。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32-40)

韋孝寬(509年-580年12月19日),名寬,一名叔裕,字孝寬,以字行於世。京兆杜陵(陝西西安南)人,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一生南征北戰,功勳卓著,官拜大司空、上柱國,封鄖國公。

早年在北魏多次參與戰事有功而昇遷,後為西魏宇文泰所重用,派他鎮守東西外交界的軍事要地玉璧(今山西稷山附近),大統十二年(546年)東魏高歡率大軍進攻包圍玉璧,韋孝寬軍力為劣勢,但運用地形和戰術守城,高歡運用各種戰術攻城皆不克,東魏軍圍城五十餘天,兵力損失慘重,最後退兵,高歡回師後病死。玉璧之戰為東、西魏實力消長的關鍵戰之一,原本較弱小的西魏,經此戰後粉碎東魏想要滅亡西魏的企圖。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武帝接受韋孝寬的建議,成功打敗北齊,統一北方。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破尉遲迥於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

大象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580年12月19日),韋孝寬在長安去世,虛歲七十二歲,朝廷追贈使持節、太傅、上柱國、懷衡黎相趙洺貝滄瀛魏冀十一州諸軍事、雍州牧,諡襄公。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右僕射鄖國公韋孝寬”。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韋孝寬亦位列其中。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32-40)

楊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處道。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華陰)人。隋朝權臣、詩人,傑出的軍事家。北魏諫議大夫楊暄之孫、北周驃騎大將軍楊敷之子。

楊素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時任車騎將軍,參加平定北齊之役。他與楊堅(隋文帝)深相結納。隋朝建立後,升御史大夫。開皇八年(588年),以行軍元帥身份率水軍東下攻滅陳朝,以功拜荊州總管,封越國公。因其幫助楊廣(隋煬帝)成為太子。楊廣繼位後,楊素又領兵討平漢王楊諒叛亂。累官司徒,封楚國公。

大業二年(606年),楊素去世。獲贈光祿大夫、太尉,諡號“景武”。

楊素出身北朝士族,建德四年和五年,兩次參與北周伐北齊之役。建德六年,楊素隨王軌在淮北大破入侵的陳軍,俘陳將吳明徹,於泗口擊退陳將樊毅。大象元年(579年),隨韋孝寬攻陳淮南,楊素獨自率軍攻克盱眙、鍾離。大象二年(580年),隨行軍元帥韋孝寬平定相州總管尉遲迥叛亂。旋拜大將軍,領河內兵進攻響應尉遲迥的滎州刺史宇文胄。

開皇七年(587年),楊素與賀若弼等多次獻上滅陳之策,並於永安(今四川奉節東)造大艦,作滅陳準備。開皇八年(588年),楊素為行軍元帥,領水軍自永安沿長江東下,大舉進攻陳朝。十二月,大敗陳將戚欣於狼尾灘(今湖北宜昌縣西北)。次年(開皇九年,589年)順江而下,擊敗南陳荊州刺史陳慧紀和南康內史呂忠肅,與秦王楊俊會兵於漢口(今屬湖北)。開皇十年(590年)十一月,江南各地士族豪強聚眾反隋,攻佔州縣。楊素任行軍總管,率兵分路進擊,先後擊破數支反隋武裝,平定江南。開皇十九年(599年),楊素在靈州以北大敗突厥達頭可汗。仁壽四年(604年),漢王楊諒起兵反叛,楊素領兵數萬擊擒楊諒,平其眾。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隋司空尚書令越國公楊素”。與楊素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韓擒虎、史萬歲、賀若弼三人。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楊素亦位列其中。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32-40)

賀若弼(公元544年—公元607年),複姓賀若,字輔伯,河南洛陽人,隋朝著名將領。賀若弼出生在將門之家,其父賀若敦為北周將領,以武猛而聞名,任金州(今陝西省安康)刺史。賀若弼以伐陳有功,封上柱國,進爵宋國公,官至右武候大將軍。公元607年(大業三年),賀若弼被隋煬帝加以誹謗朝政的罪名殺害。

楊廣還是太子時,曾經問賀若弼說:“楊素、韓擒虎、史萬歲三人,俱稱良將,優劣如何?”賀若弼說:“楊素是猛將,不是謀將;韓擒虎是鬥將,不是領將;史萬歲是騎將,不是大將 。”楊廣又問誰是大將,賀若弼說自己就是太子選擇的人。言下之意,只有他賀若弼一人能稱大將。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右武候大將軍宋國公賀若弼”。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韓擒虎、史萬歲、楊素而已。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賀若弼亦位列其中。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32-40)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將。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隋朝右領軍大將軍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二。

武德元年(618年),李淵稱帝,拜李孝恭為左光祿大夫,不久改為山南招尉大使,負責經略巴蜀,攻佔三十餘州,俘獲朱粲。武德二年(619年),任信州總管,獻計並率軍攻打南方的蕭銑,立下戰功。武德三年(620年),封趙郡王。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任夔州總管,大造戰艦,練習水軍,李靖為副將,滅蕭銑,受封荊州大總管,成功招撫嶺南諸州。武德六年(623年),又率軍攻打輔公祏,用一年時間將江南平定,因功拜揚州大都督,之後因被人告發謀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又歷任涼州都督、晉州刺史。武德九年(626年),賜實封一千二百戶。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升任禮部尚書,改封河間郡王。貞觀初,任禮部尚書,以功封河間郡王,好遊宴,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

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年五十歲。詔贈司空、揚州都督,陪葬獻陵,諡元,配享高祖廟庭。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李孝恭名列其中,位於第二名,僅次於長孫無忌。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唐司空河間郡王孝恭”。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李孝恭亦位列其中。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32-40)

蘇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於世。漢族,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縣)人。唐朝傑出的軍事家。

蘇定方少年時便以驍勇善戰及氣魄驚人聞名,曾隨父征討叛賊,安定鄉里。隋朝大業末年,他投奔竇建德、劉黑闥領導的河北義軍,屢建戰功。直至唐太宗在位時,蘇定方才開始為唐朝效力,並隨李靖北伐東突厥,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夜襲陰山一役中,蘇定方率兩百名騎兵先登陷陣,攻破了頡利可汗的牙帳,為擊滅東突厥立下大功。

顯慶二年(657年),累功升任行軍大總管,開始獨當一面,並以其非凡戰績和正直為人深受唐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蘇定方徵西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句麗,“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史無前例地將唐朝的版圖向西開拓至中亞鹹海,國境直抵波斯,向東延伸至朝鮮半島南部。

此後,蘇定方歷任左驍衛大將軍、左武衛大將軍,封邢國公。晚年受命擔任安集大使,全面負責對吐蕃的軍事防禦。

乾封二年(667年),蘇定方去世,年七十六。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諡號“莊”。

蘇定方一生馳騁疆場數十年,北擊頡利,西滅突厥,東平百濟,南鎮吐蕃,縱橫萬里,“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西域諸國震懾降服。唐朝立國二百八十九年,其廣袤疆域至高宗朝達到了巔峰,唐朝的聲威隨之播及西北邊隅和東方遐邦,既為中原的穩定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對現今中國版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蘇定方不僅英勇蓋世,且為人正直。王文度殺降謀財時,“唯定方一無所取”;在滅亡西突厥後,蘇定方讓“諸部各歸所居,通道路,置郵驛,掩骸骨,問疾苦,畫疆場,復生業,凡為沙缽羅所掠者,悉括還之,十姓安堵如故”;都曼投降時,蘇定方曾答應饒他性命,為信守諾言,他頓首乞求唐高宗免其死罪,以保全信義。更難得的是,蘇定方在人生的最後時光卻依然被委以重任,以七十多歲高齡鎮守在吐谷渾戰場的最前線。

蘇定方善於發現並培養人才。早年遇上才德兼備的青年裴行儉時,直感嘆“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於是傾囊相授,將自己用兵的奇術全部傳授給裴行儉。蘇定方去世後,裴行儉也成為了唐高宗後期的著名將領,多次平定東西突厥的叛亂,為大唐重置安西四鎮,史稱“儒將之雄”。建中三年(782年),蘇定方與裴行儉雙雙配享武廟。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32-40)

王孝傑(?-公元697年),京兆新豐(今陝西潼關東北)人,唐朝名將。少年時便從軍入伍,四處征戰。屢立戰功。武則天執政後,累遷右鷹揚衛將軍。公元692年,任武威道總管,與阿史那忠節討吐蕃,收復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重設安西都護於龜茲。於公元697年,任清邊道行軍總管,率軍討伐契丹可汗孫萬榮,在東硤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孤軍深入,寡不敵眾,兵敗墜谷而死。贈夏官尚書、耿國公。開元中,贈特進。

收復安西四鎮後,武則天對王孝傑大加讚賞:“昔貞觀中具緩得此蕃城,其後西陲不守,並陷吐蕃。今既盡復於舊,邊境自然無事。孝傑建斯功效,竭此款誠,遂能裹足徒行,身與士卒齊力。如此忠肯,深是可嘉”, 後又言:“貞觀中,西境在四鎮,其後不善守,棄之吐蕃。今故土盡復,孝傑功也。”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王孝傑”。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32-40)

王晙(653年-732年),滄州景城(今河北滄縣)人,唐朝宰相、名將。

王晙明經出身,授清苑縣尉,後任殿中侍御史、渭南縣令,在任桂州都督時,興修水利,開墾屯田,深得百姓愛戴。後來,王晙歷任鴻臚少卿、朔方軍副大總管、安北大都護、太僕少卿、隴右群牧使。

開元二年(714年),王晙率二千兵馬襲破入侵的吐蕃軍,因功加為銀青光祿大夫,進封幷州大都督府長史,賜爵清源縣男。四年(716年),王晙平定突厥降戶叛亂,升任左散騎常侍、朔方行軍大總管,加封御史大夫。九年(721年),王晙鎮壓胡人康待賓叛亂,進爵清源縣公,但不久因胡人再叛,被貶為梓州刺史。後起復為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

此後,王晙歷任吏部尚書兼太原尹、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軍節度大使、蘄州刺史、戶部尚書。開元二十年(732年),王晙去世,追贈尚書左丞相,諡號忠烈。

779年(唐大曆十四年),唐代宗評定前代功臣,王晙與李孝恭、尉遲敬德等十四位凌煙閣功臣同列第二等二十四人之內。

780年(唐建中元年),王晙與裴寂、劉文靜等三十四人被定為功臣上等。

782年(唐建中三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其中就包括“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山公王晙”。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晙亦位列其中。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32-40)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天寶十五載(756年),經郭子儀推薦而任為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寶應元年(762年),命軍鎮壓浙東袁晁起義,進封臨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

李光弼晚年為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終於廣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世稱“李臨淮”、“李武穆”。著有《將律》、《統軍靈轄秘策》及《李臨淮武記》,今已佚。《全唐文》錄有其文。

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統帥、軍事家,為平息安史之亂的主帥,史稱其“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新唐書·李光弼傳》)他雖名氣不如郭子儀大,但其軍事才能不在郭子儀之下。李光弼足智多謀,在其戎馬生涯中,善於出奇制勝,以少勝多。他治軍威嚴而有方,代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後,營壘、士卒、麾幟無所更改,而當他號令後,軍威更加威嚴。李光弼部下的李懷光、僕固懷恩、田神功、李抱玉、李忠臣、哥舒曜、韓遊瑰、渾釋之、辛京杲、荔非元禮、郝廷玉、李國臣、白孝德、張伯儀、白元光、陳利貞、侯仲莊、柏良器等大都著名當時。被譽為“自艱難已來,唯光弼行軍治戎,沉毅有籌略,將帥中第一”。《舊唐書·李光弼傳》認為,即使是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32-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