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常說的“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真的是這樣嗎?

老胡侃三農

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在農村的確有這樣的說法!至於為什麼在以前會有這樣的講究,從老人那邊是這麼聽說的:

驢肉香:這個不用多說了,咱們都知道有句老話這麼說:天上的龍肉,地下的驢肉!可見驢肉的味道非常鮮美。而且,現在驢肉已經成為了一種美食,驢肉火燒、驢肉湯頗負盛名!所以,驢肉香是非常肯定的!

馬肉臭:這句話其實有些誇大了,相比起驢肉,馬肉的味道的確不是那麼好吃,但也不至於有臭一說。馬肉比起驢肉來說比較硬,因為馬的肌肉非常發達,吃起來就不是那麼細膩!而且馬肉有股腥羶的味道,所以,才有馬肉臭之說!

打死不吃騾子肉:這點其實是有些迷信的!因為騾子是馬和驢的雜交產物,不具備生育能力,所以被認為吃了騾子肉也會造成不能生育!加上在古代,由於機械能力不發達,馬和驢是非常重要的勞動力,騾子由於是雜交品種,繼承了二者的優點,吃苦耐勞的能力都非常好,有鐵驢鐵馬鋼騾子一說,不會輕易殺害!

另外,騾子的壽命比較長,生存能力也高,不會輕易死亡。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能養很長時間,這麼長時間下來都有一定的感情了,也不會輕易殺害的!

以上,便是以前農村老話為什麼會有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句了!

駿景——殷


駿景農業

在膠東農村,關於驢、馬、騾三種牲畜相比較的俗語,非常多,“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只是其中一條。為什麼會有如此說法,肉質差異只佔一小部分原因。



一、驢肉香

在阿兮農村老家,大牲畜肉首推驢肉,其次牛肉,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驢長得非常仔細,所以肉質比較細膩。但這些都是其次,最主要的是驢的藥用價值高。著名的婦科滋補良藥東阿阿膠,俺們老家人都叫驢皮膏,重要原料就是驢皮。

說來也怪,大牲畜看起來皮差不多,唯獨驢皮藥效高。驢鞭,在老家人有個挺文明的名字叫“驢登臺”,比較隱晦,暗指吃了驢鞭可滋陰壯陽,對男人有大好處。以此類推,驢肉也自然被推崇備至。但說實話,論好吃驢肉真比不了牛肉。“驢肉香”,更多指的是食療作用。



二、馬肉臭

農村普遍說法是馬肉酸,很慚愧,可能兒時生活條件太艱苦,阿兮兒時,生產隊殺了一匹老馬過年,社員們都分了一些回家,我吃的很香,啥酸味和臭味也沒吃出來。

相較於驢肉,馬肉絲比較粗,筋多,剁不細根本不成丸。但農村的馬,也躬耕於隴畝,與馳騁千里的駿馬不是一回事,個人感覺肉質差別也沒說的那麼驚人。膠東農村有另一句俗語可以佐證:“蘿蔔絲子大馬肉,吃的香嗝的臭”。可見馬肉還是挺香的,不過是跟蘿蔔絲子燉了一起吃,愛打嗝,嗝上來的味道很臭。



三、打死不吃騾子肉

大家一定要清楚,農村人打死不吃騾子肉,不是因為騾子肉不好吃,而是騾子是雜種,無生育能力。在農村,你可以開玩笑說人驢,卻不能說人騾子,後果很嚴重,鬧不好當場被揍得頭破血流。

騾子是驢和馬交配所生,又分為驢騾、馬騾兩種。騾子兼具驢和馬的優良基因,強壯又耐力,但因雜交問題,騾子器大無用,按老農說法“騾子的玩意兒,純擺設”。農村人對傳宗接代非常重視,騾子肉就是再好吃,他們也是不會吃一口,唯恐被騾子詛咒,也失去性能力,就像農村女人懷孕不吃兔子肉,怕生個孩子兔唇一個道理。

農村的許多俗話,都不單單是字面意思那麼簡單,若只憑字面意思領會,就謬以千里了。只有理解了背後因由,才能更加領會民俗民風的真實含義。

我是三農領域科普答主阿兮隨筆,多謝關注評論交流!

阿兮隨筆

驢鞭,補腎壯陽!驢肉,滋陰壯陽,可治陽痿不舉,氣血不足等症!

驢骨,熬湯上等材料!驢皮,可熬阿膠,上等藥材!

驢肉大名,人人盡知!“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卻很少有人知道!我來嘮嘮!


一、“天上龍肉,地下驢肉”

龍肉有人吃過嗎?沒有!

龍肉口味怎麼樣呢?不知道!

驢肉能和龍肉媲美,就已經說明了驢肉在肉類中的地位!

驢肉,肉質細嫩,鮮美爽口,高蛋白質,低脂肪,優於牛肉、豬肉、羊肉!

古醫認為:“驢肉味甘性平,無毒,食之能補血、益氣,治勞損、風眩、心煩等症”“補氣養血、滋陰壯陽”!

這都說明了驢肉的藥用價值之高!

二、馬肉臭

馬肉臭嗎?非也!那“馬肉”臭的惡名從哪裡來?

因為馬肉在煮的時候或者炒的時候會產生水沫,同時伴隨腥羶惡臭之氣,“馬肉臭”的名聲由此得來!故馬肉在煮的時候,需要先把血水洗淨,避免“馬肉臭”!

馬肉雖有“馬肉臭”的惡名,但是這不妨礙它的藥用價值!

借古人言:“補中益氣,補血,滋補肝腎,強筋健骨之功效”

三、打死不吃騾子肉

騾子,馬和驢交配產物,不能繁殖後代,屬於“器大無用”!農村人常罵人說:“驢球貨”,卻很少有人罵人帶上馬和騾子!

這是為什麼?因為帶“馬”罵人不同,而騾子則是因為它沒後代!罵人矮騾子,如同罵人沒有後代!為何打死不吃騾子肉?怕無後代!



村郎三農館

有一句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由此可見驢肉的價值所在,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已經把驢肉當做一種美食,比如驢肉火燒、驢肉湯等等,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奢侈食品,也為很多美食者的青睞,這句“驢肉香”大家都是圖庸置疑的。



為什麼要說馬肉臭呢,其實只是大家對味覺上的一種不習慣,是被很多人誇大的一種說法,馬肉的纖維比較粗糙,熟後口感依然比較硬,氣味上也帶有一定的腥羶味,很多人不習慣這種口味,說馬肉是臭的,其實事沒有這種說法的,被很多人廣傳而已。



騾子肉是什麼呢?那就是馿與馬經過交配繁衍後的產物,便為騾。騾肉不能吃,是有很多說法的,農村裡常說騾肉不能吃,吃後會影響自己人類的後代,這種迷信農村依然存在,還有就是說騾肉的味道是酸的,比馬肉的腥味還要大,不適合食用。農村耕地幹苦活一般都是騾,比馬的作用還要大,不吃騾肉也許是對這種動物的一種尊重吧!



謝謝支持。


一一老生

這純粹是不著邊際的胡說,還被冠以"農村生活的智慧結晶"的美名,簡直是胡編亂造。我父親自抗美援朝歸來,一直在鐵路修建單位工作。在修建寶成鐵路的日子裡,當時我們國家還處於一窮二白的境況,一個縣團級單位有兩輛解放牌載重汽車就很不錯了。絕大部分短途運輸任務要靠馬車來完成,直到上世紀6O年代中後期,這種狀況才得以改觀。馬車隊使用的大牲口的數量是騾子第一,馬第二,驢子較少。當時物資比較饋乏,出了事故死了騾馬,幾乎全部賣給了職工、家屬或沿線的農民。我們感覺是,騾馬肉還是很香的,只是紋理較粗,和牛肉差別不大,從來沒有聽到或感受過馬肉臭,騾子肉不能吃的狀況。直到上世紀60年代,我們還最後吃過騾子肉。那陣子我上初中,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我把幾塊騾子肉帶到宿舍裡和同學們分享,至今畄下美好的回憶。為什麼不能吃,還是餓得輕。馬肉臭,騾子肉不能吃的謬論可以休矣!

咸陽人


鄭秦雲

“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其實是一句流傳在農村的一句俗語,俗語是農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很多話看似通俗易懂,但背後卻有著不同的意境,它指引著一代又一代農村人,教人如何做人、做事。而這句話背後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字面上的意思是,驢肉好吃,馬肉吃起來臭,而騾子肉打死也不能吃,給一群吃瓜群眾指引了吃的方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老話“雞腸子不要吃,吃了會揪揪心”(意思是吃了雞腸子人容易一根筋,容易鑽死衚衕),再比如“臭雞蛋吃了白頭髮”。



農人小時候經常聽到類似的話,其實很多是為了保護孩子,比如臭雞蛋吃了白頭髮,事實是小孩子不易吃臭雞蛋,所以老人就用這麼一句老話來“糊弄”年輕人。那麼驢香馬臭騾子酸,味道上差別真這麼大嗎,其實不然,這話更深層次的意思就是告訴大家,沒事別吃馬和騾子。

為什麼吃驢?

咱靜下心回想一下,驢形容什麼?倔!你趕驢還得在驢眼睛前掛串胡蘿蔔,而對於農民朋友來說,你又懶又幹不了什麼活,那不吃你吃誰?驢的各種關於吃的價值就開發出來了,阿膠啊什麼的,數不過來。



為什麼不吃馬?

馬在以前可是重要交通工具,也幫農民幹了很多農活,平常百姓哪裡吃的起,在看騾子,吃的比馬少,負重比驢強,還不倔,結合了馬和驢的優點,一頭騾子能在農村用二十年,二十年吶,養啥能沒有感情,所以騾子死了大家都把它埋起來。


騾子怎麼來的?

馬和驢的結晶,自身沒有繁殖能力,這裡給大夥分享一下,騾子有馬騾和驢騾之分,我們常見的是馬騾,公驢和母馬的後代,驢騾就是公馬和母驢的後代,驢騾在個頭、耐力、負重上都比不上馬騾,加上繁殖難以成功,所以幾乎看不到。大家都知道騾子是沒法繁殖後代的,在農村不能傳宗接代是非常忌諱的,老人會說,吃了騾子肉那啥啥,其實也是在保護騾子。


所以說,農人覺得,這句農村俗語的本質意義是在保護任勞任怨的騾子。


農人說民俗

相信很多的小夥伴都沒有見過騾子,小的時候在農村經常見到,當時還好奇騾子的爸媽是誰,現在想想覺得挺搞笑。

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簡單的一句話蘊含著農民和智慧,順口押韻通俗易懂。騾子是驢和馬的雜交後代,為什麼它的肉打死也不吃呢?


驢肉香

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驢肉作為北方獨具特色的傳統美食和地方名吃,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喜愛。驢肉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尤其生物價值特高的亞油酸、亞麻酸含量都遠高於豬肉和牛肉。驢肉肉質細嫩,口感勁道,沒有豬肉的肥,也沒有羊肉的羶。尤其是大補,對於活在“襠”下的男兒來說,要想強就得多吃驢肉。

馬肉臭

馬肉在槍彈問世之前曾是遊牧民族經常食用的肉食之一,由於馬善於奔跑的特性,它的肉質纖維比其他動物的肉質纖維要粗大一些,而且在煮或者炒的時候有泡沫產生,發出惡臭,因此很多人對馬肉敬而遠之。

但不可否認馬肉具有豐富蛋白質、維生素及鈣、鎂、鐵、磷、鋅、硒等礦物質,有補中益氣、補血、滋補肝腎、強筋健骨之功效。中國少數民族哈薩克族特別喜歡吃馬肉。

騾子肉

騾子具有雌雄之分,只是沒有生育能力而已。公驢和母馬交配生下的為“馬騾”,公馬和母驢交配生下的為“驢騾”。作為雜交後代不僅遺傳了驢的負重能力和抵抗能力,又繼承了馬的靈活性和奔跑能力,是非常好的役畜。

北方人常說“驢肉餃子騾子包,給個皇帝都不要”,其實騾子肉並非難吃,只是騾子無生育能力,覺得低下,人們思想排斥而已。


“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作為一句老話,是農村對食物味道的看法,也可能是長久飼養建立起來的感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不管哪一種,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應該理性對待。

各位網友有什麼看法呢?


田頭說農事

在農村,由於勞作力度的原因,很多戶人家都會養起了驢或者馬,甚至將它們二者進行雜交,生下來騾。


農村的屠宰場,可為人頭攢動啊。北方地區,每次在村裡殺驢的時候,都會吸引了一大批人來圍觀,有的正等著買驢肉,而有的卻是湊熱鬧。有一次,我問村裡的長輩,為什麼會有“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種說法呢?

老人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只是大概說了一下。驢肉比較細嫩,吃起來很香,尤其是拿來煮湯,哪個味道美極了~有一種清甜之感,很爽口。比如曹記驢肉,保定漕河驢肉火燒,洛陽的驢肉湯等,都是不錯的美食。而馬肉的話,也不是說很臭,只是跟驢相比,吃起來有點粗,口感確實不怎樣。



而騾子就不同了,具備了驢和馬的優良血統。既能吃苦耐勞,也不會那麼倔,有馬的靈活性和奔跑的能力。吃過騾肉的老人說,騾肉吃起來有點酸,很難吃;也有不吃騾肉的認為,騾子不能生育,吃了會像它一樣;況且騾子為農民做了很多事情,也不會突然去殺它,只有等它自然死去再把它給埋了,也是感謝上天賜予他們的神物。


畢竟這是民間留下來的話,自有他們的道理。只要我們往好的方面感悟,必有一番收穫的。


農村記

“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是一句流傳很廣的農村俗語,要問為什麼這樣,老人們也說不出所以然來。流傳這麼多年,也不知道這句話有什麼科學依據,那我就來解釋一番。

“驢肉香”



大家想必都知道牛肉好吃,在農村很多時候吃大餐,大多都會吃牛肉。小時候去過農村辦酒席用了牛肉,一般那個酒席不會太差。牛肉可口,其實驢肉更好吃。農村就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來形容驢肉的美。並且,驢肉不僅好吃,還具有補氣,補虛的功效。驢肉可以做醬菜,滷拌涼菜食用。“竹香烤驢肉”“口口香驢肉”等都是美味佳餚。

並且用“驢皮”還可以做出名貴藥材“阿膠”,可以說驢渾身上下都是寶啊。

“馬肉臭”



農村俗語說馬肉臭,但馬肉到底臭不臭其實很少有人知道。因為聽到“馬肉臭”這句俗語就基本不會去吃了。相比於驢肉的鮮嫩可口不同,馬肉吃起來一般比較粗糙,這是因為馬經常做苦力,身上肌肉發達,而肌肉的主要成分就是纖維,含有纖維較多的肉一般都比較硬。

同時,在煮馬肉或者炒馬肉的時候,會有氣泡產生,發出的氣體是惡臭的氣味。所以馬肉臭,並不是說馬肉吃起來是臭的。而是在做馬肉的過程中產生臭的氣味。

“打死不吃騾子肉”



這句俗語就帶有很濃烈的感情色彩了,這也是大環境所致。農村,傳宗接待是這件特別重要的事情,關乎家族的發展,宗族的傳承。所以對於不能傳宗接代的騾子,對於人們來說都有很不好的象徵意義。但是因為騾子幹活真的是一把好手,所以人們在忌諱騾子的同時,不得不用著它。

(ps:這怎麼感覺有點像古代皇帝,在鄙視太監的同時,也得用著它)

同時,驢肉客觀上來說,比馬肉更難吃,腥羶很重,所以人們更加不會吃它。

所以“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句俗語,是有一定科學性的。同時,也結合了人們長久發展的觀念在裡面。

各位對這句俗語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討論。


鄉農筆錄

農村老人常說的“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真的是這樣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馬、騾子、驢三者之間的聯繫。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騾子是沒有生育能力的,那麼它又是怎麼來的呢?其實騾子是馬和驢的結合體,也就是說馬和驢交配生育的後代統稱為騾子。騾子在很多北方農村地區很常見,是農民的好幫手。

農村老人常說的“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大家看到這句話肯定會以為,驢肉很香,馬肉很臭,騾子肉打死都不吃肯定是更難吃。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就大錯特錯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善於從生活中歸納總結一些生活道理,其中有些俗語隱藏著深刻的含義。

“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其實這句話並不是說驢肉就比馬肉和騾子肉香。對於以前的勞動人民來說,對人們幫助比較大的,可以為人們分憂解難的東西,是值得尊重和善待的,但是對於好吃懶做的就不那麼優待了。

一、首先說下馬。在古代,馬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馬在古代戰爭中貢獻非常大,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戰備資源。由於馬通人性,而且對待主人,任勞任怨。我國很多的古代英雄豪傑,戰功赫赫都離不開馬的功勞,比如關羽、薛仁貴這些有名的古代戰將,都是馬不離身的。馬在人們生活當中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作用,應該受到尊敬,所以才會說馬肉臭,讓人們不要吃,其實是找個理由讓人們不要吃馬肉,畢竟馬為人類歷史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

二、再說下騾子。打死不吃騾子肉,並不是說騾子肉難吃,而是因為騾子任勞任怨,為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充當重要的運輸工具。北方很多山區地方都用騾子運輸東西,長途跋涉,身負重擔,所以人們對騾子的感情非常深厚。騾子一般都是一生都在為主人做貢獻,到老死後,大多都不會去吃它們的肉,都是直接土葬,以表對尊重。

三、為什麼驢肉香。說道驢,就讓我想到好多關於驢的句子,比如人們經常說:“你怎麼比驢還笨,驢唇不對馬嘴,倔得跟頭驢一樣”等等,相比驢在人們心目中都是比較犟,比較懶惰,而且喜歡耍脾氣。所以在生活中驢很難充當重要角色,也沒辦法像騾子一樣承擔重任,吃的還多。最常見的就是北方人用驢拉磨,只能做點簡單的事了。所以驢經常被人們當做美食吃,最有名的的就是用驢皮熬製阿膠。

其實“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句話,同樣說明了一個生存法則,就是適者生存。也可以寓意到人的身上,就像在社會職場競爭中一樣,有能力的人才會被留下,慵懶沒什麼能力的人最終會被淘汰。

更多三農資訊,敬請關注【少三番】,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