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慘痛的企業決策失誤是哪個?

相看兩不厭的敬亭山

李澤楷清倉騰訊的股票,讓他失去了成為亞洲首富的機會。對他個人來說,這應該稱得上最慘痛的決策失誤吧。



早在1999年,李澤楷的盈科數碼向騰訊投資了220萬美元,獲得20%的股份。當時的馬化騰,可不比現在那麼風光,創業初期無比艱難,早些年馬化騰還差點以300萬的價格把QICQ(QQ的前身)給賣了,但對方只肯出60萬,所以交易沒能成功。

本世紀初,由美國引發的互聯網泡沫蔓延到全球。李澤楷旗下的,科技公司資金也很緊張。為了使他公司度過資金危機,他苦苦尋找買主,將其手中騰訊的公司的股份轉讓。

2001年,李澤楷將20%的騰訊股份,以126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南非傳媒大集團MIH。1260萬美元的轉讓價格,與當初200萬的投資相比,收益率高達530%。以當時的眼光看,小超人這裡投資,收益是相當高的。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馬化騰將騰訊控股,於2004年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後,十幾年的時間,股價上漲了超過一百倍。到目前,騰訊的市值高達4600億美元。

如果小超人李澤楷將那20%的騰訊股份持有至今,即使這部分股份稀釋到10%,那也是價值460億美元。他將輕鬆超越他那個奮鬥幾十年做實體經濟的老爹,成為香港首富。

今天的騰訊控股第一大股東是南非傳媒集團MIH,持有騰訊31%左右的股份。目前這部分股份的最新市值高達1400億美元。和公司創始人馬化騰持有8%的股份相比,MIH集團是騰訊控股的最大贏家,收益高達幾萬倍。


紅谷新視界

談到曾經的失誤,人們往往都是事後諸葛亮。近幾十年來,面對重大商業抉擇,有誰能保證百分之分地決策正確?於是商海沉浮,幾家歡喜幾家愁,讓我們看看曾經關鍵但卻失誤的糟糕決策,數一數那些風流人物和公司,對今天或許會有新的啟發。

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合並

早期的互聯網還屬於撥號上網,那時美國在線(AOL)已經是最知名的網絡品牌,相當於今天谷歌在網絡上的地位。人們只要上網,幾乎必上美國在線。

當時另一家傳媒巨頭是美國時代華納,主營傳統傳媒業務,旗下有時代雜誌、體育畫報、財富雜誌、CNN、HBO、DC漫畫公司、華納兄弟影業公司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媒體。1999年,時代華納與美國在線的兩位總裁會晤,兩人不謀而合都希望向對方所在領域擴張,於是決定合併。經過磋商,2000年1月10日兩家公司正式宣佈合併,併購金額高達3500億美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併購案。

理想雖美好,但現實很殘酷。併購案餘溫未消,網絡泡沫就破裂了。網絡類股票暴跌,互聯網業務無人問津,美國在線營收銳減。更糟糕的是,撥號上網時代在終結,高速上網時代逐漸開啟,這進一步削減了美國在線的營收。

結果合併之後,兩家巨頭公司無一受益,投資者更是賠了血本,股票價值縮水約1000億美元。不得已,2009年時代華納與美國在線分拆,使美國在線單獨運營。

柯達擱置數碼技術

美國柯達公司成立於1880年,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末,已經佔據了電影市場90%的份額和相機市場85%份額,僱傭人數超過6萬人。可以說,在過去的100多年裡,柯達就是照相的代名詞。

1974年,柯達工程師研究電荷耦合元件的半導體器件(CCD,又稱圖像傳感器)怎樣把光學信號轉化為電子信號。一年後,成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雖然比較粗糙,但能拍攝10萬像素的數碼照片。

柯達高層分成了兩派,一派敏銳地覺察到這種相機會引起攝影業革命、商機無限,支持繼續投資研發;但另一派太保守,擔心數碼業務衝擊膠片市場的既得利益。最終保守派佔了上風,數碼技術被束之高閣。

從此柯達走了下坡路。20世紀90年代末,柯達不得不投產數碼業務,但10萬像素早已過時。2012年柯達裁員5萬多人,放棄失敗的數碼相機業務,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目前,柯達主營業務只集中於打印機墨盒和電影膠片。

百視達拒絕5000萬美元收購Netflix

百視達是美國最大的一家影碟租賃公司。鼎盛時期,百視達在全世界有9904家連鎖門店,年收入達59億美元。

20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新貴Netflix也進軍影音市場,但它主營在線視頻,而且不開門店,只給客戶快遞影碟。這些業務為客戶節省時間,廣受青睞。2000年,Netflix高管專程會晤百視達總裁,提出願以5000萬美元價格與百視達聯合,幫助百視達推出在線視頻和快遞影碟業務。但百視達總裁一笑置之,認為這些都屬小眾市場,不值一提。

可是誰笑到了最後呢?2014年5月,Netflix市值超過200億美元,而百視達早在2010年就申請破產保護,2013年關閉最後一家門店,並取消了自己的“小眾”快遞影碟服務。

可口可樂改名“新可口可樂”

碳酸飲料裡,可口可樂就是絕對標準,它的味道是評判其他同類飲料的參考。自1886年可口可樂發明以來,口味和配方從未改變,銷售旺盛。然而20世紀80年代,“可口可樂”卻幾乎被自己的公司放棄。

當時百事可樂的味道比較甜,可口可樂高管擔心年輕人被“甜味”吸引走,害怕失去市場,於是修改配方想讓可口可樂也甜甜的。經過兩年努力,終於調製出了口味“絕佳”的新可口可樂,公眾試喝試評後達到一致意見:新可口可樂更勝一籌!

1985年4月23日,新可口可樂上市。結果短短几天,數以百計的信件湧入公司總部,人們紛紛打電話要求退換新可口可樂。甚至有人開始屯貨,在黑市高價出售老可口可樂。很明顯,可口可樂有危機意識,有完善的產品研發,卻漏了最核心的問題:作為消費者,他們想要新可口可樂嗎?

不出所料,7月11日新可口可樂全部下架,“經典”可口可樂再次迴歸。不過福禍相倚,新可口可樂的失敗竟然增強了可口可樂原品牌的影響力。截至2014年5月,可口可樂市值超過1800億美元。

彭尼百貨被“假打折”拖累

彭尼百貨成立於1902年,是美國最大的百貨和藥品零售商。2012年,總裁約翰遜新官上任,調整商品定價策略,試圖調高定價,然後用長期持續“打折”的方式來吸引顧客,彭尼百貨把10元的襯衫標價20元,然後節假日時再以五折銷售。另外,總裁約翰遜還下令停發優惠券,停止其他大幅降價的促銷活動。

新的銷售模式還美其名曰“天天低價”,這種明顯弄虛作假的方式顯然激怒了消費者,使彭尼百貨的市場快速萎縮。彭尼百貨的董事會一看勢頭不對,很快解僱了上任不到一年半的總裁約翰遜,之後迅速恢復原來模式,降低虛高價格。並且聘請了可口可樂前首席營銷官柴曼臨危受命,因為他曾經把可口可樂從“新可口可樂”的頹勢中扭轉過來。

模式可以恢復,但民心難以挽回。突然之間享受不到優惠券,又看到糊弄人的“折扣價”,即使再忠誠的顧客也難免牢騷滿腹,紛紛轉向了沃爾瑪超市。作為競爭對手,沃爾瑪也趁勢而上,抓住機會蠶食了彭尼百貨大部分市場,進一步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西聯公司拒絕電話業務

西聯匯款是知名品牌,它可以在全球方便快捷地轉帳匯款,但1851年公司剛成立時,主營的是摩斯碼電報服務。電話出現以前,這種電報就是異地、異省、異國之間最快的信息傳送方式。

1876年,美國企業家、發明家貝爾註冊了第一個電話專利。他首先想到電信業巨頭西聯公司,打算以10萬美元把專利賣給西聯公司。但西聯公司認為,電話要靠一根電線才能通信,距離又近費用又貴,人們不可能喜歡它,更不可能拋棄快捷便宜的電報,於是拒絕了貝爾。

呵呵,看到這裡人人都想笑。後來貝爾成立了貝爾電話公司,當電話引發公眾熱捧時,西聯公司不得不聘請貝爾的同行(包括愛迪生)來重新研發電話。但是貝爾以侵犯專利為由,起訴西聯公司並勝訴,這迫使電信業巨頭不得不放棄了電話業務。最終貝爾電話公司演變為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成為美國和全世界電信業霸主,而西聯則由於電報業務量的大幅下降,彆彆扭扭地轉型為了一家全球匯款公司。

Excite錯失75萬美元

收購谷歌的良機

Excite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早期著名的互聯網品牌之一。那時還沒有谷歌的精確搜索引擎,Excite搜索算是非常先進,並且它把網站按主題分類排列。然而Excite過於保守,它的網站形式從不變化,直到今天還是老樣子,以至於西方人開玩笑:時間旅行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想瞬間回到1999年,只需訪問Excite網站。

1999年,谷歌兩位創始人編寫了搜索引擎的程序,但不想耽誤上大學,就打算把程序賣給Excite,最初要價100萬美元,後來降到75萬,但Excite仍毫無興趣。呵呵,如果當時真的買下了,生活將多麼不一樣。

或許當年對於Excite來說,谷歌的搜索程序只是一段未經證實又不知是否實用的普通電腦算法而已,根本想不到這種算法會成為今天世界的潮流。否則,Excite早已成為市值3610億美元的巨頭公司,而不是現在苟延殘喘。

瑪氏食品悔失賣座電影的

植入廣告

如果時光能倒流,美國瑪氏公司應該最想回到1980年。瑪氏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食品生產商之一,糖果巧克力產品銷量在全球同類產品中位居首位,德芙、士力架、M&Ms、箭牌口香糖等都是瑪氏旗下著名品牌。

1980年,科幻電影《E.T.》提上議程,導演斯皮爾波格向瑪氏公司提議在電影裡植入M&Ms巧克力的廣告,但遭冷遇。斯皮爾波格當時並不出名,在此之前他僅僅有兩部電影獲奧斯卡提名,最新一部電影還遭遇冷場,而電影製片商環球影業也不可能向瑪氏公司透露電影內幕。於是,瑪氏公司就這樣錯失了機會。

同一年,美國好時公司推出銳滋巧克力,但銷售一直不樂觀。由於兒子喜愛這款巧克力,斯皮爾伯格開始考慮好時公司。鑑於銷售困境,好時公司決定大膽一搏支付100萬美元贊助費,獲得在《E.T》中植入銳滋巧克力廣告的特許權,同時還獲得在食品包裝上使用E.T.名稱及人物形象的特許權。

1982年《E.T》上映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美國票房史上第九賣座電影,獲得了四項奧斯卡大獎。上映兩週內,銳滋巧克力銷量猛然增長三倍,各大賣場紛紛脫銷,經銷商競相補貨。事實證明,好時公司決策英明,而瑪氏公司徒留悔恨。

默多克購入Myspace

但也幾乎毀了它

Myspace是互聯網早期第一個,也是最著名的社交軟件,像Facebook、Twitter、LinkedIn和YouTube這類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傳媒網站興起之前,Myspace就存在了。2003年Myspace上線後一個月就有100萬註冊用戶,不論搖滾明星還是普通百姓,幾乎每個人都註冊了Myspace。2005年,Myspace已經成為美國第五大最受關注的網站。

這時,默多克代表新聞集團公司以5.8億美元代價收購了Myspace的母公司。為了有更高收入,他在Myspace上大量投放廣告。廣告鋪天蓋地,確實為默多克帶來了鉅額收入,但也讓用戶越來越反感。這些感覺厭煩的用戶,紛紛轉向了Facebook,從此Myspace走了下坡路。

2008年,Myspace有7590萬獨立訪客,一度迎來歷史高峰,但只是曇花一現。日漸式微之下,Myspace於2011年被默多克賣掉,價格只有區區3500萬美元,還不到當初的十分之一。

美國最大的兩家廣播公司

被一檔節目打敗

今天體育類節目非常火爆,可以一天24小時不間斷播放。但在上世紀60年代,遠不是這樣。那時有線電視還沒誕生,廣播、雜誌上體育報道也非常有限,並且侷限於當地賽事。所以如果有人提出,在晚上黃金時間報道全國體育賽事,會讓人感覺很瘋狂。

但這個主意深受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欣賞,並向全國最大的兩家廣播公司推薦。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和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卻不以為然,它們害怕失去現有觀眾。

然而美國廣播公司(ABC)覺察到商機,非常重視這個主意。體育頻道總裁把攝像機數量增加了一倍,要求務必拍出現場比賽的高質量畫面,並且組建體育廣播三人組,輪班上崗。

1970年,“週一橄欖球之夜”節目首映,創造了美國廣播公司歷史上收視率最高紀錄,現在它仍是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而且由於觀眾都是年輕男性,對廣告商來說吸引力極大。

在美國電視歷史上,這檔節目播出時間最長,而對美國廣播公司來說意義更為重大。這檔節目使美國廣播公司一舉成名,擺脫了長期劣勢的地位,開始與另外兩家最大的廣播公司分庭抗衡。

長虹之殤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彩色電視開始崛起,通過引進國外生產線等自主生產,國內電視逐漸擺脫主要元件依賴進口的局面,進入規模化發展。1989年長虹率先挑起了價格戰,在全國範圍內全面降價,憑藉低價優勢國產品牌搶回了失去的市場,並使彩電在中國迅速普及。1997年,長虹彩電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了令人驚歎的35%。

長虹並不滿足於此。1998年,長虹前董事長倪潤峰實施了轟動彩電業和彩管業的大舉措,收購壟斷國產彩管,希望藉此來限制彩電同行,從而實現彩電價格的相對穩定和維持長虹彩電的市場壟斷地位。在與Apex公司的合作上出現了問題,長虹不斷地供貨,但是Apex公司卻拖欠款項。這一款項直到2004年7月趙勇接替倪潤峰擔任長虹董事長,也未能收回。

2004年底,長虹發佈公告,擬對Apex公司拖欠長虹貨款46750萬美元進行壞賬計提,預計最大計提金額為3.1億美元。當時有業內專家預計,僅“彩管收購案”、“Apex壞賬”事件,長虹損失超過了50億元。


姑婆那些事兒

雅虎和楊致遠

2000年,雅虎市值曾一度超過1250億美元,而楊致遠則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的互聯網創業者,成為馬雲、馬化騰等人的偶像。然而巨頭雅虎的衰落也和楊致遠的一系列決定脫不開關係。

1997年,他拒絕以100萬美元收購主動找上門的Google,更要命的是,他還把搜索功能交給谷歌完成,無形中扶持了競爭對手。2006年,扎克伯格同意以10億美金的價格出售Facebook,但當時楊致遠把價格壓到8.5億美金,扎克伯格拒絕了。也就是說,雅虎錯過了當今互聯網估值排名前五的巨頭中的兩個。

但最大的失誤還屬於拒絕微軟的收購,當時微軟正值鼎盛,看中了雅虎的搜索引擎,提出以大約47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雅虎,但楊致遠還想提高價格,惹怒了微軟,使得收購案告終。在這之後,雅虎很快便開始走下坡路。

盛大陳天橋超前研發盒子

如果不是在最為輝煌的時候把精力放在了盒子戰略上,現在遊戲市場的老大可能就不會是騰訊,盛大也不會落得個為騰訊打工的結局。

2003年陳天橋提出了家庭娛樂構想,他希望能整合九個業務模塊:個人電腦、電視、手機、電影、音樂、遊戲、廣告、預付費和電子商務,核心就是“盒子”。隨後2004年盛大開始推行“盛大盒子”計劃,花費了4.5億美元,但2006年盛大盒子被廣電總局發文點名違規而失敗。

盛大將資源傾斜到盒子戰略之時,九城、巨人、騰訊和網易的遊戲皆從這個時間崛起,盒子戰略失敗後,盛大也由此開始丟盔卸甲,盛大文學、酷6、盛大天地這些優質資源,不是賣了就是停了。

柳傳志選擇楊元慶接班

柳傳志當年退休時,其實有很多選擇,孫宏斌、劉軍等等,可最後他還是挑中了聽話一些的楊元慶,對他來說,楊元慶可能時最合適、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人選,可他忽視了聯想的長遠利益,這些年來,外界一直在質疑楊元慶究竟是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現在看來答案基本是否定的。

想想聯想這幾年的發展狀況,楊元慶似乎並沒有任何突出的貢獻,反而一系列戰略失誤導致現在聯想從一個民族品牌淪落到民族叛徒,這點不只是聯想和楊元慶應該反思的,柳傳志也理應反思。


施樂公司1979年的一個錯誤決定,給施樂造成了高達1.4萬億美元的潛在損失。差不多等於蘋果+ibm+微軟三個公司合在一起的價值。施樂公司也喪失了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科技公司的美好前景。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


施樂公司設在硅谷的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The Xerox PARC)設計出現代意義上的第一臺個人電腦(PC)——Alto。

Alto電腦作為現代電腦的鼻祖,創下了多項史上第一:


第一個有圖形用戶界面的電腦,也就是說第一個配了屏幕,配了鼠標,可以在屏幕上移動鼠標點擊的電腦。


第一臺聯網的電腦,Alto電腦聯網後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封電子郵件。


第一臺使用面向對象編程理念的電腦,這是現在大家用的電腦、手機和絕大多數數碼設備背後程序的基礎。



這一切都因為1979年,施樂給了蘋果一筆投資,作為投資協議的一部分,喬布斯有機會進入施樂的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喬布斯對Alto的圖形用戶界面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抓住了這個珍貴的機會,深入瞭解Alto,並拿Alto作為樣板,最終造出了第一臺蘋果電腦。

年輕的喬布斯與麥金塔電腦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後來比爾-蓋茨在給蘋果電腦開發office軟件的時候,接觸到了蘋果的源代碼。蓋茨感到他可以做出自己的操作系統。後來,IBM給他提供了硬件,蓋茨提供了軟件環境。


與此同時,施樂公司本身並沒有意識到Alto的價值,他們沒有及時發佈Alto電腦,也沒有考慮保護它的產權,更沒想到要大規模商業化。


事後看,施樂犯了一下連串的錯誤:
1、施樂的高層根本不清楚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在做什麼,也不知道Alto的價值;
2、錯誤的讓喬布斯進了研究中心。
3、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的管理人員當時堅決不同意給喬布斯深入瞭解Alto的權限和機會,施樂公司高層強令研究中心開發權限。
4、沒有把向市場推出Alto電腦當做公司的一項重要工作;
5、沒有降低Alto電腦的造價。蘋果後來在Alto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鼠標,推向市場的時候,比alto的電腦鼠標便宜了20倍。
所以,我們目前看到的這樣的幾家公司:
施樂,市值7億;
蘋果,市值8030億
微軟,市值5460億
IBM,市值1430億
施樂整整錯失了一個過萬億的巨大市場盤子。


喬布斯後來接受《紐約客》雜誌的採訪,說,如果當年施樂意識到它手裡產品的真正價值,抓住市場機會,那它現在可能會有IBM加上微軟,再加上自己那麼大,施樂會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科技公司。


最悲催的不是錢還在人沒了。最悲催的你曾經離1萬億,美元,只有一步之遙。


八卦500強

應該是騰迅沒有收購阿里巴巴!

當初騰迅如日中天,阿里巴巴電商遇到亞馬遜等美國電商巨頭的打壓,資金跟不上,面臨關門風險,馬雲為了生存,願意讓出大部分股權!

馬雲求銀行投資,無人理會,馬雲求國內互聯網公司投資,無人理會,都認為馬雲是騙子,當時騰迅可以二千萬美元拿下百分三十五股權,可錯過了,被孫正義的軟銀佔了便宜!

馬化騰一直後悔不已,如果當初入股,現在兩馬雙劍合併,市值破六萬億!

騰迅的社交遊戲應用+阿里巴巴電商+支付寶+雙核電腦,試問天下誰人不識君,天下無敵!

馬雲有戰略+馬化騰的務實,馬雲的口才+馬化騰的執行,馬雲的社交能力+馬化騰的低調,馬雲的信仰+馬化騰的夢想,加在一起會怎樣?

從初生到死亡,全都離不開兩馬APP,多可怕!

馬雲不屑劉強東,劉強東碰瓷馬雲,第一大股東騰迅居然一言不發,劉強東封殺天天,蘇寧發檄文怒懟劉強東,兩馬不發一言,京東物流提價,全國媒體一邊倒批評劉強東,兩馬控制的媒體,沒有對立,說明了什麼?

劉強東只是枚棋子,賈躍亭不過是騙子,局外人兩馬是大贏家,劉強東蒙在谷裡,因為蠢!


心有遠芳

以TCL為例,我們來看一下企業怎樣在財務向左,戰略向右的雙手互博的戰略失誤下,做出了不夠理性甚至完全非理性的決策行為。

掩耳盜鈴版---TCL的困境 

2002年10月29日,TCL以820萬歐元收購虧損的德國施耐德集團。

2004年初,與法國湯姆遜公司進行彩電業務合資。

2004年5月,又對阿爾卡特的手機部門進行了兼併。

然而截至目前,TCL集團在2004年成立的兩個合資公司--TTE(TCL-湯姆遜電子)和T&A(TCL-阿爾卡特手機有限公司)!

不但沒有給集團帶來意想中的中國國際化和質量管理的優勢,而且還持續拖累了整個集團的盈利性。

集團由2004年的淨利潤兩億多元轉而陷入2005年虧損3億多元的困境。

雖然經過努力,TCL在北美的業務逐步好轉,但是其歐洲業務卻一直停滯不前,始終未見有走出鉅額虧損困境的跡象,併成為妨礙TCL整體盈利的最大障礙。

據有關數據顯示,2015上半年,TCL在歐洲的彩電業務虧損達7.58億港元。

在長期鉅額虧損的財務壓力下,李東生只能無奈地選擇推出TCL在歐洲的自有品牌彩電的銷售與市場推廣業務。

2006年10月31日,TCL集團與TTE、湯姆遜、以及TCL多媒體3家公司就TTE歐洲業務達成協議:TTE將從2006年10月底至11月初,通過友好的方式結束其在歐洲的業務,並開始實施新的重組方案:終止除了OEM之外所有電視機的銷售和營銷活動。

在此之前,TTE歐洲公司除了OEM外,其餘業務均處於鉅額虧損狀態之下。 

TCL對外這樣解釋它做出的決策:“一方面以負責任的企業的姿態保住了其在歐洲的聲譽;另一方面,在注重短期利益、爭取短期內儘早實現贏利的同時,兼顧了長遠利益,保留了TCL在歐洲重新發展的機會,為未來恢復贏利能力奠定基礎。”

出於一個基本的商業常識,除非在一個投機性極強的市場裡面,否則,任何業務都會有一個在一段時期內比較穩定的投入產出比,不可能突然間得到出人意料的利潤。

因此,世界上任何一家企業的管理者,或者歷史上任何偉大的管理者,都不敢承諾在沒有投入或僅靠很小投入的情況下,給股東帶來力挽狂瀾的回報。 

縱觀TCL和TTE的海外收購策略,並不能看出TCL的財務戰略可以長遠地支持它的發展,更別說贏利了。

當一個企業在為生存而奔忙的時候,是沒有權利也沒有能力經受財力上的大起大落的。


建築女磚家

史上最慘痛的企業決策失誤是:

史玉柱的巨人大廈。

史玉柱的巨人集團,想建個巨人大廈,當時是紅極一時的新聞。

1993年開發巨人大廈,史玉柱一開始曾固執地不用銀行貸款,主要以集資和賣樓花的方式籌資,因不顧實際地一再加高樓層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改變,最終導致資金鍊斷裂,巨人大廈爛尾。



巨人大廈是史玉柱的“滑鐵盧”。該大廈始建於1993年,當時珠海市政府為了扶持巨人集團,先後兩次批給其約4萬平方米的土地,125元/平方米的低價幾乎等於白送。但是,史玉柱在“典型”意識的推動下,將巨人大廈的規劃從38層不斷“加高”到70層,要建當時全國最高的樓宇。70層樓所需建設資金約12億元,當時手中只有1億元現金的史玉柱將賭注押在了賣樓花上。而正是在1994年巨人大廈開始賣樓花時,政府開始對過熱的經濟進行宏觀調控,賣“樓花”受到一定限制。1996年,已投入3億多元的巨人大廈資金告急。史玉柱成為“中國首負”!

以上是巨人大廈的現狀圖,巨人沒建成,孤單的小矮人卻在那裡呆了二十多年了。


湘平古珍郵館

有好多件呢,我也不是很清楚!!不過ag拉主攻是王者問題,其他問題一概不回答。(像一些感情問題,生活小事,科學問題 可以回答)

唉!又孤陋寡聞了!(丟了好多次臉呢)

不過我的粉絲應該都知道,ag拉是有一個作息循環的,每一個月堅持給大家每天至少回答一個問題,回答問題起滿一個月之後,會閉關學習一個月。

馬上又到ag拉的閉關時間,ag拉儘量學習更多的知識給大家解答。

真是對不起!給大家兩張圖吧,以表我的歉意。


王者ag拉

小肥羊,不用蘸料也能吃的火鍋,味道雖以辛辣為主,但不辣口,後口微苦。食材夾出鍋,入口,湯味厚重,無雜質。再配上它特有的羊尾和寬粉帶,香溢滿口,如火鍋吃到半程,還可選沾香醋,立刻又能讓口感為之一新,這在火鍋屆可謂獨樹一幟。

可惜(我還是用經歷來說吧)

幾年前,我帶媳婦去西安最火爆的小肥羊店朵頤,點菜後,服務員問我:先生你們需要什麼料碗,你們沒有點料碗呀

我:!!

服務員:不好意思,你們點的羊尾我們沒有

我:!!!

之後……

我:服務員,今天這個鍋咋沒味道,能不能給我們加一份底料

服務員:不好意思,我們這裡是不給加的(過去其實可以的),如果你覺得味道淡,建議你選一份料碗(過去其實是不用的)

……

現在我是不會去吃小肥羊的,如果要料碗,還不如去吃川味和潮州火鍋,小肥羊的精髓就是不蘸醬,有羊尾吃。如果這一切都失去了,就不是正宗,不吃也罷。

後續

現在西安曾經最火爆的小肥羊店,曾經排隊要半個小時的小肥羊店,關門了,而其他地區的小肥羊店也正逐漸減少,也許小肥羊的時代已經結束,

高端如京味,中端的川味,低端的串串以及另闢蹊徑的潮州,瓜分著西安的火鍋市場,那曾經獨特的蒙味,只有在超市料包貨架上才能見到。

料碗與去羊尾對小肥羊鐵粉來說真的是很失敗的決策。

以上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


倏壹庵

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簡稱RCA)發明液晶卻把液晶技術轉讓給日本人,1968年前的rca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黑白電視,第一臺彩色電視,世界第一部液晶顯示儀器,rca就是世界電視的祖師爺,但是他自己拋棄了自己。

1964年rca就職的海爾梅爾從無到有奠定了液晶前期發展所有的技術基礎,海爾梅爾這年28歲。但是rca認為液晶技術會搶佔現有彩色電視機的技術優勢,不肯加大投入。並且做了一個牛逼閃閃的決定。把技術轉讓給日本公司。

1972年初,日本夏普(SHARP)公司買下美國RCA公司的LCD技術,並在次年推出了第一款採用TN-LCD為顯示面板的計算器(Sharp EL-805)。日本精工(SEIKO)引進TN-LCD技術,並在1973年10月,推出了其第一款LCD數字顯示電子錶(06LC型),引發了數字電子錶熱潮。市場的熱烈反應,使得日本Casio、Toshiba等廠商迅速加入LCD產品的研發行列。這些被美國大公司看不起的“小玩意”,讓日本人賺得盆滿缽滿。

到了21世紀初,rca宣佈自己錯過了液晶時代。這個有多大,就是夏普+三星液晶部門+日本jdi+京東方+騰龍等等大公司。可是當時的海爾梅爾已經認識到未來是液晶的,可是作為企業高層卻被眼前利益矇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