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軍隊要將“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

馬克觀察

在5月30日,美國國防部宣佈將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改名為印度太平洋戰區司令部,並且同時有報告宣稱美國的2018年軍費開支會將大部分用於印太地區。而這也被外界認為特朗普提出的印太戰略將進入第二階段,即走出概念提出階段,進入機制建設和能力擴充階段。

改一個名,還不能稱上是戰略變化,頂多是證明美國提高了對印度洋地區和印度的重視程度,因為其軍力部署還未做相應變化,並且與軍事相搭配的政治和經濟戰略,尤其是與印度關注度更高的經濟合作還沒有提及,並且具體舉措還未推出。

雖然與過去相比,美國的印太戰略有所變化,在以往,國際合作只是美國安全戰略的一根支柱,但現在國際合作和同盟體系成了美國印太戰略的基礎,這也表明美國印太戰略的結果在最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他國家的配合意願和力度,尤其是印度和日本,這樣也就讓美國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了。

從日本方面看,日本現在對國際形勢的看法也發生著重大變化,日本對美國的戰略信任度在逐漸下降,進入2018年後,日本進行了一定方向的調整,雖然這個調整還不能改變日本對印太戰略的支持態度,但卻會影響其參與印太戰略的方式和力度。

從印度方面看,印度曾經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促進印美關係,但根據現在形勢看來,許多目標沒有實現,相反,美國的一些舉措反而打擊了印度的經濟利益,比如收緊工作簽證,限制對印度的技術轉讓,約束盟國與印度的技術交易等等,這都大大的提高了印度對美國的提防心理。美國的印太戰略從側面也反應了美國將會加大在印度洋地區的軍事存在感,讓印度增加了戰略壓力,除非印度甘願像日本和澳大利亞一樣願意接受美國的領導地位,否則印度的積極性也會下降。

印太戰略要求的是美國呈現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但在這一點上,美國反而提出了“美國優先”和“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這樣讓盟國和合作者不放心,美國最近在國際上的一系列做法使自己在國際上被日漸孤立,這與印太戰略所需要的合作基礎是不吻合的。

更重要的是現在美國印太戰略的發展趨勢不是自己能掌握,還要受到國際影響,這與奧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相比,不確定性更高了。


環球網

這不奇怪,在木叔看來,是美國民主黨時期軍事外交政策的延續而已,與特朗普時期美軍的戰略逐步調整也是一脈相承的。特別是大約半年前,美國政府就頻繁提出“印太地區”概念而引發了媒體的廣泛關注,這次的太平洋司令部改名順理成章。

其實,不光是司令部改名,木叔此前就判斷,奧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策略很可能會被特朗普主導的“印太再平衡”而改變,之前的三個支柱也會被三個國家所更新,進而需要重視此戰略可能會對國內帶來的影響。

(圖為印度-太平洋地區範圍)

那麼,美國政府的話術裡用“印太地區”來取代“亞太地區”,主要目的是什麼呢?“亞太再平衡”是否真的會成為“印太再平衡”戰略?

在木叔看來,“亞太再平衡”戰略從目的而言,本質並非單一,也不是隻強調圍堵哪個國家,而是在競爭與合作中,促使美國的利益最大化。在實現這個結果的過程中或許會與相關國家遇到一些問題與矛盾,甚至爭端,美國就需要團結亞太地區的朋友與盟友共同應對。

之所以說“再平衡”,是相對於美國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與歐洲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以及深度介入中東來說的。這意味著美國希望將亞太地區作為未來發展的新增長點,確實是個很重要的戰略轉型,所以投入甚大。

因此有很多學者比照美國與歐洲和中東的關係,來套用美國的亞太政策,擔憂“亞太再平衡”戰略在軍事上會形成“亞洲版北約”,在政治上維持美國的多框架盟國體系;而在經濟上就是奧巴馬下臺前大力推動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這成了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三個支柱。

(美軍新任太平洋戰區司令戴維森)

其實,木叔認為,目前的特朗普政府對亞太地區的策略還並不特別清晰,整體戰略的調整需要時間的,畢竟剛執政不到一年。但將奧巴馬念茲在茲的“亞太地區”,改稱為“印太地區”是一個可能的政策轉變跡象。這點也是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識”。

聯繫到幾個月前,特朗普發表南亞政策演說的時候,大幅度提高印度地位、貶低巴基斯坦,在南亞地區的戰略平衡上出現破局傾向,因此在亞太地區出現美國新的戰略理論與訴求,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換句話說,特朗普幾個月前就開始“抬印度”的造勢,與美國高官頻繁用“印太地區”的說辭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如果這樣,印度肯定是調整中的一個支架。但重視印度的作用並非一定就是貶低中方。只能說美國對印度過去是“忽視”,如今的“重視”是提升到了正常水平。

正如木叔剛才所言,奧巴馬時期的美國政府對此也是贊同的,只不過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比如木叔記得幾年前日本提出過一個亞洲地區的“鑽石戰略”,有人看英文媒體將其翻譯成“菱形戰略”——畢竟鑽石與菱形在英文裡單詞是一樣的。

這個戰略明確提出,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和美國是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或者是除了中東之外的亞洲地區的穩定力量與支點國家。當時奧巴馬政府對此予以支持。


(美國印太戰略的三個支點:日本、印度、澳大利亞)

在美國看來,“印太地區”的戰略未來肯定更加扁平化,多點佈局,互相轄制——日本是東部支點、澳大利亞是南部支點、印度就是西部支點。美國利用這三個重要支撐國,在現實中使其協助美國實現不同地區的不同利益訴求。對美國而言,它們都有自己在本地區的獨特作用。

未來,木叔不懷疑,美國人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升級版會真的成為“印太再平衡”,目的是提升印度作為下一個註定的新興大國地位以及加強其與美國關係的合作內容。在這個平衡戰略裡,本質還是美國的國家利益,而且更關注到的是印度洋與太平洋國家的聯通與合作,並非單純在於圍堵或者鎖住某些國家。這個作用肯定有,不過也不用過於誇大。


木春山

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的說法基本能解釋為什麼要改名:“有鑑於印度洋與太平洋間的關聯性日增,我們將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美軍印度-太平洋司令部。”

馬蒂斯30號在夏威夷珍珠港出席了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交接儀式時說,太平洋司令部改名為印太司令部具有象徵意義,但軍隊、軍事任務,以及其它五角大樓的活動沒有根本性轉變。

馬蒂斯說,幾十年來,這個司令部一再適應環境變化,在美國聚焦於印太之際,會肩負著美國的傳統前進。他說,對於區內每一個國家來說,無論其規模如何,主權都受到尊重,而且這是一個開放的投資區域,自由、公平、互惠的貿易不受任何國家威脅約束。

馬蒂斯還別有深意地說,在印太地區有“很多帶、很多路”(the Indo-Pacific has many belts and many roads)。

馬蒂斯說的改名只具有象徵意義,有點兒放煙霧彈的感覺。這一改名,更加突出的是“印度洋”的概念。印度洋誰是老大,印度一直說當仁不讓。所以,可以預期的是美國和印度之間的合作,特別是軍事合作將會加強。

雖然特朗普總統本人還沒有訪問過印度,但他在出席2017年APEC年會期間,對印太概念有不少著墨。馬蒂斯、伊萬卡等人也都訪問過印度。莫迪總理也早早訪問過白宮,和特朗普見過面。

新上任為“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也提到區內國家繼續增強的軍事規模和能力,認為區內國家要在印太地區,以及在全球範圍內取代美國,成為安全合作伙伴的選擇。戴維森過去曾擔任美國海軍艦隊司令部司令及第六艦隊司令。

被提名為美駐韓大使的哈里斯,則卸任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現年61歲的哈里斯,是日裔美國人,為美國海軍史上第一位亞裔上將,在2015年五月就任美軍太平洋司令。

哈里斯是出名的對華強硬派,他在駐韓國大使的位置上,相信也是美國針對“印太”概念佈下的一顆關鍵棋子。(完)


蔣曉峰Terry

當地時間5月30日,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交接儀式在夏威夷珍珠港舉行,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宣佈“太平洋司令部”正式更名為“印度太平洋戰區司令部”,美海軍艦隊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接替原太平洋司令部的一把手哈里斯,擔任更名後的“印度太平洋戰區司令部”司令,哈里斯於2015年由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晉升為太平洋戰區司令,其在任內以“強硬對抗我國”著稱,下馬後的哈里斯將轉任美國駐韓國大使。
新上任的菲利普·戴維森


原太平洋戰區司令部成立於1947年,總部設在夏威夷,下轄太平洋空軍司令部還有駐日美軍司令部、駐韓美軍司令部、太平洋陸軍司令部、太平洋陸戰隊司令部、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第8集團軍司令部、阿拉斯加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特種作戰司令部等單位,太平洋戰區司令部屬於跨軍種的一體化作戰司令部,籠統地說其組建的目的就是管轄整個太平洋地區,是美國在世界範圍內推行霸權主義的組成部分。
駐日美軍太平洋艦隊航母


綜上可見,太平洋戰區司令部的“改名”不外乎就是“黑幫老大劃地盤”的思維,當然為了突出“名正言順”,他們會把中國拉扯進來,認為凡種種之舉皆是為了遏制“中國海軍在印度洋日趨活躍的態勢”,以及這一切都是為了“地區和平穩定及海上自由航行安全”等等理由。這種賊喊捉賊的伎倆美國人已經玩了大半個世紀,可謂爐火純青,其內在的根源就是一直將中國當成潛在對手,無論是在軍事領域還是其它範圍。


梁無咎

我的回答是:“美國要退出亞太,轉向印度洋”

太平洋司令部的防區:太平洋自西經092° ,北至北緯8°,西至西經112°,西北至北緯50°/西經142°,西至東經170°,北至北緯53°,東北至北緯65°30'/西經169°,北至北緯90°;北冰洋自西經169° ,東至東經100°;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國(外蒙古自治區)、(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統稱高麗、日本統稱(瀛洲)。


1、美國退出亞太

經過多年的鬥爭,特別是今年的幾件事情。美國已經知道自己在太平洋,在東亞沒有多少事情了。不久的將來,美國將從韓國、日本撤軍,將東亞、太平洋交出來。但是,美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要撤退也要有面子。怎麼辦就要來個偷樑換柱,利用改名的策略,將戰略中心轉向印度洋。

2、美國戰略中心切換到印度洋

印度被美國刷了一把,看到了川普的本質。沒辦法開始向兔子和大毛靠攏,魔笛來武漢求見。接著就要買大毛的S-400,拼了命也要買。這些動作,美國看在眼力,這不就明擺著印度要轉向兔子和大毛了嗎。怎麼辦,派人在印度家門口看著,看印度還敢不敢。於是,美國要將戰略重心向印度洋轉移了。這下,印度要倒黴了。


黃河沙

在其假想對手斷增強的軍事突破能力下的被迫無耐的選擇,司令部的轄區範圍擴大了,編制規模擴大了,必須承認的是其實力也增強了。但更應該看到的,這是在其假想對手反介入拒止戰略逼迫下不得已的退縮,美國最為倚重的軍事霸也在衰落中。



美軍將太平洋戰區司令部更名為印太戰區司令部,這是由年初特朗普政府發佈的新版國家戰略決定的,這是基於其原島鏈封鎖戰略在對手遠程打擊能力給其最關鍵的攻擊力量——航母戰鬥群,還有遠征打擊大隊、島鏈封鎖部隊,造成了致命威脅,使其無法再以航母加島嶼基地為依託,圍堵對手進入遠海大洋,再也無力干涉對手在其解決國內某種勢力對國家主權分裂行為時,對其進行武力打擊、威懾、訛詐,不得不放棄它已經奉行了近七十年對其進行的島鏈武裝封鎖戰略。


的確,表面看美軍的這次司令部更名所必然帶來印太地區兵力加強,同時如有必要其隨時可將地中海印度洋戰區部隊整合配屬印太司令部部署使用,讓這個印太司令部可以調動使用的兵力達到7個航母戰鬥群及若干空軍及海軍陸戰隊,還有現已在區內部署的至少十幾萬陸軍部隊。使該區域美軍戰力使用可以更集中,更靈活,這在當今美軍所處的戰略態勢之下,應該是一種最佳的部署配置,無可挑剔,也無可取代。特別是在當今十分有效的分佈式打擊戰術原則下,這種部署配置無疑更是最佳方案。


但筆者不得不為美軍方高層那些精明的戰略家深感惋惜,雖然至今美國軍力天下第一,但在它的全球霸權戰略之下,它的印太戰區隸屬部隊作戰實力對於其所承擔的任務來說,就象個薄皮大餡的包子,稍一嘚瑟就得掉底兒。和平時期看紙面數據的確挺唬人,然而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對手不會給它集結兵力,形成重拳機會的,只在其中間部位突破一到兩點,它這一大張包子皮也就四分五裂了。另外在這種戰略態勢之下,具備五千公里精確打擊能力的美軍“對手”,如果釆用分佈式打擊戰術才能得心應手,而美軍兩千公里有效打擊能力的各種戰斧一是腿太短,二是跑的慢,在這種對手面前沒有它表演的機會。




所以美國這個印太戰略實施起來,就是個破網兜,八面露風。而其奉行了七十年的全球霸權戰略,無可避免的為美軍未來的印太司令部所屬部隊選擇了其無法戰勝的對手,其結局當然是和平時期遊行示威部隊,戰爭時期的沙丁魚群,被對手分成若干罐頭……!趁早回家吧。


鐵嶺鋒

這是特朗普要實行他的“印太”戰略了,這些年來美國總統上臺必做的課題就是制衡兩個國家,雖然側重點不同,但是該弄的還是要弄的。這次“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就是要在印度洋領域遏制住某大國的影響,同時把印度拉入夥。



太平洋司令部是美軍最早的、規模最大、覆蓋範圍區最廣的聯合作戰戰區司令部,擁有士兵30萬人,大約是美國現役軍人總數的20%。總部設在夏威夷地區,其管轄範圍可以從美國西海岸以西到印度西部邊界、從南極到北極,大約是地球表面一半地區。以前的太平洋司令部其實也能管轄到印度洋,現在的更名針對性更加的明顯。



現在特朗普政府無論是國家安全顧問還是國務卿都是鷹派分子,他們對華的態度都非常的強硬,正如五角大樓發言人所說:“任何改名的意義都是為了更好的描述指責。”“印度—太平洋司令部”的指責是什麼?反正不是針對印度洋周邊國家的,它們聯合都不一定打的過。針對誰也就不言而喻了。


鐵腕時局

為什麼美國軍隊要將“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6524832020915180937,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pgc-image/1527060382406d88d3b1a2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