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大學生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

蘇健朋

我來告訴你答案吧。

因為他們窮所以他們迷茫,因為他們迷茫,所以才又喪又懶散,又因為他們喪且懶散,所以越來越迷茫。

我以前當過獨立院校的大學老師,後來出來做企業管理諮詢,再後來專門做人才培養和職業教育,遇到太多這樣的學生了。

窮人家的孩子,往往會出現兩個極端:

  • 第一個是少年老成、奮發向上,腳踏實地,學習方面非常刻苦,而且不少成績還優秀;

  • 第二種可能則是,題目所說的,又迷茫,又喪,又懶散。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先說那些努力的窮孩子吧。

因為農村的孩子打小生活就有壓力,尤其是和身邊城市裡的同齡人相比,差距太大了,根本沒法自欺欺人。

知道不足,有目標,有比較,所以就有了動力。

所以會特別刻苦、用功的讀書啊。

不過,皇天不負有心人,很多優秀的孩子其實也恰恰是窮人家的孩子。

比如我招人的時候我就發現,那些吃苦耐勞、好學上進的學生不少是家裡條件不好的,我現在的幾個小夥伴都是農村家庭出來的,但是各方面能力素質真的很不錯,非常具有潛力。

不用怕,莫欺少年窮,不管別人怎樣說階層固化,其實一個智商和情商都高的人,總有逆襲的機會。


可是,為什麼很多人明明家境不好,還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

1.周圍大環境影響

你看那些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的人,他們周圍的人估計也都是這樣。

逃課、翹課、無心學習,考試抄襲。

很多都是學校不好的,或者一小撮“放蕩不羈”、“遊戲人生”的小團體。

試想一下,你在這樣的環境,早上爬起來去看書,發現寢室的人全在睡懶覺,你出去反而被人嘲笑,大家看你像是傻×,久而久之,你自己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傻×。

不需要多久,你就會被同化的。

我之前有個學生,大一大二的時候可勤奮了,可是大三畫風立變,染起了金毛,開始逃課、翹課、抽菸……

用這裡的好來說,“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

2.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很多父母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比如父母是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大學教授,他們大小就接受父母的指導,見識過很大的世界,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能做什麼,將來該往哪裡走。

可是,很多窮孩子呢,見識和閱歷太有限,只知道考試,對外面的世界所知匱乏,對於人際也是不太瞭解和擅長。

他們不知道自己該怎樣走啊?也不知自己的努力究竟能否讓他實現目標?

所以,就容易迷茫、困惑,心生懈怠啊。

當然,也有部分人,由於天資所限,或者腦袋還沒開竅,怎麼努力都徒勞。

沒有積極的反饋和刺激,沒有多少人能夠堅持下來的。

怎麼辦呢?


對症下藥啊!


沒有比較和目標、動力

那就要跳出自己狹小的圈子,接觸那些優秀的人。

只有見識多了,經歷的多了,感受豐富了,才能夠真正獲得動力。


方法不奏效的呢

只有慢下來,分析這個過程,找到正確的方法,獲得積極的反饋和激勵啊。

比如,目標本身要合適,符合SMART原則,可實現、可達到、有時限、符合實際等;

其次,需要研究你所在領域的知識和規律,比如會計、人力資源、新媒體運營,他們都是有規律的,我們需要去學習和掌握,而不是空憑蠻力、蠻幹。


最後,一張圖總結,分析了動力的來源、不努力的原因及解決對策。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哦。


我是馮老師,悟空簽約答主,新華文軒簽約作者,聚焦於青年人才成長與職業發展,歡迎你來撩~


馮起升

其實感嘆“讀書有什麼用”、“畢業還不是得失業”的這些人中間的人,也只是感嘆一下而已,該努力還是會努力的。可能平常有時候有點懶,喜歡追電視劇,喜歡打遊戲,甚至會逃課,但是在需要考證的時候他們還是會一天一天地待在圖書館,沒有錢用去兼職的時候也很認真工作,他們再貪玩也知道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也經常迷茫,也比較懶,總是聽到了一些雞湯或者看見別人的成功案例就開始立目標,前幾天瘋狂行動,但是沒過幾天就放棄了。玩了很長的時間,又開始嫌棄自己,就又立目標,努力又放棄。

堅持到底的東西少之又少,這樣的間歇性努力循環反覆多次,最後自己真的迷茫了、放棄了,就連間歇性努力也不想了。

但是後來,我遇上了考研。用9個月的時間學會靜下心來,現在也慢慢開始學會了堅持,學會了關注事,而不是自己的情緒。

我想還有些人喊讀書沒用,又窮又懶,有迷茫又喪,而且沒有行動的人可能有兩個原因。

一是周圍環境的影響。比如說本來想早起搞學習,但是第二天一醒發現自己的室友都還在睡懶覺。給朋友說自己的遠大目標,結果被朋友嘲笑。長此以往,不太有意志力的人就會放棄,想要合群。

二是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本來想努力,也努力了一段時間,但是方法不對,效果不顯著,於是就放棄了。這也是造成上面說的間歇性努力的原因。

對於迷茫的人來說,找不到自己的目標,可能一輩子也找不到自己喜歡做的事。但是隻要我們把生活過好,間歇性努力也沒關係,只要還在前進就好。


——END——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和建議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不少大學生感嘆“讀書有什麼用啊”、“畢業還不是得失業”、“不如賣饅頭、賣煎餅”。這些大學生的這種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的狀態是一種精神癌症。

《肖申克的救贖》裡有句話:你究竟是忙著活,還是忙著死(busy on living or busy on dying)。要我說,當代大學生的狀態就是忙著死的狀態。

富蘭克林說,有的人25歲就死了,只不過75歲才埋。

大學,本該是終身學習的另一個新起點,現在卻成了很多人學習的終點,成了精神成長的墳墓。為什麼?

1、扭曲的工業化教育制度導致學習動力消失

工業化的教育制度,流水線一樣的知識加工廠,人才生產線,忽視了大量的個性化的需求,也把很多有趣的可能性擋在了教育的大門外。讓身在其中的每一個學生都被動接收了很多罐頭式的知識,卻失去了求知的熱情。

而在中學階段經歷了以課堂+作業+考試模式的學習過程,基本上人會陷入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裡,要接觸瞭解的東西都經由老師和學校提供。自我學習的能力沒經訓練,自我學習的意願更是完全泯滅。而自我學習使我們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進入大學以後,往往管理上也並不嚴格,習慣了被動學習的同學就會不知道自己為何還要學習,不知道自己要學些什麼,就先在各種娛樂和遊戲裡尋歡作樂了。

2、文憑主義的社會觀念忽視了個人價值

我們從小就被告知,有了大學畢業證就獲得了敲門磚和通行證。從此我們有這麼一種意識,我們只要獲得人人都該有的大學文憑就行了,那麼努力與否都不影響,考試能過就行了。多數人之所以會頹喪,就是因為找不到增加個人價值的學習路徑。


曉題大作

你看到的,還是少部分。

近幾年大學生的總數越來越多了。

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95萬人,較去年增加16萬人;自2011年以來,全國畢業生人數按照2%-5%的同比增長率逐年增長,近7年間累計畢業生人數達到5075萬人。

雖然本科以上學歷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例依舊不到10%,不過確實是在不斷加速增加。

但社會上很多專業所增加的就業崗位,相比於大學生數量來說,還是比較有限的。

因為待就業的人數增多,就代表了一種平均人力價值的貶值,其他行業也許正相反,比如社會產業像機械化,智能化轉型對於技師的需求大幅增加,但相關技術人員的增長偏慢。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社會上的大學生所從事的一些崗位,確實是看著體面,工資不高。

比如教師,我曾經到過河北的一個縣城,那裡的很多中學教師,要求最起碼是本科畢業,但工資也就在3000-4000元左右,很勉強的達到中等水平,很多教齡十幾、二十幾年的老教師也在拿著這個工資,小學教師很多隻有2000多的工資,這個行業還剛被列入了高危職業,但當地的保安這種沒門檻的工作也已經有2000的工資了,而且當地的房價均價已經過萬了。

這在當下看起來,這和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的學習投入,智力投入,時間投入確實有點不成正比。

但大學生從事的這些工作你能看得見的好處,就是有一個相對穩定的上升通道和發展途徑。工作的價值很多也在於它的成長價值,大公司的高管幾乎都是高學歷的擁有者。

據中國人民大學2011年調查發現,當時大專以上學歷的城市居民平均年薪將近6萬。大專以下的呢?平均年薪還不到2.5萬。中國前百名的富豪裡,90%以上都擁有高學歷。

而我剛才也說,本科以上學歷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例只有不到10%。這巨大的比例差,說明高學歷的還是具備本身的優勢價值的。

這個社會的名校學子落魄和農村輟學小青年勵志創業成功的事件加起來,從概率上來講,還是極小概率事件。

至於樓主說現在越來越多大學生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工作的薪酬起點低大概是一部分原因。而且有些專業並不容易賺錢,比如我國的互聯網,真正最底層的開發者,國內總共不會超過十個人,因為見效慢,收益低,很多互聯網的開發人才都在轉向應用層,或其他領域。

還有我們從小的教學對於孩子的人格培養,社交能力和獨立品格的塑造並不夠重視,所以在社會容易受挫,容易形成打擊。有一部分從小被保護的太好,接觸的環境過於單一,挫折教育程度遠遠不夠。

而且現在大學擴招之後,學生的整體素質有所下降,而且學生在中學的高壓環境下,一旦進入大學就很容易鬆弛,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學生自然會頹廢,尤其是接觸不到能正確引導自己的人,就找不到正確地學習方法,認識不到自己的價值,被落下很正常。

之所以他們中的個體,好像這樣的表現很明顯,只因為倖存者偏差,因為大學生群體的關注度高,從前是代表了高文化素質和高收入的群體的代表,所以在人群中極為顯眼而已。

只是,它還是少數。


席越

很多年輕人不知道的是,這種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的狀態就是一種精神癌症。

1

看得見的,是人家的月收入;看不見的,是別人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汗水。

“不如賣饅頭、賣煎餅去”一句調侃中,有多少是自嘲,又有多少是對這些體力勞動者的不理解?

然而事實是,有不少藍領工人、小攤小販、同時接好幾家公司的保潔阿姨,有越來越多就在你我身邊的勞動者,月收入就是比不少白領、大學生要高。

賣一個饅頭、煎餅先不說做得好吃不好吃,光是進貨、控制成本、維護和協調人際關係這些,還有起早貪黑一天天的辛苦,換你來,你行嗎?

知乎上的一個話題:

“發現研究生收入不如賣麻辣燙,不知道活著的意義了怎麼辦?”

一位地鐵民警@馬拓 的回答獲高贊,他講述了麻辣燙背後的故事:

“你壓根兒不懂麻辣燙。賣麻辣燙不是吃不吃苦的事,而是一種真本事。”

“你要每天凌晨三四點就去上貨,弄底料熬底湯,把一枚枚魚豆腐、肉丸子串成串兒……必須在晚高峰之前完成,否則錯過最佳客流量,這些成本可就砸手裡了。”

“地鐵站的攤販們毫不誇張地說是個很高端的江湖,每個做小買賣的都是人精。他們劃地盤搶客源,拜碼頭認老大,競爭激烈,留下來的都是戰士。”

“受舉報了就得挨罰,你的顧客們一會讓你抓狂,趁你收別人錢抬屁股就溜的。”

“好容易搞定各種糟心事,你晚上回家還得算流水算利潤,還得搞到第一手物價行情的資料,幾個小時後上貨時別打了眼。”

“賣麻辣燙根本不是能不能用吃苦取代腦力,用汗水取代學識的事。那是一種本事,或者說是一種綜合性的技能。”

看完這個回答,深感賣麻辣燙並不比讀書簡單。

你一會兒覺得“讀書不如去賣饅頭”,一會兒又覺得“讀書不如賣麻辣燙”,倘若真的讓你去賣麻辣燙,你能PK得過麻辣燙大姐?

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人從小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毛病。當他們走出社會,要消費,想賺錢,卻又苦不得累不得,真當你家是開印鈔機的?

如果不談饅頭、煎餅和麻辣燙,那就說說那些你所感興趣的領域,那些發生在你身邊的事。

你說你喜歡拍照。當看到身邊同樣喜歡拍照的人放出客片時,成天窩在家裡看劇玩電腦的你卻總要批判一番:“這也好意思出去騙錢?”

你一邊心裡想著“這筆錢換我也能掙,我水平比他們好,只是不稀罕”,一邊又嫉妒著別人到手的收入。

然而,就在你不屑一顧的時候,這些你瞧不起的人,他們頂著烈日、冒著寒風,熬夜策劃拍攝方案、提前看景選景、早起出門準備、陪著約拍的客人不知疲倦地轉場、為了尋找好的角度而不顧形象地拍攝。

當你在社交網絡上看到又一組你依然覺得“騙錢真容易”的客片時,他們卻為了給約拍的客人一個滿意的答覆,在熬夜修圖。

最後當然各取所需,你享受到了過嘴癮的快感,人家擦著汗正開始數錢。

2

不怕你現在又窮又迷茫,只怕你理直氣壯地懶且喪。

《說說而已》節目裡有位網友提問,畢業後只能找到不喜歡的工作,覺得沒有前途,想轉行又不知道要學什麼,又擔心再耗兩年沒有學習的機會了,內心非常迷茫。

不少年輕人、大學生戲謔性地說著“讀書無用”的背後,是他們沒有在個人技能的自我培養和教育上花功夫。

當年削尖腦袋考進985、211,以為從此成為人生贏家,便坐吃山空;於是四年後離開學校時,肚子空空、腦袋也空空。

有所成就者,在成功之前默默努力,在成功之後仍舊求知若渴,他們願意擠出時間進行方方面面的學習,努力充實自己。

而你呢?在最該奮鬥和珍惜時間的年紀,卻選擇了揮霍時間與青春。

藉口“我有我自己的時間安排”,最後這些時間都流向了放縱和懶散。

所以,不是讀書無用,是你沒用。

當你在寢室睡懶覺的時候,也許你質疑、嫉妒的煎餅大媽剛剛給上午的最後一位顧客打包好煎餅果子;

當你猶豫這一行有沒有前途的時候,別人或許已經學到了轉行的本事;

當你舒服地窩在電腦前熱火朝天地開黑打遊戲的時候,或許下一個電商巨頭正在拼命奔波推銷自己的方案。

不要總是抱怨這個世界不公平,這個世界如果優待眼高手低且不願努力的你,那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前段時間有個話題:

“如何在大學賺到一萬元?”

女生李月巴魚,大一開始“創業”生涯。

最早是每天批發採購水果,買回來做盒裝水果拼盤,一份價格在10-20元不等,送貨到寢室及校內任何指定地點服務。

兩個人下了課、放了學就跑去處理水果,有時碰上誰沒課,就“輪班”。擔心寄送遲了,就騎著自行車在校園裡趕去送。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生意,一度蔓延到隔壁大學,也幫助他們挖到了第一桶金。

後來,他們在學校附近的商業街上,盤下了一家書店咖啡店,同樣經營得有聲有色。

女生就讀的專業還屬於學校最好的幾個學院裡,有人笑她怎麼“淪為”水果小妹,有人問她做這些有意思嗎?

她回答說:

“賣水果可能沒有意思,但賺錢有意思。在賺錢這個過程裡發現點樂趣,還能掙到錢,這就更有意思了。”

後來,她和她的男朋友關掉了那家年收入300多萬、利潤80多萬的書店咖啡店,大三後開始新的追求。

邊讀書,邊實現經濟獨立,也為以後攢下資本。

而這一切,是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成本的。

大多數人,只是說說而已。

嘴上說得牛逼,卻絲毫不見行動。

究其原因,我們不過是認為賣饅頭也好,攤煎餅也罷,是遠不及讀書換來的高學歷有價值。發現曾經看不上眼的事,換來的經濟回報更多,優越感落了空,有些失落罷了。

你覺得你被甩下了,不是被身邊的同學朋友,也不是被社會上的每一個饅頭大爺、煎餅大媽,而是和你曾經內心裡期許成為的那個人,最後有了遙遠的距離。

3

龍應臺曾寫給兒子安德烈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生活的考驗遠比想象中的殘酷:戀愛、結婚、生子、教育、醫療、養老,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你有強大的綜合實力來支撐。

有一個網友分享說,曾經因為一點急事兒,爸媽要趕回家,沒時間買票,爸爸讓他幫忙在網上訂。路程比較遠,而且媽媽身體不是很好,父親說最好訂個臥鋪。

看來看去,臥鋪接近1000元,但是那段時間貪玩花了不少錢,東湊西湊才給爸媽買了票,心裡很不是滋味。

想到出來這麼長時間居然連爹媽的路費都付不起,那個時候,他開始感到恐慌。爸媽雖然嘴上說讓我別太省錢,照顧好自己,但自己也應該深深明白撐起一個家庭有多難。

就在那一天,下了決心改變自己。

不努力的你,總說在等待機會。可機會真的來了,你確定自己能抓得住嗎?

2009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照例上演《霍夫曼的故事》,當時一個叫Rachele的姑娘正在和父母逛街。她是劇院的一個小演員,這樣重要的表演,舞臺上從不曾有過她的位置。

可就在這天,她被臨時通知頂替生病的主角演唱高難度的《木偶之歌》。她立刻告別父母飛奔至劇場,在演出開始前回到了劇院。

深知機會難得,她用盡平日裡刻苦訓練積攢的經驗,在即興發揮的基礎上,還刷新了劇院的最高音記錄。

所有人,包括臺上的演員都驚呆了,這次演出也成了她事業中的重要轉折點。

人人渴望這樣好的機會,可做好了準備的人,一定不是在平日自怨自艾、停滯不前的那些人。

老天爺是公平的。

在競爭壓力如此大的社會,拼了命努力的人尚且爭得頭破血流,你又怎麼可能抱著雙臂就希望機遇降臨?

一個人能在某一領域獲得成就,除去極少數幸運的成分驅使,更多的回報一定是來自於源源不斷地投入。

作為大環境中的一員,我們只有努力提升自己。

機會不好,就去創造機會;懷才不遇,就用畢生所學去開創新的領域。

不肯實踐,就沒資格用外界條件來為自己的不努力開脫。

努力尚且艱辛,不努力,機會憑什麼向你敞開大門?

4

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不怕一時的崩潰迷茫,只怕日復一日地又懶又喪;不怕現在的一無所有,只怕既不願吃苦,又看不慣別人努力付出。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句臺詞:

“這些高牆還真是有點意思。一開始你恨它,然後你對它就習慣了。等相當長的時間過去後,你還會依賴它。”

生活中一次次地自我放棄築起了這堵高牆。一開始你還能看見外面世界的精彩,可以理解園丁的勞作也是藝術,農夫的耕耘也是修行,可漸漸堆高的牆壁阻擋了你邁出腳步。

對牆壁的依賴,就註定了成為井底之蛙的命運。

你一定聽過,人生的四種境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屑於與別人的“低起點”看齊,其實是還停留在最初的境界。正如陶行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實踐才是成長的唯一路徑。

年輕人不要畏懼犯錯而拒絕付諸實踐,“但行好事,不問前程”現在尚且還是資本,別等到而立之年,連犯錯的資格都沒了。

本就一無所有,所以無可失去。

你沒做的還有很多,你能做的也還有很多。

不要最後落得碌碌無為,還自我安慰平凡可貴。


聚朋友之縱橫中外

今天開車的時候我對這個問題思考了很久,其實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由於中國是個關係社會這句話漸漸深入人心,許多大學生髮現一個規律,在學校裡好好學習,好好努力,和那些天天混時間,玩遊戲的同學沒啥兩樣,同樣最後都能拿到一張畢業證書。畢業之後他們又會發現那些在學校混時間的同學因為家裡有一定的關係,找的工作比自己強千倍萬倍。最後他們的人生軌跡也發生了改變,別人抱著白富美周遊世界,而自己幹著一週上六天半的苦逼工作。曾經班裡漂亮的女生,大多也都嫁給了比自己大10多歲的大齡成功人士。

這群男生迷茫著,苦逼著一天過去又一天。突然有一天一部分人開化了,他們決定不再頹廢下去,擼起袖子拼命幹活。5個年頭過去了,一部分人在事業上有了些起色,10個年頭過去了,不少人已經算半個成功人士。每當週末來臨,他們開著豪車紛紛到各大高校接走自己新相識的小女友。


他們看著那些蹲在路邊抽菸,精神萎靡的男大學生,彷彿看到了10年前的自己。那時他們每個星期五都會心碎一回,因為他們的女神都會按時被豪車接走。而現在,他們不過是互換了一個角色而已,下面那些蹲在路邊抽菸的男生,不就是自己的影子嗎


川航花旦小菜牙

我只是中專學歷,當初英語不好,上了中專,想考大專的時候,父母不讓上,說廢錢,下學幾年很迷茫,

然後經歷了很多事,交了該交的朋友也交了不該交的朋友 和很多女生相處 然後慢慢的明白自己 自己有什麼 沒有什麼

說真的各位,我18就去濟南當消防員,因為小不懂事 不會圓滑 那個時候為人老實 誰對我我好我就對誰好 然後經歷好多好多事 看透了一些人

相親 工作 家裡的亂七八糟 這些讓我明白 讓我得知

現在自己想做餐飲,現在在本地一家漢堡店上班 所以東西都已經學習啦 過幾天公司外調 讓我去別的地方上班 打算學會以後 自己開一家漢堡店 賣咖啡 漢堡 披薩 奶茶 壽司 意大利麵 牛排 早餐 雞尾酒,以後慢慢來 一切都會過去 我愛的人嫌我沒有本事 我喜歡的人嫌我是個普通人 沒有關係沒有關係 我會證明我自己 我會讓她們後悔 我現在很開心 因為有自己的目標

為了父母為了自己 每天都在努力 不在信息愛情 有渴望愛情 一切都是圍錢著跑

告訴你們 沒有怪父母不要怪自己更不要怪社會

不要聽別人意見和糊三倒四 自己慢慢來 真的沒有 自己先去找一份工作 自己喜歡什麼就幹什麼 但是一定要考慮自己的情況漢人家庭條件 各位加油


慢慢249007192

作為一個17年七月剛畢業的本科大學生,我來說一下自己的看法。考大學那會,我選擇了廣播電視學,說實話我那時都不知道它是幹啥的。我的目的很簡單,只要能上大學,管他學什麼專業。現在想想,如果我當初在選專業時能認真考慮一下,事情會變得好一點嗎?我想還是不會,我們選專業時最先考慮的是它很熱門而不是它很容易就業。說到底,我們想選那些很有“錢途”的專業。真正到了大學,學那些課本上的知識,我發現有很多東西根本沒用。譬如像新聞史什麼的。尤其是考研時要對那些專有名詞做解釋,有什麼用?都老掉牙的東西了。能不能多點創新的東西,比如說新媒體這些。大一的時候我不確定是不是喜歡本專業,所以我又報了雙學位。說實話,雙學位沒啥用。除非你特別喜歡,特別對此感興趣,否則不建議大家選雙學位。很快到了畢業,要找工作咯,發現簡歷上的東西都是實習時候的。找工作並不難,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難的是找到你喜歡的工作,這點我現在仍迷茫。我知道我不會在北京待很長時間,只是為了在這學點東西。工作時,我才發現所謂的專業知識很沒用。真正重要的是你在大學,你的學習能力進一步提升了,這是你勝任工作的根本。


平凡的視界

我認為這個我有發言權,本人17屆畢業生,在武漢生活,中途換過兩份工作。有迷茫,而且到現在還有些飄忽不定,不過我算幸運的,我們大學四年跟大部分人的大學是一樣的,就是自由放縱玩,班上搞學習的沒幾個,當然我這裡只說一個普遍現象,並沒有領歪路的意思。到大三的時候,比我大一屆的師哥偶爾聊起他在深圳的打拼,他做金融每天要處跑,後面給我發了一張腳踝走路磨破的照片,我才有點慌,開始想畢業工作的事,那天我半夜沒睡著。大三下半年我開始自學軟件,幾乎每天早八點到晚八點,持續了五個月,後來也證明我的努力是有回報的,17年7月份畢業同學很多做銷售,也有做後勤技術的,我半個月找到了一份軟件工程師的工作,薪資4500,我很高興,家裡人也很滿意,不過後來也辭了,畢竟跟硬件關聯太強,不對口。第二家公司是做金融開發的,瞬間感覺撿到寶了,可是待長了才發現公司培養機制幾乎為零,全都自己來,有時候想找人請教個業務問題可發現旁邊的新人跟我差不多。然後就這樣工作著,每週抽時間學習,運動。我想說大學生迷茫是因為手上沒貨,沒貨就沒安全感,然後外部壓力侵襲就會迷茫。要知道你不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就會被匹配到社會的基層,但你又不甘心做基層懶得花時間去進步,可能嗎?

自己努力不努力別人看不到,但社會能看到,因為它給你的定位就是根據你的能力來匹配的


灰牛仔

雖然我上的不是985,211也不是有名的本科,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專而已,三年而已,第一年剛進校,啥也不懂,就這樣,迷迷糊糊的大一結束了,到了大二,還在暑假的時候,學校就分配我們實習,強制性的,不去不行,實習了半年,實習結束之後回家過年,就這樣到了大二下學期,在學校上課,最闊怕的是,實習的時候不在學校不上課還要交學費,實習的工資更是可悲,一個小時十塊錢,而在那兼職的,同樣一天八小時200塊,這也就算了。大二到暑假也就結束了,過完暑假也就是大三了,大三大概也就在學校待兩個月又得要實習,然後等到時候來學校拿個畢業證大學生涯就結束了。想到高三的時候努力的學習,結果考到這樣的一個學校,我並沒有要責怪誰,要怪也只能怪我自己,但我並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因為在這期間我懂了很多東西,也可能是經歷的多了就會知道,與其每天不斷的抱怨,還不如該幹嘛幹嘛,有那個時間去抱怨,還不如刷刷頭條,當然現在也不會想那麼多,只是覺得上了學跟沒上的差不多,現在的話只想好好的渡過在學校的時光,離開學校之後找一份工作,找一個喜歡的人,平平凡凡,幸福快樂的渡過餘生,就很滿足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