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吃的鯰魚有哪些種,哪種最好吃?

格陵蘭的魚


1第一種個頭比較小,也很讓人意外,沒錯它確實屬於“鯰魚”。黃顙[sǎng],大家一定都見過吧。黃顙廣泛分佈於我國各大水系,俗名超級多:滬語裡稱之䱀䲉魚[aon sy ng];江浙人喚其昂刺魚、喇魚;四川人叫它黃辣丁;湖南人稱它黃鴨叫;北方人管它叫嘎牙。其它叫法包括:昂公魚、昂絲魚、昂嗤丁、黃頰魚、黃蜂魚、黃牙頭、黃甲魚、刺疙瘩、刺黃骨、刺棍子、央絲魚、金絲魚、彎絲魚、汪丁頭、嘎嘎魚、錐子魚、江顙魚.....


黃顙魚,目鮠[wéi]科瘋鱨[cháng]屬的一種魚,頭大而扁平,共有四對須,背部青黑色,體側有三塊斷續的黑色條紋,腹部亮黃。背鰭和尾鰭有三根硬刺。黃顙魚卻是鯰形目中土腥味最輕的一類,讓人不禁聯想到鯉形目中的鯽魚,它們肉質細嫩,味道可人,簡直算圈子裡的異類。


2第二中就是標準意義上的鯰,又俗稱

土鯰(鯰),它是如此的常見以至於人們索性就稱它“鯰魚”,土鯰分佈極其廣泛,北至東北水系南至東南亞流域都能它們的身影。土鯰身形狹長,頭部扁平,尾部呈刀形,背鰭很小無硬刺,臀鰭很長,後端連於尾鰭,尾鰭較小。體表沒有鱗片,周身被黏液覆蓋,成魚口部生有兩對須,上頜須可達胸鰭末端,下頜須較短。體色為茶褐色或灰黑色,有暗雲狀斑塊,因此又被稱為花鯰。


3第三種,可以說是最好吃的一種鯰魚。我國淡水鯰魚共有約十個科超過百種,其中不乏極其優質的本土淡水魚種,比如鯰形目鮠科的長吻鮠[wéi](Leiocassis longirostris),在四川人們習慣叫它“江團”,也俗稱肥沱、鮰魚。江團雖然名字聽起來胖乎乎的,但身形比土鯰修長,體色多為粉色或灰白色,江團肉質十分細嫩,而且土腥味淡,屬於食用鯰魚中的高級魚種,即使在麻辣味佔據主導的川味中,江團也有類似清蒸的做法。


4由於過度的捕撈,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江團的野外種群數量就急劇減少,九十年代末期我國開始進行江團的人工養殖,但即便如此,江團的價格依舊不低,於是很多餐廳會尋求江團的替代品,比如常見的“鮰魚”多半是斑點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斑點叉尾鮰是原產於北美洲的一種鯰魚,對環境適應力也很強,它們喜歡沿著水邊覓食,於是也被稱為“梭邊魚”。它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引入我國,養殖廣泛產量頗高。斑點叉尾鮰背上有脂肪組成的鰭狀突起是它的重要特徵。


5同樣由國外引進的鯰魚魚種比如產自非洲的革鬍子鯰(Clarias gariepinus),又俗稱埃及塘鯴,適應力強可以忍受惡劣的生存環境,被譽為“抗逆性之王”,於是成為了眾多媒體“汙名化”的目標,不過埃及塘鯴口感很一般但價格便宜,市面上很多烤魚店選用的都是它。


總的來說,鯰魚比較容易沾染那種令人不悅的土腥味。因為鯰形目大多為底層魚類,而造成這種氣味的化學成分其實是淡水藻類製造出的甲基異茨醇和土味素。這些土味物質主要沉積在魚皮和魚紅肌組織中,即使清理掉鯰魚皮和表皮的那層粘液,一些鯰魚的土腥味依然非常濃重,但優點是肉質肥嫩,所以它們的歸宿大多是被做成重口味的烤魚和水煮魚。


薩爾茨堡的魚

在北方平常吃的鯰魚,分野生的和人工飼養的兩種,顏色分黃黑兩個品種,肉質大體一樣,外型象烏魚,而烏魚頭小,鯰魚頭大。可能不同南方叫法。

野生鯰魚體形小肉鮮嫩,味道特別好吃,由於頭大可以做魚頭湯,魚剌為三角型狀,沒亂剌,大部分人喜歡燉鯰魚湯喝。

而飼養的鯰魚體型大,肉特難吃,肚子油特別多,聽說是餵雞腸子,飼料和其它剩菜飯和死雞爛肉,大都在二斤以上至十來斤。肉質差,不耐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