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半個多世紀的姐弟倆能團圓嗎?有條線索跟明朝徐達有關

都市快報 浙江省公安廳聯合推出

來,讓我們一起幫助失散家庭早日團圓

快找人已幫72人圓了團圓夢

姓名:鄧春香

年齡:92歲左右

籍貫:原桐廬江南鎮鳳鳴鄉鄧家村(現稱:桐廬江南鎮鳳鳴村鄧家自然村)

失聯時間: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

特徵:曾居住在南京破布弄(音)一帶

分別半個多世紀的姐弟倆能團圓嗎?有條線索跟明朝徐達有關

右邊的老人是鄧女士的父親

鄧女士爸爸今年86歲了,老人身體倒還好,時常唸叨著的是自己二姐。

鄧女士的爺爺奶奶都是農民,一共生有4個子女,鄧爸爸排行老四,老大老二是女孩,老三也就是鄧女士大伯,“去世前,大伯也常常說起二姑,希望找到她”。

關於二姑的事,鄧女士都是聽奶奶在世時說的。

鄧女士二姑的經歷,說來也是坎坷

因為家裡窮,很小,就被家裡配了一門親事,給人當童養媳。

後來長到十五六歲,當年戰事吃緊,丈夫當了“壯丁”,“後來送來消息,說陣亡了”。

就這樣,年輕的二姑成了寡婦。婆家只剩下她和年邁婆婆,日子過得艱難,“姑姑想出去掙錢養家”。

當時,村裡有人在當時的南京政府做差,想找人做幫傭幫著帶孩子,七轉八轉,鄧女士二姑被介紹過去,做幫傭。

“聽奶奶說,姑姑當時在南京,認識了一個在法院上班的人,兩個人好了”,但婆家不同意,爺爺奶奶把女兒喊了回來。

當年,很多女性女性意識覺醒,紛紛掙脫包辦婚姻的桎梏,尋求自由婚戀權利。

鄧女士的二姑也一樣,她不想回到包辦婚姻中,她離開了家,自此失去了音訊。

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鄧家收到一封從南京寄來的信,“信裡有張照片,是姑姑和一個男的合影”,但因為家裡也沒人讀書過,也看不懂信裡說什麼。

“小時候,奶奶給我看過,上面是毛筆字,是豎著寫的”,因為鄧女士那時候年紀小,也看不懂。

“聽奶奶說起,姑姑後來結婚了,生了一個男孩,住在南京叫破布弄(音)的一個地方

”。

鄧女士爺爺去世得早,20多年前,鄧女士的奶奶去世,而姑姑當時離家出走時,鄧女士爸爸也才10多歲,也記不得更多細節了。

南京老底子有個地方叫“破布營”

我們從南京當地瞭解到,老底子的南京,有一個地方叫破布營。這個“破布營”,可能就是鄧女士奶奶說的“破布弄”。

根據《南京地名錄》記載,“南起正洪街,北至中山東路。清時,巷內常曬有破布,故名。”

但現在已經沒有“破布營”這個地名,從位置看,是在現在的南京市秦淮區新街口東南一帶。“老南京”記憶中,這條路並不長,大約只有幾百米。

關於破布營有個民間傳說。

《南京民間故事》記載,“破布營”最早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潑婦營”。

傳說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派出一個丫鬟給開國功臣徐達,實則是監視他。

徐達老婆為人比較潑辣,一次和徐達談話時,看丫鬟不順眼,就拿了剪刀去收拾丫鬟,丫鬟破了相,朱元璋聞訊大怒,下令捉拿犯人。

徐達老婆逃走,士兵們追到一片蘆葦灘上,看到一個披頭散髮滿身汙泥的婦人,婦人見要抓她,就地躺下,把衣服撕碎了,又哭又鬧耍起潑來,正是徐達老婆。但最後她還是被士兵們處斬了。

後來,蘆葦灘這,遷來了一些居民,地方被稱為潑婦營,因為,大家覺得名字難聽,又加上這裡居住的都是窮苦人家,平時多以撿破布為生,後來“潑婦營”,被改成了破布營。


如今,破布營經過改造後,融入了新街口23000平方米的正洪廣場中間,兩旁是南京書城、新百商場、中央商場、南京商廈、正洪廣場、商貿廣場等日進斗金的百年商廈等。

據當地人說,老底子的破布營,可能就是在新百商場北側附近停車場一帶。

鄧女士爸爸說,希望有生之年,能見分別半個多世紀的姐姐一面。

“如果姐姐在世的話,有92歲了”。

姐弟倆能在相隔半個多世紀後團圓嗎?如果你知情,請跟我們留言。

▌尋人線索

1、鄧女士爺爺奶奶家所在地,原叫桐廬縣鳳鳴鄉鄧家村(現稱:桐廬縣江南鎮鳳鳴村鄧家自然村)

2、二姑在老家名字叫:鄧春香,到南京後有沒有改名字,不知道。

3、曾在南京一戶人家幫傭,幫助帶孩子,後結婚後,住在南京破布弄(音)一帶,可能是南京老底子的“破布營”

4、如果健在,今年92歲,推斷出生日期是1926年左右

文/ 楊麗

編/ 黃捷

通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