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拍成网剧了,我们离本土科幻美学还有多远?

璀璨星空背景下,巨大的帝国歼星舰出现在画面中央,迷蒙的雨雾中流动的光影组成无边无际的霓虹丛林。这些视觉影像早已深刻烙印在科幻迷的大脑皮质深处,成为我们对“太空歌剧”或者“赛博朋克”的第一印象。

《天意》拍成网剧了,我们离本土科幻美学还有多远?

《天意》拍成网剧了,我们离本土科幻美学还有多远?

相比之下,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东方科幻,暂时还是一片少有人探索的领域。东方科幻从哪里开始拍?怎么拍?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影视从业者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难于在好莱坞影视作品中找到理想的对标,国内尚未成熟的工业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2004年,钱莉芳的长篇小说《天意》出版。这本东方科幻代表作,不仅打破了国内科幻长篇创作的冰封状态,畅销十多年,也是今天这一轮科幻热的起点。

5月10日,《天意》改编的网剧就要在优酷上映了。这一新的尝试也抛出了三个亟需回答的问题:

影视作品如何继承小说的科幻叙事逻辑?

科技元素如何融入已经相对成熟的古装剧类型中?

以及或许是最重要的,如何建立一套中国本土科幻美学?

不久前,《天意》原著作者钱莉芳,超级剧集《天意》总制片及总编剧梁振华、编剧苏蓬、主演孙珍妮、优酷星空工作室制片人吕倩娜等主创团队,科幻研究者吴岩,科幻作家韩松,以及未来事务管理局局长姬少亭一起探讨了东方科幻影视改编的挑战和可能性。

《天意》拍成网剧了,我们离本土科幻美学还有多远?

科幻IP的探索与挑战 活动现场。(摄影:Raeka)

已知历史外,是否存在另一个世界?

作为东方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天意》(以及之后的《天命》)的核心魅力在于,以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独特的想象力,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新的诠释和解读。

姬少亭回忆自己最初看《天意》时的感受时说,《天意》最特殊之处就在于一种“高级感”:“高级感来自钱老师对历史的思考和扎实的背景知识,是带着历史的悲悯塑造悲剧人物。”

钱莉芳是一位历史老师,她从自己的专业知识出发,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审视这一话题。吴岩评价道:“中国历史题材的科幻故事不是钱老师独创,但这样认真地、把典故当作真实发生过,是少见的。钱老师永远在研究资料,把时间放在作品上。”

《天意》拍成网剧了,我们离本土科幻美学还有多远?

《天意》原著作者钱莉芳。

韩松则将这一评价往前推了一步,认为这本小说之所以非常好看,还在于它基于历史所发散出的思考。“讲到历史的由来、中华文明的由来,提出另一种原因。要不要改变它?哪一种历史是真实的?我们的生活已经很好了,还要怎么选择?是不是应该珍惜当下,无论原因是什么?这其中的思想性和可解读的空间非常大。”

《天意》拍成网剧了,我们离本土科幻美学还有多远?

科幻作家韩松

这样的思考满足了读者对于填补历史框架中的空白的心理需求。无论史书如何丰富详细,也不可能包罗一切。在我们已知的历史之外,是否真的存在“另一个世界“?

《天意》剧集总制片人及编剧梁振华认为,“科幻不应该是历史现实的机械搬运,应该是对历史现实的重新解释。颠覆现有的三观,提供新的探询可能。”

科幻说到底是“思想实验”,而东方历史题材的科幻,其实验对象是关于每一个人、乃至整个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可能性。《天意》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现代学术的成果,试图找到另一种可接受的历史诠释。

《天意》小说的广受欢迎,正说明历史题材的东方科幻所具有的广泛情感共鸣可能性。任何一个对“我们从哪儿来”感兴趣的人,哪怕从没读过科幻,也能成为这种东方科幻的爱好者。

能实现“认识的增量”,才是好的科幻

对于这个优秀的科幻文本,以及它所蕴含的无数可供发掘的潜力,影视化改编过程中面临的最直观的挑战就是,如何让现代元素和科技元素巧妙而不“违和”地融入到古装剧的类型中。

科幻不可避免地需要解决“科”和“幻”之间的关系,而二者关系,正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知识结构。

在钱莉芳看来,“科是用来修饰幻的,幻想才是主角……我们有幸生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所以当代幻想小说有了科的加持,所以更有魅力。”

《天意》拍成网剧了,我们离本土科幻美学还有多远?

《天意》宣传海报

但是,“科幻感”的营造,并不能依靠科技元素与古装剧模式的简单相加。

从已有的国产科幻影视尝试中可以发现,在不少项目里,科幻元素往往停留在道具层面,或是对故事进行一点合理性的架空,而并没有触及真正的核心:每一个看上去简单的元素,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规律、内涵和外延。

当剥离了科幻的内核,整个故事就失去了诸多可能性,被局限于某一种固有的认知框架中。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每一种类型的主题都有清晰的理解。哪些类别能融合,哪些话题适合当下的思考。

钱莉芳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灵感时说:“古希腊有悲剧英雄,为什么东方不能有?”于是她选择了韩信这位天然带有悲剧光环的历史人物,对其进行科幻角度的演绎。而优酷星空工作室制片人吕倩娜表示,之所以选择《天意》进行尝试,就是希望“传达东方价值,塑造中国人的英雄,很燃。”

编剧苏蓬进一步补充道,“东方科幻,最终也是讲一个故事,故事的落点还是人。”无论科幻还是古装,都要探讨人的命运、英雄的命运。

这或许能成为科幻与古装突破类型之间壁垒的一个切入点。

《天意》拍成网剧了,我们离本土科幻美学还有多远?

优酷星空工作室制片人吕倩娜(摄影:Raeka)

寻找到融合的可能性之后,要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就必须在作品中建立一个自洽而有说服力的统一叙事逻辑。

科幻的魅力在于创造超越日常生活体验的惊奇感。好的科幻作品,能够给读者和观众带来新的、不一样的东西,科幻学者吴岩将其称为“对世界的认识的增量”。无论有没有太空飞船、纳米技术,“如果看完只是高兴了一下,没有获得增量,就不是科幻。”

《天意》拍成网剧了,我们离本土科幻美学还有多远?

摄影:Raeka

《天意》小说显然符合这一点,通过叙事展开,英雄有了新的传奇,历史也得到了新的诠释。于是,对于这部作品的影视化改编,自然就会产生这样一个期待:

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或然历史,首先需要在作品本身范围内是合理自洽、符合现代的;同时,又能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再推进一步,从一个不同的维度去思考现实。

《天意》拍成网剧了,我们离本土科幻美学还有多远?

刘宇昆以丝绸朋克概念建立起的或然历史。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追问贯穿于《天意》这部小说中,这种对世界本源的探索是想象存在的基础。韩松将《天意》称作“高级的科幻”,因为它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展开了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入思考,“和《三体》一样,影响超出了科幻圈。”

到了影视的语境中,对世界本源的讨论应该成为推动故事和人物发展的原因。或许不一定表现为某句台词或某个画面,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思考,想象就可能陷入空洞而无意义的困境。

秦朝科幻故事,要不要出现外星人?

影视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消费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将科幻概念以具象的方式“翻译”给千万数量级的观众。这一性质也就决定了它与小说作品的不同。

《天意》原著中始终没有对反派人物龙羲的直接描写,而是以韩信口述的形式侧面带过。钱莉芳解释说是因为“笔力达不到”,但我们可以看出这其中的难度:在一个历史题材中,如何直接表现外星人,才不会让人觉得风格不统一?影视改编时,到底能不能使用留白的方法?

《天意》拍成网剧了,我们离本土科幻美学还有多远?

科幻IP的探索与挑战 活动现场(摄影:Raeka)

小说留白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影视化之后则面临着可能性的减少。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视觉呈现,而是对“本土科幻美学”这一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经历了近几年好莱坞商业科幻电影的“耳濡目染”后,大制作大特效几乎与科幻画上等号,甚至从业者也可能遭遇这一误区,陷入一场技术的狂欢。

星际旅行、未来城市、奇异生物是科幻所展现的视觉盛景,但炫目特效并不能定义科幻美学,归根结底还要回到对科幻内核的体现,即构建在日常经验之上同时又超越日常的惊奇感,似曾相识,却又游离于现实之外。

用出人意料的视角重新展现熟悉的元素,东汉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的水排同样可能表现为技术美学,打造惊奇感。画面上有没有出现外星人,只是一种呈现手段,更为关键的是有没有运用科幻的逻辑,把人性置于极端的环境中去进行考量。

《天意》拍成网剧了,我们离本土科幻美学还有多远?

就古装剧这一类型而言,中国影视行业已经在多年的积累中总结出了相对成熟而多样的美学风格。而科幻概念和元素的融入将在已有轨迹之外拓展出更多可能性,也可能对已有的风格进行拓展和突破。

在重重挑战面前,我们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影视从业者将目光投向科幻领域,寻求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点。理想的工业流程固然需要循序渐进的孵化和培养,但在这个时代,勇于向未知的领域探索,在每一次的尝试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本身就是可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