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說筆墨等於零,是不是一句昏話?中國畫筆墨是什麼?

千千千里馬

謝謝大家討論這個問題。應該是一個很久的話題了。大約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吳冠中先生在一篇文章發出“筆墨等於零”的憤怒之聲。


一貫支持他的張汀先生出來說話“筆墨不等於零,必須守住中國畫的底線”。

一時在中國美術界掀起一場中國畫“筆墨”的大論戰,一直進入到2000年以後,還在討論筆墨問題。

四川美術學院的教授林林先生,總結這些論戰還專門寫了《筆墨論》的專著。


吳冠中本來就不是理論家,有關理論問題,畢竟欠邏輯。

所以,他在回答批評他的文章中,又補充了一句話說:“離開了具體作品的筆墨等於零”。

雖然吳冠中先生這樣補充了一下,也勉強是一句話,但是,吳冠中中國畫“筆墨等於零”的名聲已經背在自己身上了。

千千千里馬對此評論說:藝術家的理論還是藝術。

這就是說,藝術理論也不是鬧著玩的。


中國畫的核心就是筆墨。筆墨對中國畫來說就是油畫的色彩。

不能沒有色彩而成為油畫。也不能沒有筆墨成為中國畫。理論上說就是這樣。我就不多說了。

因為中國畫筆墨就是一個說也說不完的話題,何況我們一個小小的問答呢!

題主還提到“要不要廢除素描”,這個話可能大家沒有注意。

千千千里馬就與大家說幾句素描與中國畫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美術學院的考試,哪怕你是學習中國畫的,必須按照油畫的一套考。例如素描、色彩是必須的。

但是,中國畫的核心書法和線描卻不考。

由於中國畫創造質量一直在下降,大家就提出是不是美術學院,學習中國畫的也不要考素描,甚至把素描廢除掉。

這些新的說法,都是在“筆墨等於零”的大討論以後提出來的。

千千千里馬認為,素描是西畫體系中的繪畫基礎。


但是,西畫的素描也是多種多樣的。

我國一直採用的是前蘇聯的美術教育體系中斯米爾諾夫的素描體系。

事實上,法國的素描體系也非常豐富。例如安格爾的素描與中國畫的線描非常接近。造型又非常精準,是可以學習的。


中國人物畫從元代以後,就逐漸停滯發展而轉入山水畫的發展了。所以,人物畫的精準描寫方面有很大距離。

學習西方適合中國畫表現的素描,完全可以豐富中國畫的表現能力,所以,繼承發展中國畫沒有錯,但是,也沒有必要取消素描學習。因為,素描對中國畫還是有幫助的。

只要我們深化中國畫的民族精神,素描完全可以成為中國畫特色的一部分。

不過,再接近中國畫線描的素描,畢竟不是中國畫的線描。我們不能偷懶,應該有借鑑的能力,有自己的創造。


千千千里馬

吳冠中說的是: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

我國傳統繪畫大都用筆、墨繪在紙或絹上,筆與墨是表現手法中的主體,因之評說的是畫必然涉及筆墨。逐漸,捨本求末,人們往往孤立地評論筆墨。喧賓奪主,筆墨倒反成了作品優劣的標準。構成畫面,其道多矣。點、線、面都是造形手段,黑、白、五彩,渲染無窮氣氛。為求表達視覺美感及獨特情思,作者尋找任何手段,不擇手段,擇一切手段。果真貼切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感受,成為傑作,其畫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線、面,或曰筆、墨,或曰××,便都具有點石成金的作用與價值。價值源於手法運用中之整體效益。威尼斯畫家味洛內則(Veronese)指著泥濘的人行道說:我可以用這泥土色調錶現一個金髮少女。他道出了畫面色彩運用之相對性,色彩效果誕生於色與色之間的相互作用。因之,就繪畫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無所謂優劣,往往一塊孤立的色看來是髒的,但在特定的畫面中它卻起了無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無所謂優劣,則品評孤立的筆墨同樣是沒有意義的。


屋漏痕因緩慢前進中不斷遇到阻力,其線之軌跡顯得蒼勁有力,用這種線表現老梅乾枝、懸崖石壁、孤松矮屋之類別有風格,但它替代不了米家雲山溼漉漉的點或倪雲林的細瘦俏巧的輕盈之線。若優若劣?對這些早有定評的手法大概大家都承認是好筆墨。但筆墨只是奴才,它絕對奴役於作者思想情緒的表達,情思在發展,作為奴才的筆墨手法永遠跟著變換形態,無從考慮將呈現何種體態面貌。也許將被咒罵失去了筆墨,其實失去的只是筆墨的舊時形式,真正該反思的應是作品的整體形態及其內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時代風貌。

豈止筆墨,各種繪畫材料媒體都在演變,但也未必變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舊的媒體也往往具備不可被替代的優點,如粗陶、宣紙及筆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長駐於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進中。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價值等於零。


新安布衣

吳冠中說筆墨等於零是正確的,因為他在法國學的是西方現代藝術,即"視覺藝術中的三大構成學"、加上一些寫實派的繪畫技巧,以及西方工業設計史,包括西方全部建築史等等,把這些知識放置到當代大學學府裡,已經不會讓人感覺到"舉世震驚"了。

如今初中生與幼兒園孩子們學美術?皆知這些最基礎的知識,尤其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一些所謂自媒體人?或各種文化達人,認為當代人?連初中均沒有畢業?

更不知道什麼是新古典主義的繪畫藝術,或不知西方藝術史?

整天抄襲來抄襲去,今天用一個理由來介紹這個畫派,明天用一個更荒謬的方法來介紹另一個畫派,直到把西方藝術史抄襲10次2OO次以上,自己不感覺深惡痛疾,還非常鼠目寸光,認為自己銳不可當,"學術"也是"八面玲瓏",鯤鵬展翅高飛,遠走他鄉遇(文盲藝盲)故知?實際是自己虐待自己,粗製濫造的尷尬之"見絀"。

吳冠忠不會筆墨,靠點、線、面,畫油畫與國畫?表現的是西方"三大構成"的現代藝術之審美觀。但是,他與當代中國人一樣均沒有學過西方當代《藝術審美心理學》,這是一門新學課。

當今中國大學尚未引入這門學科。如果中國人學過西方當代《藝術審美心理學》,就不會討論中國畫的筆墨問題了。筆墨無非是墨分五色,即使用毛筆"黏"墨,並畫在宣紙上的一些功夫與技能,如齊百石畫的蝦、鄭板橋畫的竹、徐悲鴻畫的馬、黃胄畫的驢等等,這些確實是筆墨。

吳冠中講歸零,就是因為吳冠中不用這些筆墨功夫與技能也能畫出比他們更豐富的,有西方現代藝術審美觀的繪畫作品,這兩種審美方法那一個更偉大?

西方當代大學裡的研究生、博士生們用《藝術審美心理學》這門新學科,可以解決藝術的審美,即全部問題。









楊曉東藏王

多少年前的話題了還在想著沾吳先生的名氣?沒有整篇文章看完,斷章取義地就去攻擊吳冠中先生,其實都想扯上吳的名氣,讓自己也跟著出名。我記得此話有個前提:離幵具體表現物象,筆墨等於零。所以請先精讀此篇完整的文章,再說吧


曾經滄海已中年

首先我們先回顧一下他說的“筆墨等於零”這句話的由來,《筆墨等於零》是吳冠中先生髮表的一篇關於中國畫筆墨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出了“脫離了具體畫面而孤立的筆墨,價值等於零”,這句話本身是沒有問題的。當時發表後,在美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有人寫了《筆墨等於零》來進行爭論。後來,張仃先生就“筆墨等於零”給予了正面回應,並發表了《守住中國畫的底線》的文章,將筆墨問題提高為中國畫的底線的高度和關鍵點,但由於媒體的參與,將兩位藝術家學術的觀念的爭論,上升為美術界,學術界的大討論,範圍由此擴大,影響也擴大。


其實我們從吳冠中先生的原話可以看出,他說的“筆墨等於零”的話,絕對不是一句昏話,而是他對於中國畫筆墨觀的正確理解。

那麼,中國畫的筆墨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所謂筆墨,並不是指繪畫工具的毛筆和墨汁,而是幾千年來,無數中國畫藝術家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筆墨技法,可以說這套筆墨技法是中國畫的靈魂,失去筆墨的畫就不能稱為中國畫,但脫離了具體形象的純粹筆墨也不是中國畫,並且筆墨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繼承和創新的,一味的守舊是不利於中國畫發展的 ,更不能廢除筆墨。

以上觀點只代表我個人,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書畫及文史雜談

個人感覺題主的第一句話未免有些斷章取義且對吳冠中是極為不尊重的。我僅回答後面三個小問題:

一、中國畫的筆墨

拋除繪畫本身而言,筆墨等只是繪畫的工具與材料,這就與鋼筆和鋼筆水是一樣的,放在那裡無人使用就無用武之地等同於零;

回到繪畫本身,筆墨乃中國畫的靈魂,筆與墨共同製作的濃淡變化讓畫中物栩栩如生。

二、轉換思維

面對今天越來越多自學成才的非科班出身的畫家產生,有許多人也開始質疑是否要廢除筆墨(線描)素描等。

圖為60歲自學成才的邵炳鳳作品

但稍作分析就會發現,實際上只需要轉換自己的思維即可。比如說畢加索創作的抽象藝術,創作時轉換成兒童的思維就可以,而繪畫的基本功可以幫自己進行更深入的創作,這對於沒有基本功的“畫家”來說是不現實的,也就說基本功可以讓畫家走的更遠。

畢加索《公牛圖》

總之,題主的思維似乎陷入了一個閉環,這個問題有點像讀書人羨慕暴富的人一樣,但又怎知暴富的人因缺少知識會倍感恐慌呢?

配圖來自網絡,一個畫畫的非專業的專業HR聊的不只是藝術。


艾米Whisky


中國畫的筆墨本來就是畫外練就的。也就是說用筆的好壞以及效果本就不是畫時才起作用。而是依靠畫外的訓練達到筆意表達的能力與功夫之後再運用於畫,使畫中的筆墨體現出畫外訓練的效果。沒有畫外的用筆訓練就不可能有畫時的用筆效果。這是中國畫本自具有的自身特性,與西方的色彩有很大不同。現在畫中國畫的作者大多不知或輕看這其中的作用,所以畫也象西畫,只是往紙上塗抹,很難見用筆效果。在畫外的用筆練習訓練或是根本沒有。畫也就很難產生用筆所能達到的境界。吳冠中只是從西畫角度看待國畫,自然不能理解國畫的這一特點。以為只是畫中才可發生作用。其實一個真正的國畫家,更多時間還是用在不畫的時間,用以訓練研究用筆的效果和怎樣才能達到這種效果。有了切實收穫之後才運用於畫中。這樣作品才可體現用筆的筆意。這個意只能是畫外練成而用於畫內,畫外等於零,那畫內又豈可生意?所以吳冠中在這個問題上是缺乏對中國畫的理解。


乾德堂1

吳老這句話是他藝術的感悟,是有其道理的,他的意思可能是一個筆墨,不管是淡墨也好,重墨也好,他本身沒有意義,只有在整個畫面中它才有意義,它才能成為一個跳動的音符!也可以理解為局部和整體的關係吧!而張汀大師認為的筆墨是國畫的底線的認識,我認為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我舉個例子,我的一位朋友用毛筆和墨汁畫了一個大衛石膏像,遠看就完全是一副素描作品,和鉛筆畫的沒什麼區別,他非常高興的對我說他畫了一副國畫,我看到後非常震動,但是我不得不告訴他,這不是國畫!這是西方的素描,你也可以用毛筆和墨彩在宣紙上畫一副水彩,但那絕不是國畫!那什麼是中國畫呢,這個內涵太深一時說不完,但是最重要的我認為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筆墨是我們繪畫的手段和方式,中國畫下筆既有筆墨,筆墨早已和國畫的靈魂容和而成為一體!但是筆墨並不是國畫唯一的東西,國畫還有其他豐富的內涵!這是我的感受,與諸君共勉!………臥龍村夫點評。


流星過客861

吳冠中的原話是: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

每看到當今不少書畫愛好者、名家、大家、專家、理論家甚至大師級人物對這句話斷章取義為“吳冠中說‘筆墨等於零’”而“義正嚴辭”的亂評瞎彈聲討批判並說其不懂筆墨,無知如此著實搞笑。


用戶6755854484杜海

筆墨等於零,是不是一句昏話?

吳老的這句話,除了有藝術性,還帶哲理性,我很肯定的說“筆墨等於零”,不是一句昏話,

在藝術創作中不能只注重創作技巧,比如下筆的輕與重,顏料的調配,這樣的創作難免顯得機械化;在創作中更應強調創作者自身的意境,對藝術空間的想象、對藝術人生的感悟,這樣的創作更富有藝術情懷,突出藝術作品的價值,

舉例說明:假若一名歌手只注重唱歌發音的技巧,而忽略了對歌曲內容背景的理解領悟,這樣情感帶入就無法達到極致,這首歌唱得就太機械化了;同樣舞蹈也是一樣,只注重動作技巧,那麼舞蹈就顯得機械化了,喪失了靈魂之美,

所以說,筆墨只是創作的工具,完全靠工具創作出來的作品,就無法突出作品的藝術價值了,而藝術作品的價值更多體現在精神層面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