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陰平古道是歷史上甘川兩省之間傳統的商貿流通與文化交流通道,因途經文縣,文縣古稱陰平,南北朝時期,古代氐人又在此建立過陰平國,故稱陰平古道。

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陰平古道,實際算不上是一條有著真正交通意義的道路,它數百里荒無人煙,地貌原始而險峻,山野樵夫也聞之色變,歷史上除川、甘兩省匪人私販等相通往來以外,絕少行人。古書上取其“非正道”之意,稱之其為“邪徑”,而在三國時期,傑出將領鄧艾在此發動了一場成功的奇襲戰,才使它在一夜之間聞名天下。

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它以甘肅天水為起點,經甘肅禮縣、宕昌、武都至文縣,並在文縣分出兩條路,一條從文縣循白龍江至碧口入川,進入青川縣境而後至平武;另一條是從文縣東南經丹堡、劉家坪翻越摩天嶺入川直達平武。

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木門道是陰平古道的起點,因名將張頜戰死於此而聞名。實際上,關於它的地理位置,歷史上一直有所爭議,後經過學者研究推斷,甘肅禮縣鹽官鎮附近的羅堡村與牡丹鄉相連,這兩個地方所屬地理位置和史書上記載的木門道基本吻合,也就是說木門古道地域範圍較廣,應是連接天水和禮縣的一個通道。

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宕昌古城遺址坐落在宕昌縣城西側岷江畔的一個土臺上,史料記載這裡曾是古宕昌國的都城。宕昌國是古代宕昌地區的羌人政權,陰平古道貫穿整個宕昌境內,當年鄧艾揮軍南下走的就是這條路,至今在宕昌縣官亭鄉花石峽口的岷江上,還保存著鄧艾父子修築的鄧鄧橋遺蹟。

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花石峽是陰平古道上的第一道險要關口,古時蜀漢政權在此設有花石關,置重兵防守。花石峽中的地標是鄧鄧橋。相傳公元263年,魏將鄧艾與其子鄧忠率部從臨洮南下,踏上滅蜀之路,到達花石峽後為岷江所阻,鄧艾令兵士在崖上修棧道,並在花石峽口以西岸岩石為墩,修造橋樑,從而才渡過岷江——因此橋是鄧艾父子主持建造,後人便稱其為鄧鄧橋。

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循岷江往東南,即能到達古城武都和文縣。在文縣,陰平古道分成了兩段:一段是從陰平橋、玉壘關入川,一段則是經丹堡、劉家坪翻越摩天嶺入川直達平武。

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如果走前者,必須經過著名的險崖壩棧道。這條棧道相傳為三國時期蜀漢大將姜維建造,後代不斷修整,直到1953年從武都改道至文縣的甘川公路通車之前,始終是從武都經文縣入川的必經之途。棧道位於在武都縣城東20公里處,西起籠幢溝,東至固水村,全長兩公里它也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古棧道。

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今天尚存的古棧道遺址,凌空架設於懸崖之上,依山勢而變化,結構多樣,險峻異常。最險要的一段為“天柱式”結構,有300多米的懸崖因無法立柱或斜撐,僅在崖石中鑿洞插入橫樑,鋪設木板而成,人行其上震顫不已。抬頭則危崖碰額,俯首則見滾滾白龍江奔騰於腳下。當地百姓時常往返於這條路,每次通過都大汗淋漓,可以說,這條棧道一直是往來於陰平道甘肅段上的行旅客商們最畏懼的路段。

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陰平橋橫跨文縣東30公里處的兩座對峙的山頭之上,玉壘關則立於陰平橋頭。關下是萬丈深谷,橋頭是險關要隘,因而這裡在歷史上被稱為“隴蜀咽喉”,其險要與四川的劍門關齊名。唐代杜甫有“玉壘浮雲變古今”的吟詠,而“玉壘”正是指的玉壘關。

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史料記載,古陰平橋原為伸臂式廊橋,在中國橋樑史上有重要地位。作為在三國乃至隨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玉壘關的唯一渡橋,古陰平橋也多次毀於戰火。直至1856年,它才被改為鐵索橋。上世紀70年代碧口水庫建成後,陰平橋遺址和傳說中的姜維城遺址,均淹沒在平湖萬頃之中。現今,一座現代化的公路吊橋橫臥在舊址上,已經讓天險變成了坦途。站在這天險之上四顧,白水江和白龍江兩江相匯,川澤氣蒸,望如雲海,古時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魄,仍在這險關上透露出來。

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當年的鄧艾沒有進攻陰平橋,他放棄姜維把守的陰平正道,選擇了更為艱險的山路——翻越被視為鬼門關的摩天嶺。摩天嶺,位於川甘交界處,海拔2227米。這是陰平道上最險惡的地段,從北面上嶺,起初坡度還比較緩,但南面下山時,卻多是峭壁懸崖,無路可尋,人進入之後往往前進不得,歸途中往往又在原始森林中迷失歸路,便會枉死在山中。

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切刀背,古道上最險要的地段,一段刀背一樣的山嵴直通主峰,兩面是懸崖峭壁,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及,當年姜維如果在這佈防一支人馬,三國的歷史將會是如何呢?

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史載,鄧艾軍是經過九死一生才翻越摩天嶺的。《三國志》中對鄧艾偷渡這一段寫得極為生動:“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翻越摩天嶺時“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如此慘烈的行進方式,的確是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南天門是當年鄧艾自山崖滾下的地方,曾經山上有一塊大石,只要潑上水便可見上面刻的“鄧艾過此”四個清晰大字,但是幾年前修路,這塊石頭被炸掉。羅貫中在描寫鄧艾過嶺這一段時,把諸葛亮描繪成未卜先知的神仙,說鄧艾過了摩天嶺天險準備繼續前行時,忽然看見道旁有一石碣,上面刻有諸葛亮的詞刻:“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這位蜀漢丞相預言了鄧艾偷渡的事,鄧艾看了大驚,慌忙對石碣磕拜曰:“武侯真神人也!”這個故事雖是虛構,但在摩天嶺上,的確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險絕人寰的山崖,絕非正常情況下的交通與征戰之地,即使經過現代工具修鑿出來的山路,也都異常難行,更何況千年前。當時若有一小支蜀軍把守於古道險要處,鄧艾縱有通天本事,只怕也插翅難越。

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過了南天門,就是四川界內了。站在落衣溝的舊拱橋(傳聞鄧艾滾崖而下時,曾令士兵將衣甲與武器先丟下山崖,故得此名)上,能看見唐家河由近至遠。陰平道自此一直到江油關(今四川平武南壩鄉)結束,都是沒有險要的開闊之地了,鄧艾當年出現在這裡時,如同天降奇兵,嚇得江油關守將馬邈開關投降。隨後他率軍勢如破竹,於綿竹斬殺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最後兵臨成都,迫使蜀後主劉禪投降,蜀漢自此滅。

重訪甘肅這條極富傳奇色彩的古道,感嘆“蜀道難”!

古道早已風光不再,滿眼萋萋荒草,早已湮沒了昔日古道征戰的喧沸,一代名將功成後卻未能衣錦還鄉,的確讓人傷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