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2-21)

宋朝時,文廟祭祀“至聖先師”孔子,稱為“文宣王廟”,文廟裡有孔子的七十二門徒陪享。武廟祭祀的是姜太公呂尚,稱為武成王廟。與文廟相對應,官方評選出陪祭武廟的七十二將。

《宋史》卷105《禮志八》: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凡七十二將”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檔: 一檔:張良; 二檔: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並西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 ;三檔東廡西向: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人等二十九人; 四檔西廡東向: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等三十三人。

上篇說過了一檔和二檔的武將,這篇咱們來介紹三檔前十位的武將。

三擋(12-21):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

白起(?—公元前257年),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戰國策》作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孫虞仲的後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視。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丙。據《元和姓纂》、《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春秋時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其後人以名諱字為氏,就是秦國的白氏,是為陝西白姓。據《新唐書·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記載他的祖先是秦穆公的將領白乙丙。白乙丙的後代以白為氏,他們的遠代子孫就是白起。

白起善於用兵,與來自楚國的秦宣太后異父同母的長弟-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2-21)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他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亦稱《齊孫子》。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2-21)

廉頗,生卒年不詳,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國苦陘(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嬴姓,廉氏,名頗,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趙王封他為上卿。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長平之戰九年後,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慄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並因此受任為相,封信平君。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與楚國。奔魏時居於大梁,而後老死於楚地,葬於壽春。

唐德宗時將廉頗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廉頗為臨城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2-21)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邢臺)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 ,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2-21)

曹參(音cān,?—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漢族,沛人,西漢開國功臣,名將,是繼蕭何後的漢代第二位相國。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百戰,屢建戰功, 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劉邦稱帝后,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漢惠帝時官至丞相,一遵蕭何約束,有“蕭規曹隨”之稱。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漢相國平陽侯曹參”。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2-21)

周勃(?—前169年),秦末漢初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西漢開國功臣,大將,沛郡豐邑縣人人。秦二世元年隨劉邦起兵反秦,以軍功拜為將軍,賜爵武威侯。在隨劉邦由漢中進取關中時,擊趙賁,敗章平,圍章邯,屢建戰功。

楚漢成皋之戰中周勃先留鎮關重地,後率軍投入成皋主要戰場作戰,與項羽正面對峙。先後攻取曲逆等地,佔領泗水、東海兩郡,凡得二十二縣。

高祖六年(前201年),受封絳侯。繼因討平韓信叛亂有功,升為太尉。劉邦死前預言“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

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呂后死後,周勃與陳平等合謀智奪呂祿軍權,一舉謀滅呂氏諸王,擁立文帝,後官至右丞相。

周勃跟隨劉邦幾乎參加了秦末漢初的所有軍事行動,滅秦、徵項羽、平定內亂、防禦匈奴。周勃的作戰特點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衝鋒狙”,在進攻下邑、齧桑、長社的時候,周勃首先登城,進攻槐裡﹑好畤、咸陽、曲逆的時候,他榮立上等軍功,以後又鎮壓燕王臧荼叛亂,鎮壓韓王信叛亂等。

漢文帝十一年去世,謐號為武侯。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左丞相絳侯周勃”。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2-21)

李廣(?-前11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很多,被任為漢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

李廣雖然名氣很大,但是實際上打的大規模勝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靠個人的勇武獲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戰績。

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模戰鬥上,他表現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鬥中李廣總是屢戰屢敗,沒有大的戰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2-21)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

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3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像祁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追諡為景桓侯。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2-21)

鄧禹(2年-58年),字仲華,今河南南陽新野人,東漢初年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一位。

鄧禹年輕時曾在長安學習,與劉秀交好。更始元年(23年),劉秀巡行河北,鄧禹前往追隨,提出“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的方略,被劉秀“恃之以為蕭何”。鄧禹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既定河北,復平關中”,功勞卓著。

劉秀稱帝后,封鄧禹為大司徒、酇侯。後改封高密侯,進位太傅。永平元年(58年)去世,諡號元侯。

公元60年(永平三年),漢明帝命人繪二十八功臣像,掛於南宮雲臺,其中鄧禹名列第一。

公元782年(唐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鄧禹位列其中。

公元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後漢時期的大臣只有鄧禹、馮異。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2-21)

馮異(?-公元34年),字公孫,漢族,潁川父城(今河南省寶豐縣東)人,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七位。

馮異原為新朝潁川郡掾,後歸順劉秀,隨之徵戰,大破赤眉、平定關中。協助劉秀建立東漢。

劉秀稱帝后,馮異被封為徵西大將軍、陽夏侯。建武十年(34年)病逝於在軍中,諡曰節侯。

跟隨劉秀的開國的將領們,征戰間隙,常常聚在一起聊天,話題無非是自述戰功,胡吹亂侃。每當眾將爭功論能之時,馮異總是一個人默默地躲到大樹下面。於是,士兵們便給他起了個“大樹將軍”的雅號。後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將領。

公元60年(永平三年),漢明帝命人繪二十八功臣像,掛於南宮雲臺,其中馮異名列第七。

公元782年(唐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徵西大將軍陽夏侯馮異”。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馮異亦位列其中。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後漢時期的大臣只有鄧禹、馮異。

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介紹(12-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