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生薑的優質安全高效種植關鍵技術

基金項目:生薑的優質安全高效種植關鍵技術

基金項目:中央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720-73)

生薑(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古名薹,別名黃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作為一年生蔬菜栽培,經濟器官為地下肥大的肉質根莖;生薑是我國傳統的主要調味蔬菜之一,也是醫藥、化工及食品工業的重要原料。近年來,隨著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生薑消費量不斷增長,生薑種植面積也不斷增加,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生薑種植面積約在26.7萬hm2左右。生薑栽培技術要求高,栽培管理不當容易導致經濟損失,要想種好生薑,必須有科學技術保駕護航。為更好推廣生薑種植,幫助農民增收,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礎上,文章總結了生薑優質安全高效種植技術。

1 選地與整地

生薑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對土壤質地的要求不甚嚴格,不論在砂壤土、輕壤土、中壤土或重壤土上,都能正常生長。但以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有機質豐富、通氣與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生薑最為適宜。一般要求土壤表層沙黏適中,有機質含量較高,鬆軟透氣;土壤下層保水保肥,營養充足。

選定姜田後,通常應進行秋耕或者冬耕,經冬季雨雪風化,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殺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及害蟲,增加有效養分含量。翌年土壤解凍後,細耙1~2遍,並結合耙地施入大量農家肥,一般每667 m2施用優質腐熟雞糞、豬糞等5~7 m3,或者商品有機肥1~1.5 t/667 m2,然後將地耙細整平。

山東省生薑通常採用溝種方式。具體做法是在整平耙細的地塊上按東西向或南北向開溝,溝距70 cm左右,溝寬25 cm左右,溝深25~30 cm左右。

2 選種與適期播種

各地應根據市場要求,選擇高產優質、抗逆性強、耐儲運的生薑良種。生薑播種前還應進行選種、掰姜和催芽。

在種植前20 d左右,選擇晴天,將種姜從姜窖中取出,放在草蓆或在乾淨地上晾曬,同時可進行選種,選種時應選擇姜塊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肉質新鮮,不幹縮、不腐爛、未受凍,質地硬,無病蟲危害的健康姜塊做種,嚴格淘汰瘦弱乾癟、肉質變褐及發軟的姜塊。

掰姜:掰姜的過程實質上是進行塊選和芽選的過程。掰姜時一般要求每塊姜上只保留1個短壯芽,少數姜塊可根據幼芽情況保留2個壯芽,其餘幼芽全部去除,以便使養分集中供應主芽,保證苗全苗旺。掰姜時若發現幼芽基部發黑或掰開的姜塊斷面褐變,應予以嚴格剔除。掰姜除應選留壯芽外,還應考慮姜塊的大小。在一定範圍內,種塊越大,出苗越早,姜苗生長越旺,產量也越高。反之,種塊過小,出苗遲,幼苗弱,產量也較低。田間試驗證明,種塊以75 g左右為宜。

催芽:催芽可使種姜幼芽快速萌發,且種植後出苗快而整齊,因而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術措施。山東省濰坊市通常做法是建設催芽池,催芽池催芽法是在室內一角用土坯或磚建一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催芽池,池分兩層,底層高度通常50 cm,以用來加熱;上層高度依姜種多少而定,池牆長、寬依姜種多少而定,通常在池的三面及不同高度預留空隙以放置溫度計,監測池內溫度變化。先將姜種裝入袋中,每袋通常在10 kg左右,然後分別將種姜袋放入催芽池內擺平垛好,在池頂部鋪設絨毛氈。在池的底部加熱,加熱所用燃料通常為秸稈或者枯葉,每次加熱到溫度不超過25℃。可反覆加熱以保持在催芽池內溫度基本維持在20℃左右。催芽的時間根據播種日期確定,一般提前20 d左右。

作者設計開發了“大姜催芽箱”(專利號:201720625838.9),該催芽箱施用智能化溫溼度調節方式,克服了農戶用眼觀測催芽池溫度不均等問題,應用表明壯芽率較催芽池明顯提高。目前催芽箱最大可提供0.4 hm2地用的姜芽。

播期確定:生薑應適期播種,不可過早或過晚。若播種太早,地溫低,熱量不足,播後種姜遲遲不能出苗,極易導致爛種或死苗;播種過晚,則出苗遲,從而縮短了生長期,造成減產。具體確定生薑的播種期應考慮以下3個條件:一是需在終霜後地溫穩定在16℃以上時播種。二是從出苗至初霜適於生薑生長的天數應在135 d以上,生長期間15℃以上有效積溫達1 200℃~1 300℃以上。三是把根莖形成期安排在晝夜溫差大而溫度又適宜的月份裡,以利於產品器官的形成。鑑於目前山東省濰坊市姜區多采用拱棚栽培,故氣溫穩定在16℃以上時即可播種。

播種時選種:播種時再一次進行選種,播種的姜塊選擇要看姜塊本身和芽體,姜塊應該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肉質新鮮,不幹縮、不腐爛、未受凍,質地硬,無病蟲危害,嚴格淘汰瘦弱乾癟、肉質變褐及發軟的姜塊。姜芽要求健壯,芽體高度在1 cm左右,芽粗0.6~1 cm、幼芽肥壯、頂部鈍圓、色澤鮮亮,無黑點病灶。

播種:採用平播法,即將姜塊水平放在溝內,使幼芽方向保持一致。若東西向溝,姜芽一律東西向;南北向溝,則幼芽一律南北向。擺放好後,種姜排好後,可用鏤、钁頭等農具將壟上的溼土扒入溝內蓋住種姜,爾後用鐵耙子耬平耙細即可。一般要求覆土厚度為4~5 cm。待播種完畢後進行灌溉,此次灌水要求充足。待水完全下滲後,及時設置拱棚,拱通常採用竹子做成,約1.5 m左右插1根,拱棚插好後,覆膜四周壓緊。

3 合理密植,關注行向

在栽培措施中,合理密植是生薑獲得豐產的中心環節。構成生薑單株產量的因素是組成根莖的姜球數和平均姜球重,而構成群體產量的因素,則是單株產量的總和。單株產量又受制於品種、種姜塊的大小、生長期的長短、土壤和肥水條件、田間管理水平等諸多因素。因此,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是一件比較複雜的事,必須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影響。通常確定適宜種植密度的原則是:在土質肥沃、肥水充足的條件下,往往莖葉繁茂、植株高大,因而所採用的行、株距應適當加大,防止姜田鬱閉而通風透光不良,使其有足夠的營養面積,從而讓個體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充分發揮個體產量的優勢;相反,在土壤瘠薄及肥水不足條件下,往往植株個體較小,因而所採用的營養面積也應適當縮小,充分利用田間光能和地力,以增加密度,爭取較高的產量。目前山東省濰坊市多采用等行距種植,行距70 cm,株距20 cm。

生薑的用種量受姜塊大小和種植密度影響,是姜農尤其是新發展姜區姜農關心的主要問題。一般高產優質栽培生薑用種量每667 m2 350 kg左右。若一般地塊用種量可略多一些,大約在400 kg左右。事實上,用種量多雖當時投資高些,但姜種不爛,還可回收,故消耗性投入並不高,所以生產上只要條件具備,應儘量用適當大些的姜塊做種,有利於豐產,提高效益。

生薑種植的行向與當地的主導風向要一致,便於通風透光,降低空氣溼度,抑制病蟲害滋生;通常行長也不宜過長,一般在50 m左右,這樣便於灌溉,同時也利於阻斷通過灌水傳播病蟲害的途徑。若田間過長,通常要在田間挖溝阻斷,但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田塊除外。

4 合理施肥

無公害生薑科學施肥技術見該刊同期文獻。

5 中耕鋤草

生薑為淺根性作物,根系主要分佈在土壤表層,因此不宜深中耕,以免傷根。

生薑幼苗期長而且生長緩慢,又處在高溫多雨季節,雜草孳生力強,如田間管理不及時,極易造成草荒,以致大量的雜草與姜苗爭肥、爭水、爭陽光,使姜苗得不到正常的營養而生長不良,造成減產。所以,生薑幼苗期及時除草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管理措施。由於山東省濰坊市多采用拱棚栽培,幼苗期通常採用化學除草方式,即在生薑播種時,同時噴施化學除草劑,如72%的異丙甲草胺乳油、33%二甲戊靈乳油等。拱棚拆除後,可人工除草或者根據雜草生長狀況施用化學除草劑進行除草。

6 灌溉與排水

生薑喜溼潤而不耐乾旱,其根系較淺而不發達,吸水能力較弱,難以利用土壤深層的水分。雨季來臨時,姜苗亦不耐澇。因此,在栽培中必須根據生薑的需水特性合理進行排灌,才能使生薑健壯生長。

首先,播種時必須澆透底水,以保證生薑順利出苗。播種後,通常在出苗達70%左右時開始澆第一次水,但應根據當地的氣候、土質及墒情靈活掌握。如為沙質土壤,保水性一般較差,遇乾旱天氣,土壤蒸發快,往往種姜尚未出苗土壤已十分乾燥,在這種情況下,應酌情澆水,促進種芽出苗。澆了這次水後,需經常保持土壤溼潤,以防土壤表面板結而影響出苗。如為黏性土壤,保水性能較好,土壤墒情較適宜,則可待出苗70%左右再澆水。

幼苗期植株較小,生長緩慢,需水不多,但幼苗期對水分要求比較嚴格,山東省正逢春末夏初乾旱季節,此時不可缺水。在幼苗生長前期,以澆小水為宜。在幼苗生長後期,已進入夏季,天氣乾熱,土壤蒸發量大,消耗水分多,應適當增加澆水次數與澆水量,經常保持土壤相對含水量在75%左右。夏季以早晨或傍晚澆水為好,不要在中午澆水。這樣,既防土壤乾旱,又可降低地溫。另外,夏季暴雨之後,還應及時排水,以免姜田積水引起姜塊腐爛。

在整個幼苗期,要注意供水均勻,不可忽幹忽溼,若供水不均勻,不僅姜苗生長不良,而且常使發生的新葉扭曲不展,俗稱為“綰辯子”,影響姜苗正常生長。

山東省濰坊市在7月中旬以後,生薑便進入旺盛生長時期,生長速度加快,地上部發生大量分枝和新葉,根莖也迅速膨大。此時由於生長量大,需水量也相應增多。為了滿足該生長時期對水分的要求,根據天氣情況,一般每隔4~6 d繞1次大水,以經常保持土壤相對含水量在75%~80%,促進產品器官迅速形成。至收穫前3~4 d再澆1次水,使收穫時的姜塊帶有潮溼泥土,以利於人窖貯藏。

在水源不足的地方種植生薑,為了節約用水,可實行噴灌、微噴灌、滴灌等。作者田間試驗研究表明,應用微噴灌溉技術,在節約用水30%的同時,還取得了明顯的增產效果。

7 培土

生薑的根莖在土壤裡生長,要求黑暗和溼潤的條件,為防止根莖膨大時露出地面,因而需要進行培土。山東省濰坊生薑產區,一般在6月中旬左右,結合拆除拱棚、追肥時進行第一次培土,把溝背上的土培在植株的基部,變溝為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結合施肥進行第二次培土、第三次培土,逐漸把壟面培寬培厚,勿使根莖露土,為根莖生長創造適宜的條件。經過培土,整地時候的溝最終變成壟,整地時候的壟最終變成溝。

8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應始終貫徹“預防為主”原則,目前姜農仍以防治為主,應該加強教育培訓,轉變思想觀念。

病蟲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分為農業措施、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生產實踐中,由於生薑經濟價值較高,種植技術要求高、再加上農戶地塊小,山東省尤其是濰坊市姜區基本不具備輪作條件,農業管理措施主要有:(1)生薑種植溝不可過長,以50 m左右較為適宜,若地塊過長,可分成數段,以切斷病蟲害的水傳播途徑,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田塊除外;(2)生薑收穫後,應將生薑的秸稈、生病姜塊等移出田外,移除的生薑秸稈還應該遠離姜田,且進行無害化處理;(3)農戶的農機具不要帶出地塊,農戶之間最好不要相互借用農機具,如果必須借用農機具,建議在農機具進入地塊之前進行消毒,農機具消毒方法可採用高溫、噴灑農藥等;(4)姜農之間也不要到對方地塊進行觀摩,若一定要觀摩,則進入之前最好換鞋或者帶上鞋套,出地塊後,也應換鞋或者脫下鞋套並將鞋套送到安全地方或者銷燬。(5)生薑生長過程中出現的病株應該小心帶出田塊,並進行無害化處理。

生物防治:建議採用“黃板”防治蟲害,具體是在播種後搭建拱棚的同時懸掛“黃板”,可有效防治苗期的薊馬等害蟲;選用生物源的藥劑。

化學防治:嚴禁施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化學農藥,如六六六、滴滴涕、毒殺芬、二溴氯丙烷、殺蟲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劑、狄氏劑、汞製劑、砷類、鉛類、敵枯雙、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強、氟乙酸鈉、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對硫磷、對硫磷、久效磷、磷胺、苯線磷、地蟲硫磷、甲基硫環磷、磷化鈣、磷化鎂、磷化鋅、硫線磷、蠅毒磷、治螟磷、特丁硫磷、氯磺隆,福美胂、福美甲胂、胺苯磺隆單劑、甲磺隆單劑等,不使用國家限制使用的農藥,如甲拌磷、甲基異柳磷、內吸磷、克百威、涕滅威、滅線磷、硫環磷、氯唑磷等。應選擇使用生物農藥、低毒農藥等。

山東省濰坊市生薑生產過程中目前遇到的病蟲害主要姜瘟病、根結線蟲等。姜瘟病嚴重時候,可導致顆粒無收,其防治存在一定難度,目前推薦施用的方法是採用氯化苦土壤消毒處理法,即整地前用氯化苦進行土壤消毒(具體方法可參見NY/T 2725-2015),由於氯化苦為高毒農藥,此項工作應該由專業隊伍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完成,個人嚴禁進行操作;若地塊零星出現姜瘟病株時,應拔除病株四周的姜株(50 cm半徑內),同時採用氯化苦膠囊進行土壤消毒。土壤消毒同時,也可殺死土壤中80%左右的根結線蟲,但剩餘的線蟲可快速繁殖,仍對生薑品種造成影響,可選用阿維菌素進行灌根處理。

9 收穫與貯藏

生薑與其他作物不同,種姜發芽長成植株形成新姜後,其種姜內部組織完好,既不腐爛亦不幹縮。原因是種姜在供給幼苗養分的同時,地上莖葉的同化物質有少部分迴流到種姜內。

收種姜:種姜可與鮮姜一併在生長結束時收穫,也可提前至幼苗後期收穫,山東省濰坊市稱為“扒老薑”。其具體做法是:順著生薑排種方向,用箭頭形竹片或窄形剷刀將土層扒開,現出種姜,左手壓住姜苗根部的土,右手用姜鉤或剷刀輕提種姜,即可將種姜與新姜相連處折斷,隨後取出種姜並及時封溝。收種姜時必須注意,切勿振動姜苗,以防傷根。如根系動搖時,應及時澆水,以沉實土壤。收種姜應選晴天進行,不可在下雨前後進行,防止地溼操作不便,踩實土壤。收種姜後,要堅持看苗、看地管理,對弱苗田應及早加強肥水管理,以促進生長。

收鮮姜:一般於10月中下旬,初霜到來之前,地上莖葉尚未霜枯時收穫。此時氣溫已降至10~15℃,根莖組織已充分老熟,是生薑的主要收穫季節。收穫前3~4 d,先澆1次水,使土壤溼潤,便於收刨。若土質疏鬆,可抓住莖葉整株拔出,輕輕地抖掉根莖上的泥土,然後自莖稈基部(保留2~3 cm地上莖)掰去或用刀削去地上莖。隨即將帶有少量潮溼泥土的根莖裝筐,以便於運輸。

貯藏:山東省濰坊姜區農戶一般採用井窖式貯藏。井窖一般選在交通方便,無地表水源、地下水位深的地方。井窖由井筒及貯姜洞組成,井筒的深度一般6~7 m。井筒挖好後,在井底側旁通常再挖2~3個貯姜洞,貯姜洞高達1.8 m,寬1.2~1.4 m,以便於工作。貯姜洞的長度依貯姜多少而定,一般長3~5 m。每個貯姜洞的容積為6.4~12 m3,可貯姜1 500~3 000 kg。井窖挖好之後,還需用磚石砌建井口,使井口高出地面40~50 cm,以防雨水流入窖內。

生薑入窖前應徹底清掃貯姜洞及井底,若裡面太乾,可適當灑水保持溼潤,亦可提前施用百菌清、多菌靈等殺菌劑及敵敵畏等殺蟲劑對井窖進行殺菌滅蟲處理,或者將表層3 cm左右的表層土壤剷除運出。生薑收穫當天即將帶著潮溼泥土的姜塊一層層放入洞內,由裡及外排至洞口。姜塊排放方式,可豎放亦可平放,排放高度以距洞頂30 cm左右為宜,以利於通風散熱。

基金項目:生薑的優質安全高效種植關鍵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