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趕路的途中會有很高的死亡率嗎?

汪青蘭

古人出行,旅途的安危,與世道安穩與否有很大關係。

我們可以看幾條材料:

(唐開元年間)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肆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裡,不持寸刃。 ——《通典·歷代盛衰戶口》

(唐代,胡人騎駱駝俑)

也就是說呢,在開元盛世,大唐統治的廣大領土內,道路交通比較發達。假如你在那個時候出門遠行,可以在路上租驢,就像今天租車一樣方便。而且沿路還有酒店,可以打尖歇腳,吃到可口的飯菜。最重要的是,哪怕你到千里之外,都不用擔心安全問題,更不用攜帶任何的防身武器。

不過,說歸說,這種一片祥和的景象並非普遍現象,很多時候在旅途中還是會遇到強盜的。在當時的文獻記載中,也有不少出門遇到強盜的例子。比方說,晚唐時期有個詩人叫李涉,他寫的詩比較有名,所以招來了不少“粉絲”。有一次,他坐船去看望遠方的弟弟,結果在路上就遇到了水賊。強盜們問他是誰,他就老老實實地說:我是李涉。沒想到,這些強盜一聽大喜過望,表示不搶劫他的,但是“久聞詩名,願題一篇足矣。”也就是讓他寫首詩。李涉一想這有什麼難呢?於是揮毫潑墨就寫了一首:

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於今半是君。

強盜們一看,李涉這首詩分明在嘲諷時局,暗示他們“盜亦有道”,紛紛大喜過望,恭送李涉離開。

當然,我們不難想象,假如這位旅客不是李涉,怕不是就得像《水滸傳》裡面說的那樣,要麼吃“餛飩”,要麼吃“板刀面”了。


陸路交通同樣有風險。比如說下面的這幅唐代壁畫,來自於敦煌莫高窟,它所描繪的正是商人在山中遇到強盜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到,商人們牽著驢,驢背載滿貨物。強盜手持長刀從山中走出,商人們紛紛點頭哈腰,面帶愁容。

(商人遇盜圖·莫高窟)


以上說的,還是在大致和平穩定的背景之下,假如遇到了戰亂,那出遠門可就成了高危行為。

初,景至,便望克定京師,號令甚明,不犯百姓。既攻城不下,人心離阻,又恐援軍總集,眾必潰散,乃縱兵殺掠,交屍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剝,子女妻妾,悉入軍營。——《梁書·侯景傳》

這段記載說的是侯景之亂的事兒。侯景進攻建康城時,一開始還頗有點“弔民伐罪”的意思,比較講究軍紀。到後來攻不下來城,軍心渙散,也就破罐子破摔了。這些士兵瞬間成了土匪,肆意搶劫、殺害,建康城周圍的百姓,尤其是那些富豪大戶紛紛倒了大黴,更別說過路的商旅了。


當然,在古代出門,除了遇到人禍,也還有天災,比方說在路上碰到地震洪水,躲都躲不及。再比方說,古代自然環境好,翻山越嶺時碰到個大蟲也是稀鬆平常的事兒,您如果不成群結隊,那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總之,假如生在古代,就得牢記著——出門有風險,旅途需謹慎。




考古軍中馬前卒

在古代交通不方便的情況下,長時間舟車勞頓,還是很辛苦的。

連秦始皇這樣的千古一帝,都有可能暴斃於東巡途中,普通小民在路上的各種突發情況就更多了。

被稱為“千古奇人”的明代人徐宏祖,號霞客,一生用超過一半的時間外出考察,足跡遍及今二十餘個省、市,在其名著《徐霞客遊記》一書中,記載了其遊歷見聞。也讓我們得以瞭解古人旅途之艱險。

徐霞客遊記》書影

崇禎十年(1637年),這一年徐霞客51歲,這一年出遊,他在湘江遇到了一生中最驚險的一晚。

二月十一日。靜聞登舟未久,則群盜喊殺入舟,火炬刀劍交叢而下。餘時未寐,急從臥板下取匣中游資移之。越艾艙。欲從舟尾赴水,而舟尾賊方揮劍斫尾門,不得出,乃力掀篷隙,莽投之江中,復走臥處,覓衣披之。靜聞、顧僕與艾、石主僕,或赤身,或擁被,俱逼聚一處。賊前從中艙,後破後門,前後刀戟亂戳,無不以赤體受之者。餘念必為盜執,所持紬衣不便,乃並棄之。各跪而請命,賊戳不已,遂一湧掀篷入水。入水餘最後,足為竹纖所絆,竟同篷倒翻而下,首先及江底,耳鼻灌水一口,急踴而起。幸水淺止及腰,乃逆流行江中,得鄰舟間避而至,遂躍入其中。時水浸寒甚,鄰客以舟人被蓋餘,而臥其舟,溯流而上三四里,泊於香爐山,蓋已隔江矣。還望所劫舟,火光赫然,群盜齊喊一聲為號而去。(《徐霞客遊記 · 楚遊日記》)

在群盜入舟,“前後刀戟亂戳”、“賊戳不已”的危急情況下,徐霞客算是撿回一條命,然而他的行李、路費卻被洗劫一空,並且這並不是他遊歷途中唯一的一次遇見強盜,在其日記中,記載有至少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糧絕。就連他的旅途同伴——靜聞,也是在旅途染病而亡。徐霞客在出行時帶著一把鐵鍬,當真是做好埋身山水的準備,由此可知在古代行路之難。

徐霞客像

古代之所以出行中多發意外,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是古代的交通方式單一。水路行船,旱路車馬,想要遠距離出行,就需要在路上花費很多日程,水路雖然便利,但是也有一定的危險性,再加上舟車勞頓,就增加了發生意外的概率。

二是社會環境問題。

正如徐霞客路途中屢次遇到強盜,不管是在大一統時代還是在分裂時代,古代的治安條件確實是令人擔憂的。天高皇帝遠,盜賊起山林,官方的驛道尚好,一些偏僻的道路,就不是很安全了。

三是古代的醫療條件有限。寒暑瘴痢,冬寒夏溽,萬一在路上生了病,就只能聽天由命了。徐霞客的旅伴靜聞,就是在旅途染病,沒有得到及時的醫治,最終一命嗚呼,埋骨他鄉了。

由此可知,在古代長途出行,是相當不易的。


熊二History

古人趕路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而且在旅途中死亡的情況確實比較常見,不過這死亡率到底高不高還真不好說。古代旅途的艱險與很多因素有關,接下來就說說古人在旅途中會遇到哪些危險。

豺狼猛獸

古代的時候自然環境要比現在好得多,從大漠到海南島到處都有老虎、豹子、狼等猛獸。這些猛獸可不是現代動物園裡養的哪些,而是貨真價實的猛獸,遇到人可是要吃人的。《水滸傳》種李逵的老孃不就是在旅途中被老虎吃了麼,所以猛獸絕對是古人旅途中的一大危險。

路遇劫匪

古代有一句老話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一些偏遠山區,有的人白天當農民,晚上當劫匪,專門截殺那些過路的外地人。如果趕上動盪的時代,山大王更是遍地都是。古典小說裡寫客商的死,很多就是在外被人謀財害命。

交通不便、天氣惡劣

古代的交通狀況自然比不得現代,如果在遇上惡劣的天氣,那簡直是要了人的命。

泥石流、山體滑坡這些自然災害,隨時都會吞噬旅途中的人。

不過話說回來,古人也不傻,為了儘可能的減少旅途中的危險。古代都建有官道,並且每五里一設短亭,十里設一長亭。大家也都會盡量在白天路趕路,夜晚住宿,有的時候也會結伴而行。總之在盛世還好,亂世那可就不好說了。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喜歡歷史和軍事史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


歷史學齋

這個看哪個時期了,一般盛世的情況下死亡率不是很高的,起碼安全還是有保障的。古代的官道和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的大路還是比較安全的,白天路人會不少,還有官府之間頻繁往來送官文的差役。夜晚都住宿,過危險地段則結群而過,而且~還有水道這種當年的高速公路呢。

不過要是在亂世就不行了,兵卒劫掠,官府不作為而引起的盜賊四起,尤其是農民吃不飽而白天種地晚上截殺過往路人的例子數不勝數。再趕上有疫情,路上得了病,碰上見財起意的,不給治也就算了,被活埋的幾率也不小。所以在亂世出遠門,安全是沒有保障的。

寧當太平犬,不當亂世人。珍惜和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