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燉好菜,“烏銅走銀”——慢熱中的雲南傳統手工藝

成本高、週期長、利潤低,怎麼破?且看“烏銅走銀”破局者——金永才。

慢火燉好菜,“烏銅走銀”——慢熱中的雲南傳統手工藝

丨烏銅走銀國家級傳承人金永才在“百名人才”活動中

“烏銅走銀”是雲南一種獨特的銅製工藝品,在中國工藝美術界,雲南烏銅走銀曾與北京景泰藍齊名,並稱“天下銅藝雙絕”。“烏銅走銀”以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將熔化的銀水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後打磨光滑處理。時間久了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紋圖案,呈現出黑白分明的裝飾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別緻。

金永才1982年師從烏銅走銀大師李加汝先生,系統地學習烏銅走銀製作技藝。目前,金永才是“烏銅走銀”工藝的第六代傳承人,“金李記”品牌創始人、烏銅走銀工藝館、傳習館館長。

慢火燉好菜,“烏銅走銀”——慢熱中的雲南傳統手工藝

丨五福捧壽圓墨盒

談到入選非遺名錄的過程,金永才道出了一段趣事。2004年第一次非遺普查調研時,金永才接到電話,對方告知政府要來調查,“一聽是調查我就被嚇壞了,於是我讓全家一起將所有的工具打包收拾藏起來,第二天他們來什麼都沒看到,問我是否會手藝的時候我否認了。”

第二年,考察人員不約而至金永才的家中,“門打開的時候我正在院子裡做活,這次就入選了非遺名錄。”從那天起,金永才就決定要做好傳承的工作。

這幾十年裡,他創作烏銅走銀作品百餘件,其主要烏銅走銀作品有文房四寶、酒器、茶器、香爐、花瓶等,作品曾多次獲得全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他還打破傳統的傳承觀念,於2009年創辦“烏銅走銀傳習館”並開館收徒。

慢火燉好菜,“烏銅走銀”——慢熱中的雲南傳統手工藝

丨梅蘭竹菊福壽賞瓶

“我從事烏銅走銀這項技藝已經有40餘年,從瀕臨失傳到重新傳承發展起來,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難,這些困難有一部分是人才培養方面的,有一部分是來自於資金的,但我會堅持傳承下去。”金永才與官渡區工藝美術學校合作辦學,解決傳承中的人才培養問題。

在傳習的過程中,金永才慢慢發現一些聾啞、下肢殘疾的年輕人需要一項技能幫助他們謀生。於是金永才成立了專業的金屬工藝培訓學校,培訓他們。他希望將“烏銅走銀”技藝延續下去的同時,能幫助這些年輕人走出自卑、樹立自信。“事實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他們發自內心地想去學,在學的過程中更加專注。”

慢火燉好菜,“烏銅走銀”——慢熱中的雲南傳統手工藝

丨文房四寶

“‘烏銅走銀’以傳統手工作坊形式保存、生產和推廣,複雜的工藝使得其生產成本高、週期長,利潤非常低。2010年前年銷售額只有80萬元,2013年後,都穩定在300萬元。”2014年他開始嘗試多種渠道銷售,這一年的銷售額突破了1200萬元。嚐到了銷售的甜頭後,公司特地聘請了專業營銷團隊,創建了品牌網站,搭建了與淘寶、京東等互聯網平臺合作。

慢火燉好菜,“烏銅走銀”——慢熱中的雲南傳統手工藝

丨暗八仙吉祥如意香薰爐

金永才認為現在公司穩步前進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國家在大力倡導復興傳統手工藝文化,手藝人受到了重視。另一方面,公司經過幾年的品牌打造,通過參加展會、媒體報道等方式宣傳產品,使更多人瞭解到了‘烏銅走銀’,並且喜歡上它。”他的團隊還在探索更多可能,比如加入現代視覺元素、製作年輕人佩戴的手鐲、吊牌等小件首飾等。

2016年,金永才參加雲南藝術學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項目,培訓期間他設計了烏銅走銀的紙巾盒,“盒子的外形我用的是傳統的造型,圖案設計將過去的四君子替換為現代文具,加上了英文字母的構成,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最終獲得創新肯定。”

慢火燉好菜,“烏銅走銀”——慢熱中的雲南傳統手工藝

烏銅白銀,黑白相交,別有一番優雅的味道、一種高級的美感。

慢火燉好菜,“烏銅走銀”——慢熱中的雲南傳統手工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