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產業迎來百家爭鳴時代

益生菌產業迎來百家爭鳴時代是近3年年均增長20% 多元化及精準化成趨勢

119年前,即1899年,法國學者分離出雙歧桿菌並發現與嬰兒腹瀉相關。自此,國內外科學家就開始了對益生菌菌種研發及產業化的持續探索。隨著益生菌功能的不斷明確,市場熱浪漸起——據歐睿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益生菌產品市場規模360億美元,亞太地區佔全球益生菌消費市場的近半壁江山。益生菌產品已成為越來越多企業實現健康訴求,尋求差異化競爭的高地。5月22—24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第十三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行。來自國內外益生菌相關領域的科學家與企業家共同分享了益生菌科研新動向,剖析產業發展新趨勢,共話新時代下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王喆

此次會議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廣東省食品學會承辦,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巡視員王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特殊食品註冊管理司稽查專員張晉京、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彭煒等國家相關部門相關人士出席,近500名來自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及企業代表參會。

張晉京

益生菌產品成為企業

尋求差異化競爭高地

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巡視員王喆在致辭中表示,過去一年,益生菌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更加深入的闡釋,產業發展迅猛。益生菌產品作為食品工業中高科技含量的產品之一,擁有“營養與健康”的雙重基因,越來越被消費者接受和認可,正成為眾多企業實現健康訴求、尋求差異化競爭的產品高地。

吳清平

何國慶

“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益生菌產業迎來了基礎研究與技術應用‘百家爭鳴’的好時代。”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特食註冊司稽查專員張晉京如是認為。他提到,益生菌作為常見保健食品的原料,近年來發展快速,研究領域跨越食品科學、微生物學、醫學、營養學、免疫學和腸道健康科學等多個研究熱點。2005年,原國家食藥局印發的《益生菌類保健食品申報與審評規定(試行)》《真菌類保健食品申報與審評規定(試行)》,進一步規範了保健食品原料管理,其中涉及真菌、益生菌等物品(或原料)的申報規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高度重視我國益生菌產業的健康發展,將繼續發揮好監督管理的作用,進一步規範市場,為該行業的良性發展保駕護航。

邵薇

要從國家層面制定整體規劃

建立中國人群獨有的腸道亞種菌群數據庫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吳清平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益生菌產業蓬勃發展,為我國食品工業的價值提升與產業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益生菌、腸道菌群的研究成為醫學、營養學、食品科學等學科交叉、深度互融的前沿與熱點研究領域,益生菌及其相關產品也更多惠及百姓。但是,也要看到在益生菌研究領域中的一些關鍵性技術與問題還未解決,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凝聚起更多的智慧。

陳衛

吳清平院士對我國未來益生菌產業的發展提出3點建議:一是總體佈局,規範產業科學發展。儘管益生菌、腸道菌群與健康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但是從整個國家層面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規劃。目前我國在益生菌領域的研究經費投入並不多,而且研究內容都比較散。同時,益生菌產品市場目前配套的標準法規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

二是夯實科學基礎,進一步加強交叉與互融。在我國關於益生菌,腸道菌群的研究注重與疾病的關聯,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對益生菌與健康的功效認識不斷提升。“益生菌的研究涉及多個學科,如何將益生菌研究領域的科研成果落地開花,需要整個產業鏈上下互動,多研究領域交叉互融。”吳清平說。

三是加強自主研發,打造具中國特色的益生菌產品。目前,我國市場中的益生菌產品大多采用國外菌種,具自主知識產權且廣泛產業化應用的菌種較少。雖然近年來有關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益生菌相關研究與應用不斷開展,但還不夠充分。

“未來,建立中國人群獨有的腸道亞種菌群數據庫,打造更多適合國人腸道健康的益生菌產品,將成為趨勢。”吳清平如是說。

益生菌研究從跟跑、並跑到領跑

在不斷學習與借鑑中紮實前行

10多年來,國家持續支持加大益生菌的相關研究,湧現出一批優秀科學家代表。有了人才的支撐,國內相關學術機構對於“益生菌”的研究水平得以快速提升。以“益生菌”為主題的論文數量呈增加快速增長趨勢:從1997年的0篇到2018年的870篇(預測值)。從支持“益生菌”類學術研究的基金情況來看,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發表的“益生菌”文章數量高達353篇,其次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與國際科技支撐計劃基金支持。張和平、陳衛、谷巍等國內科學家及企業研發負責人針對“益生菌”發表的相關學術文章數量佔據前三。

經過10多年的積累和成長,我國益生菌領域的科學家通過自身的努力,用一篇篇高影響因子的論文和一個個具有重大價值的研究成果,逐漸與國際接軌,部分研究成果在食品工業中成功轉化,推動了益生菌產業的快速成長。

“‘益生菌—腸道菌群—腸道健康’已掀起研究熱潮。”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理事長、江南大學副校長陳衛教授梳理發現,2015年10月28日到11月6日的短短8天,《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雜誌相繼發表了10篇益生菌與腸道菌群方面的重磅論文。2018年2—3月,三大期刊推出腸道菌群相關研究7篇。近3年,這三大期刊及其子刊圍繞相關主題發表論文數量已達236篇。

陳衛談到,以往,由於技術手段的缺乏,使得益生菌的研究受限;近年來,隨著研究手段的豐富和深入,已經可以設計出更好地實驗,做更深入的研究,把益生菌的機制說得更清楚。以前,研究益生菌通常是做一做動物試驗、建一建細胞模型,再看一看它有什麼效果。“我們知道,益生菌最重要的還是其功效,對於這個功效不僅要能看到,還要知道它為什麼有這樣的功效,也就是不僅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陳衛說,目前,關於腸道菌群、益生菌的研究,更多采用的是靈敏度更高且更有特異性的多組學聯用,再加上無菌動物驗證。“目前,對腸道菌群的研究逐漸關注到具體的‘種’或‘株’。”

陳衛表示,大量研究證實,日常補充益生菌可有效實現對一系列疾病或生理異常的膳食干預和預防。兩年被臨床實驗證明有效的功能主要包括:緩解口腔疾病、促進創口癒合、緩解情緒異常、緩解代謝疾病、緩解免疫異常疾病、緩解腸道疾病等。

益生菌產品展示現場人頭攢動

解出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答題

牢牢把握科研的“國之重器”

益生菌科研的“國之重器”有哪些?如何對接並提升傳統發酵食品行業?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邵薇在會上拋出的這幾道益生菌行業未來發展必答題,引起了與會者的思考。邵薇指出,益生菌功能研究及應用關鍵技術——涉及益生菌與人體互作的一系列基礎研究技術,以及在農業、生物、醫藥、食品領域的產業化應用關鍵技術創新;自主知識產權的菌種資源——我國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菌種資源庫建立及產業化應用關鍵技術。此外,我國益生菌發酵的傳統食品一方面代表了我國的特色,一方面承載著健康,需要大力發展。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13年如一日培育起來的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已成為我國益生菌學術交流與產業對接的品牌會議,為益生菌科技與產業的健康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未來,益生菌行業的三個關鍵詞:安全、健康、創新。”邵薇表示,益生菌行業近三年增速達20%,市場一直保持非常高的熱度。但在這種熱潮下,業界還需要更多的冷思考,切不可誇大和過度宣傳。“益生菌行業優生於中國食品工業高速發展時期,經過10多年的培育,已初長成才,充滿活力,但也充滿躁動,就像一個活力無限的青春少年,需要多方呵護、滋養以及支持。”邵薇呼籲。中國食品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