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米》:拼盡全力生存的那些年

《賣米》:拼盡全力生存的那些年

這幾天,朋友圈被北大才女《賣米》刷爆。很多人感慨:有人生活的花天酒地,有人卻為生存拼盡了力氣。

我看完《賣米》,對不起,無感。因為,那樣的生活,也是我的成長經歷,甚至,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經歷。

那天朋友發給我高中時發表的一文章,題目忘記了,大體是:我高中時,要繳學費,一共400元錢。我清楚的記得,我說完錢數之後,我媽哭了。我爸說:別管了。然後,第二天,父親早早的起床,和媽媽一起出去了。直到晚上才回來,我聽到父親有些逗媽開心的樣子說:你看,不但有了孩子的學費,還帶你趕了趟集。我才知道,父親早起把果園裡的蘋果去集市上賣了,除了賣夠了學費的400元錢,還剩下10塊錢給媽買了點好吃的:不讓你媽白受累。

我記得,當時我哭了。但是,我並沒有體會到父母的艱辛:有些艱辛無須體驗,他就那麼真實的擺在你的面前。媽說,你爸為了籌到學費,把家裡最好的蘋果以最低的價格賣了……

我知道,我上大學,我父親拼盡了全力。我大學畢業上班,父親只說了一句話:我只能送到你這裡,今後的路,需要你自己。

我覺得我的人生從那時候開始,雖然走了很多彎路,但一直沒的放棄努力。

我們的生活從沒被困苦打敗,我記得有一次和母親去地裡幹活回來,她高興的說:今年的麥子每畝地能收500斤,讓你一年都帶白麵饅頭去上學。那種欣喜溢於言表。

還有,那個時代賣棉花回來,握著一沓厚厚的錢,那才是最真實的幸福模樣。我至今記得來,後來,父母跑客車掙錢,有一次媽的腳崴了,爸爸跑車回來第一件是把錢袋子甩給媽,媽坐在床上,數錢——數錢,滿臉上洋溢的是希望。

日子越來越好——去年買了電視機,今年置辦了拖拉機,明年通過努力再蓋個新房子。生活,總是充滿希望。

雖然,後來經歷過波折。比如棉花曾經不好賣,包的果園蘋果豐收了卻很難賣出錢來,豐收的西瓜還需要走街串巷換回麥子。

然而,我親自見證父母們,雖然為生存拼盡全力,卻總是充滿希望。

我的同事小妞,兩個孩子的媽媽,小的還到一歲。每天早上早早的到班上,從不遲到。有一次聊起天,忍住不表揚她——這哪是我的功勞,都是我媽。我只要一磨蹭,我媽就催我,快點走吧,別遲到了。我要是想幹點家務,我媽也說,別管了,我幹吧,你快上班去吧。

工作高於一切,是那個時代迫於生存而奮鬥的年代人共同的特徵,以致於形成習慣,嚴格在子女身上。

在這種環境生成長孩子,從不居高臨下同情可憐別人,只是感同身受給予幫助。這是不同的情感。

這樣的成長,並沒有耗盡我們的力量。我記得大學時,一篇發表的文章能收到50元的稿費,那時一個月的伙食也不過60元。上班的工資,父母從來不管:自己拿著自己掙的錢,是一件多高興的事。我覺得我更幸運的是,自從上班的那天起,工資就在不停的漲。第二次漲工資的時候,高興的對媽說:以後每月給你買一隻扒雞吃。說這句話的時候,媽媽依舊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在老家裡努力跑著客車。

生活習慣,並沒有讓這個老太太養成“收垃圾”的習慣——什麼都捨不得忍,什麼都向家裡收拾。有一次和我抱怨:我準備回去和你爸吵一架。我說怎麼了?

他非要在電視機上面放塊隔板——只要放上這個板,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會放在上面。不堵的慌嗎?他要是給安上,我就給他拆了。我不知道最後吵沒吵架,但是,老太太並不是有“斷,舍,離”這麼先進的理念。

“現在日子好過了,都什麼不缺,看堆一大堆沒用的東西就堵得慌——住著幾十萬的房子,讓幾毛錢的東西佔著地方。把日子過得清清爽爽多好。”

你能看出,這是那個為幾百塊錢愁,為幾塊錢高興,經歷過為生存拼盡全力的人嗎?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學了那麼多的政治理論,卻一秒鐘記住了這句話,感覺相當有力量。

那個七九年出生的姑娘,高中時跟著媽媽賣米。都這樣的經歷,那時的中國7億農民都經歷過。

那段為生存拼盡全力的生活並不是某一個人的寫照,而是中國人拼盡全力謀生存的真實記錄。所以, 不必為那時的生活唏噓。

那拼盡全力生存的年代的,因為對生活充滿希望,才有我們今天的國富民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