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製造業與德國、日本的差距體現在哪些方面?你知道麼?

1,待遇的不平衡。

都在說“機械越老越吃香”,但是我遇到好多工人師傅好多工程師(40+歲)一年的工資才10w+,然而這個工資在it或者金融面前可能只是開始幾年就能達到的水平。

越老越值錢,但正真缺錢的卻是25-30 這幾年:談戀愛時,要消費;討論婚嫁時,要禮金房子首付...;結婚有了孩子,尿布奶粉......

很多人說:“等你熬個十年二十年就好了”,我特麼笑笑。金融、it、房產銷售...在最初幾年已經賺的盆滿缽滿,然後自己投資做個小老闆啥的。等他們成為老闆,管理層...機械屌絲邁過10w這個坎(有人一輩子邁不過)。

經過這麼多,學機械誰還敢對自己孩子說“將來當個工程師”這種話?

相對而言,在國外工程師、技術工人既受到尊重工資待遇也比較高。在“衣食無憂”的狀況下人才會思考怎麼去做的更好,不是麼?在“待遇和尊重”的條件人,人們才會更願意從事這個行業,不是麼?

2,想成為一個“機械工程師”難度比想象的大多了。

樓上答主談到了“精度”,說“精度是設計的事情”,呵呵。

講真,在沒有實際加工經驗、沒有實際裝配經驗下談“設計精度”我就笑笑了。

在實際生產中才有“粗糙度”的感受,在實際生產中才能體會到“熱處理”的好處(至少有點感覺),在實際生產中才有“裝配難度大”“裝配不了”的感受......而這些都需要在生產中才能發現。

同時,這些需要時間,需要在基層待2-3年的時間。但特麼的,這2-3年的時間因為在基層,工資待遇也可想而知。

有多少人願意在整天噪聲油泥的地方待著,關鍵這樣的工資還低成狗(同學聚會5年時別人都開車了,機械的屌絲呢?有部最近的蘋果手機已經不錯了吧。)

3,國內很多企業用不到“高大上”的知識。

有限元是啥?我們有經驗老道的師傅,實在不行加鋼板厚度用好點的材料,趕工期才是王道。

運動仿真幹嘛?只要裝配起來能動就行。不能動?讓X工稍微改改,再不行就讓底下用榔頭啥的敲敲。

4,機械方面的創業。

好吧,創業是人人都想的,作為機械屌絲狗當然也想。

傳統機械的創業首先需要廠房,然後需要機械設備。

廠房還好點,有城市希望吸引新技術什麼的,提供的廠房都還可以接受。

但機械設備呢?動不動就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原材料也是價格高的嚇人......

正如樓上有人說的:50萬去做個軟件開發還能撐段時間,但50萬去開個加工廠貌似有點吃力。

正因為it行業投入小,風險小,所以導致了很多人願意去做it。想學習UG編程加Q群:614096521傳統機械的創業沒有電家底貌似是不行的。

............

好多“工程師”實際上就是“三維設計員”...哦,錯了,是“廉價的三維設計員”。只需要把相應的機構在電腦裡繪出來、組裝起來完事。

很多人一輩子不需要用“材料力學”“高等數學”“材料加工工藝學”...等,然後我們就會想:特麼的,老子大學學了辣麼多課程卻沒有用到,大學白上了.........不,是被大學上了............

這樣的環境下,還有多少人支持去學機械???

中國機械製造業與德國、日本的差距體現在哪些方面?你知道麼?

工藝是加工製造範疇。精度設計指導著後續的加工,裝配工藝。設計的精度飄逸得自家廠子的工藝都達不到要求,是菜鳥犯的錯誤吧。精度就一定是越高越好嗎?8級公差就能搞定的問題非要弄成5級去增加成本麼?3.2um就能達到目的有必要弄成0.8麼?精度設計的思想是:用最低的精度達到最好的效果,說白了就是少花錢辦好事,這樣才能物美價廉!產品才有競爭力。拋開功能談精度,耍流氓好吧!(就和拋開實現談原理一樣都讓我有種蛋蛋的憂傷,譬如,不就是個繞繩子的筒子麼,一位HR對液壓絞車的點評,好有道理,但總感覺哪不對)精度設計是設計的核心之一。

好的設計為啥值錢,原因就是好的設計可以為老闆省很多錢,讓工人省很多心,少出力。把一件100塊可以搞定的活幹成500塊,至少在機械領域太容易辦到了。別再說什麼工人啊,工藝啊,材料啊。這些生產資料都是可以通過錢搞定的。但是好的設計,可不是錢能解決的!人才才是決定了產品的競爭力,企業的命運。

人和人不一樣,在於思想,產品與產品不一樣,在於設計。別本末倒置了。如果說存在差距?我可以百分之一百肯定,差距在於設計!什麼工人,材料,精度都是扯淡。我玩製造也有幾年了,至今沒聽說過設計的東西加工不出來,材料搞不到的。圈外的朋友,別再強答了,現在中國的製造能力不是你大學老師說的或者你小時候十萬個為什麼看到的那樣,中國製造能力發展太快,簡直開掛的節奏,你需要參加幾次製造業相關的展會來更新一下自己的觀念!但是可能咱們發展的太快,還太年輕,缺少積澱,很缺乏優秀的設計,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那些抱殘守缺的所謂什麼幾級工啊,這個時代你跟不上趟,抱怨待遇差,不受尊重,沒用!勞動人民創造了歷史,勞動人民不是特指工人。至少從歷史上看,科研工作者,對歷史的發展起到了更重要的推動作用。

覺得有些人的評論真是層次太低,眼光侷限。對於精度是個設計範疇這種入門級的概念還要質疑一番,我也真是懶得和其溝通了。推薦看下《公差配合》。不要以為設計就是畫CAD,擺弄SW,UG好吧,那是幹活的工具,簡單的如1+1一般。強調一點,至少在機械行業我是個實用主義者,我解決的問題也是針對大批量高品質生產,十年磨一劍不是本人研究方向,也不感興趣。

我相信對於產品,對於設計,對於製造我們工程師要比工人專業的多,不知道H8,圓柱度的機加工人大有人在,更別說材料的金相組織,屈服極限,可是對於工程師這是常識!工人很有可能不會加工NPT3/8,但我們工程師是一定會的或者有辦法讓他會。因為這就是決定產品質量的一部分。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是工程師的任務,包括工人使用的機床,操作的工序。而且將來製造會越來越智能化,用靠譜的二進制取代不靠譜的工人是遲早的事,未來一定是無人車間,製造者就三個:工程師,機器人,機床。就如擠香腸一樣,一根根棒料下去,出來就是符合要求的軸。

中國機械製造業與德國、日本的差距體現在哪些方面?你知道麼?

我們設計去請教工人並不是我們不懂,而是對於機械我們沒法在電腦裡面debug,我們只是想了解現場,優化設計,我不知道怎麼就讓人覺得工人是設計的老師了。設計是產品絕對的核心。而且我覺得把產品品質推到工人身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甚至反智。一件產品,至少有大批設計工程師,工藝工程師,材料工程師,品質工程師,製造工程師的參與,你說工人決定產品品質,我都不知道這邏輯怎麼來的,是的,產品是他們做的,但是他們為什麼這麼做的,是我們工程師教的!你只看到他們熟練的操作手法,卻沒看到它們操作的系統是誰寫的,梯圖是誰編的,操作的手法是誰教的。

還有材料是需求推動,一般的材料能解決問題,就不用特殊的,便宜的材料能夠滿足需求,就不用貴的。材料滿足不了設計需求的,設計工程師可以和材料供應商對應的工程溝通,共同開發材料,這一切主導的是市場,是產品,是設計。不好意思,本人常用235,20#,45#,40Gr,35GrMo性能很好,材料很容易買到,價格實惠公道,基本不操心。當然隨著我們工程師設計水平的提高,我們會改善產品的設計,產品的材質,產品的工藝,總而言之,是我們設計說了算,當然這還如上文所說,這需要積澱,這需要時間,這需要更多優秀的工程師的努力。

差距是全方位的,小到一個軸承,大到高檔數控機床,設計製造水平可以說不是一個檔次的,至少三十年差距吧。

其實有差距是應該的,人家發展了那麼多年的發達國家,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在機械製造這種需要技術積累的領域本來就沒得比。然而現實問題不在於差距大,而在於差距越來越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自動地流向高利潤的行業。中國機械製造技術落後,導致技術附加值低,行業利潤率很低,從而導致資本投入少,技術開發慢,並同時也造成從業人員薪資待遇差,人才大量流失。投入少,人才流失反過來又將使得技術更落後,惡性循環,與發達國家差距越拉越大。

中國機械製造業與德國、日本的差距體現在哪些方面?你知道麼?

中國機械製造業與德國或是日本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身為從事機械行業近10年的業內人員,鄙覺得首當其衝的就是加工出各種零件的工業製造母機——機床的差距。早在20、30年前,包括德日在內的發達國家已經大範圍應用五軸聯動數控加工中心,現在呢?我國造得出來麼?當然能造得出來。但是好用嗎?答案是:難用的很。首先就是精度問題,然後是結構剛性(耐用度和穩定性能)差。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深入,這20年來各地開發區如雨後春筍鱗次櫛比,大大小小的外資企業大量湧入,製造型外企在我國設廠所用的製造裝備,除了低端產品採購國內廠商外,涉及精度的機床設備大都從本國已經下線的近乎淘汰的機床裡拿出一些運到大陸駐地,繼續生產。這些已經服役10年以上的舊機床,竟然還要比我國現在製造的機床精度要高,剛性要好,極少故障率。相比而言,由我國自主生產的機床(尤其是數控機床),僅僅服役5年左右之後,精度大幅喪失,故障率高,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就是製造工藝、材料上的差距。機床裝備中,關鍵部件是伺服電機,絲槓和導軌,這幾樣要做得精益求精,那真得是要有一干超級精密的母機之母,超級耐磨形變極其微小的材料及備極巧妙的工藝路線來保證!這還僅僅是機械硬件上的呢。我們沒人家硬。軟件呢?內嵌PLC高度可靠的控制則是軟件部分,我國的數控系統也只是抄襲日本德國,根本沒有什麼另外的長處。設計就更別提了,連一款拿得出手的集成CAD、CAM、CAE等等的3D軟件都沒有(牛氣哄哄的程序員哪裡去了)。所以,我們也沒人家的軟!軟硬都不如人!我認為製造工藝和材料這兩個方面是我們與先進國家之間在製造業上最難以縮小的差距,更遑論趕上!原因其實都知道,實業這些年被畸形的經濟結構拖得苟延殘喘,優秀的年輕人材又被社會價值觀念誤導而不願從事這個行業,造成我們國家缺失了一個寬厚的藍領技術人才積累的土壤,自然就缺少更高端的製造業拔尖人才。我們一直以為將要迎來的是工業4.0和大數據時代,但看看上面兩個視頻之後,大家想想:你做好準備了麼?以為遍地的程序員就代表全員腦力準適應新一輪的信息革命?

人家的製造工廠現在可以做到無人生產,閒出的人員騰出手來乾點別的工作;我們的基礎工業遠遠沒有這個高度,註定我們的成本要高(一切成本中,人的成本最高),成本高註定要被市場淘汰。古今中外我就沒聽說過被淘汰的落後者能搶勝利者手中的飯碗這種現象,所以,如果不正視這種差距,努力追趕,那麼我們都會永遠作為第三世界的低級勞工去在給第一第二世界裡的僱主充當廉價勞動力中賺取可憐的生活費。內經曰"人無胃氣曰死",說的是脾胃主進食運化,是一身生機之源,同樣地,實業為一國之基,機械製造是根本,製造業不健康,落後捱打必不可免。只有基礎製造興旺,人才受到政策尊重,生活有保障,社會才會尊重踏實幹事的那群人,我國才會漸行穩健,刻薄險躁的風氣才會得以糾正,上下相協,萬眾愛國,因而屹立於世界列強之間。

》》》以下為15.9.18補充更新《《《

清末李鴻章力辦實業,無非想要強國根基,仍勝百餘年後今時大多國人思想,實為前瞻開明。也不能單怪誰,只恨不齊心,大家都只看到自己。人性這東西,古今中外其實同一。關鍵看那個社會風氣的領頭羊是怎麼引導的。

《大明劫》吳又可答孫傳廷:"…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大明積弱已深,實由歷代朝廷重權謀而輕經術,已非一劑猛藥可治…"

由評論區一位朋友的話想起此段。

"治大國如烹小鮮"。自己做飯給自己吃,給老婆孩子吃,定會奔著最養人、最衛生、儘量可口的要求去烹製,所以會用心去做,把這個推到做事亦然,為官亦然。實打實地做事,各安其分,就是這麼簡單。可惜,總會有人只想享受,看不得別人好,恨不得踩在同類頭上作威作福,絲毫不顧惜世道人心,不顧惜炎黃心脈,帶壞廣大中下資質人群的心路跟著捨本逐末囂囂不已,損人不利己,何其狹也。日本人路子雖野(軍國主義隨時抬頭),但論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那是沒話說,真是實打實地肯為他們的領袖肝腦塗地的;日耳曼民族儘管呆板,但踏踏實實地做著世界級堅實耐用的產品,看看世界盃,踢球多難看,人就是下笨功夫跟你死磕著堅持到底奪冠,從而讓觀看者對他們的意志肅然起敬!所以說沒點精神,沒點講究,只會窩裡橫,拿自己人當猴耍,就只能遺笑世界之大方了。這世界其實和人際一樣,聰明不聰明都是其次,肯從笨處從底子上下紮實功夫的,才會贏得別國別人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