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這兩份名單澆滅學習的熱情

這兩份名單上的人,你認識多少?最近,這個話題頗為火爆。具體名單構成如下:

第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

第二份名單:李漁、洪昇、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

看起來,自然是第二份名單上的名氣更大。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第一份名單上的人儘管沒啥名氣,但卻都是科舉狀元,而第二份名單上的人都是落第秀才。所以我們似乎可以輕易的得出學歷無用的結論,然後可以不必為讀書的煩擾,因為只要努力,總會超過那些只會讀書的人的。所以高考無用,讀書無用,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名單上的人都可以算是清代人,而據統計,清代狀元一共只有114人,落榜秀才則是不計其數。在不計其數的落榜者當中,找出九個人生贏家不是很正常嗎?而且在這九個人中,李漁、洪昇雖文名滿天下,晚年卻仍不免貧病交加。顧炎武、黃宗羲是明朝遺老,名動天下,連康熙帝為他們準備的“博學鴻儒”科都不屑一顧,遑論清代科舉功名。金聖嘆有狀元之才卻以遊戲心態看待科考,最後因哭廟案問斬,英年早逝。吳敬梓、蒲松齡各有名著傳世,但前者家族有“一門兩鼎甲,四代六尚書”的美稱,生平壓力可知;後者設茶攤蒐集寫作素材時的滋味也不大好受。洪秀全發動太平天國起義,但其流傳下來的作品實在不敢恭維。袁世凱位極人臣,出任民國大總統,卻又倒行逆施實行帝制,落得身敗名裂。他們雖然名滿天下,但也各有各的辛酸。並不是一路順風的龍傲天。

不要被這兩份名單澆滅學習的熱情

袁世凱稱帝

而作為科舉狀元,每一個也自然不是泛泛之輩。他們是統治者在已有選拔制度的基礎上所能選拔出的最佳人才。如果你喜歡《資治通鑑》,或許對他主持編纂的《續資治通鑑》有所瞭解。但他本人有貪腐的陋習,曾被敢和和珅硬懟的御史錢灃參倒於陝西巡撫任上,最終官至湖廣總督。其他的八位狀元中傅以漸是清朝開國狀元,學者、史學家。官至太子太保,參與編寫《明史》、《清太宗實錄》等多部史書。王式丹嗜好古文,仕途不利,但也參與了《明史》、《大清一統志》等書的編寫。林召棠是粵西地區唯一的狀元,聰慧好學、剛正不阿,不喜當時官場而辭官回家,壽八十七。王雲錦參編《康熙字典》。劉子壯雖英年早逝,卻因才氣過人被時人稱頌。陳沆是著名詩人、文學家,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劉福姚在清亡前夕赴多省考察憲政籌辦事宜,因性格剛正而仕途不暢,是晚清臨桂詞派的代表人物。晚點窮困而終。末代狀元劉春霖擅長小楷,在北洋政府官至總統府秘書幫辦兼代秘書廳廳長。後來面對日偽拉攏嚴詞拒絕,得保晚節。總體看來,受科舉考試要求的影響,狀元們的才華主要體現在文史方面。有不見容於官場的,但也有很多人做到了省部級高官的位置,或者在文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這些都是普通人難以望其項背的。

不要被這兩份名單澆滅學習的熱情

末代狀元劉春霖

從某種程度上講,科舉考試和今天的高考有類似之處。政府無法找到其他合適的方式來公平選拔人才,因而有了他們的存在。狀元們雖然不是個個家喻戶曉,但起碼在他們的時代,大部分人在學問上是對得起狀元的名號的。放眼整個科舉歷史,“文有文天祥,武有郭子儀”,這兩個人是狀元當中最傑出的代表。也是青史留名的民族之光。我們不否認有不適合考試製度的天才,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讀書還是改變自己命運的最可靠途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學習的道路從來都沒有捷徑,不能因為一味追求快樂而忽視學習。任何時候,發展自身的實力是硬道理,落第不會增加你成功的概率,狀元也不會幫助你走上人生巔峰,說到底,不過是對於你過去求學生涯的認可。在今天,結束求學生涯的你也不過剛剛走入社會而已,接下來的人生要比學海更為驚險無常。兒童節的快樂只能回憶,購物節的壓力有誰可知。所以說,不要被這兩份名單澆滅學習的熱情,畢竟,想要和第一份名單上的人看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要被這兩份名單澆滅學習的熱情

勸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