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过年期间,大家的聚会一定不少吧

每次聚会过后就是朋友圈晒自拍的时间了。然而自拍这个东西,拼的真不是颜值。

是套路。

滤镜、磨皮加美白,剪刀手、嘟嘟脸、45°仰角,每个人的自拍简直一毛一样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但是说实在的,现代人玩的这些套路,比起古人来还是差了一大截。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赵孟頫《自写小像图页》,高凤翰自画像,华喦《自画像图》

看看人家的自拍套路,从选景到造型无一不精心设计。

景,一定有远离俗世的山林、清泉、怪石。再看看造型,长须美髯,斗笠蓑衣,布衣僧袍…

反正就是不管怎样,都要画出一张完美的“隐士自拍”出来。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其实在明清之前,中国人是很少会画自画像的。从明代开始,中国西方贸易往来频繁,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肖像画开始兴起,进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画像。

但同样的时代,同样是自画像,西方艺术家就是彻底放飞自我。

有身娇体柔易推倒的美少年,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拉斐尔

有穷困潦倒的糟老头,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有精致的男青年,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丢勒

有神秘莫测的中年男子,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还有眼神不怎么正常的精神病患者。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我们再看看中国的艺术家。

隐士,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石涛《自写种松图小照》局部

隐士,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陈洪绶《乔松仙寿图》局部

想钓鱼的隐士,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罗聘《两峰道人蓑篱图》

打盹的隐士,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唐寅《桐荫清梦图》

装扮成和尚的隐士。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金农《山水人物图册·山僧叩门》

……

这些画像,说实话,可能看不到几张就会开始觉得无聊。因为画中人的神情永远一模一样。

这些形象很完美,他们高洁雅致,云淡风轻,行走在远离尘世的山林田园之间。

但是看久了,你会慢慢觉得,这些人好像都是没有灵魂的。

他们披着一袭完美的隐士外衣,向我们这些观者展示了最理想的自己。然而他们真实的自我,也被严丝合缝的隐藏在这些精心设计的外衣之下。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同样是自画像,为什么这些中国画家永远遵循着固定的模式,看不出丝毫的个性和自我?

根本上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外部环境的态度不一样。

我们看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文明。他们认为宇宙的中心是人,强调人对于自然的征服和控制。所以艺术中最关注的对象也是人性。人的个性和自我在这种环境中可以自由的表达。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古希腊雕塑 拉奥孔

但中国不一样,我们认为天胜过于人,强调“天人合一”,人和外部的环境一定要和谐。

人在外部环境面前,是配合者,是服从者,而不是中心。所以在艺术中我们关注花鸟、山水,但“人”作为主体的画作却并非主流。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山水之间,人几乎看不见

刚才也提到过,一直到了明清之际,受到西方影响,把“人”作为主体的肖像画才开始兴起。

但是你看这个时候西方的情况。文艺复兴以后,教权和王权地位不复稳固,资产阶级在崛起,整个社会结构处在流动之中。

而在中国,整个明清的封建统治时期,社会都是在极度的压抑统治之下。人们习惯性地带着固定的人格面具,臣子应该是什么样,文人应该是什么样,隐士应该什么样…

每一种身份,都应该有一个模式化的标准,即便是表达自己,也要在这样一种标准之下。

比如你看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

他是身份尊贵的明王朝宗室,国破家亡之后,被迫出家为僧。在外界看来,他是画家,是隐士,就应该一派隐逸超然。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石涛《松风涧水图》局部

但是在他内心,一方面怀念前朝,为自己的起名号“瞎尊者”(瞎,失了明),“苦瓜和尚”(苦瓜苦瓜,皮青瓤红。身在满清,心记朱明);一方面,他又想在当权者那里求取仕途,曾经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且向上位者写诗邀宠。

可以说,他的内心一点都不淡定,痛苦、虚荣、上进、愧恨……充满各种复杂的矛盾情绪。

但你看他画的自画像,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石涛《自写种松图小照》局部

身着布衣,静坐松下,嘴角一抹淡然微笑。怎么看怎么超脱

而再联想看看他的生平,与其说这幅自画像是表达个性和情绪,不如说是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塑造一个可以拿给别人看的,理想的,符合规范的自己。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然而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国人的自画像就都是在玩套路?难道没有一幅画是在表达真实自我的吗?

也不是。

比如这位,晚清画家任熊。

单看他的这幅自画像,你可能会非常惊讶。

因为它真的太不像中国画家会画出来的肖像了。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嘴唇紧紧抿住,眼神坚定而愤怒,脖子上青筋突起,胸膛上筋肉贲张…看着这幅画的时候,我们自己甚至都会不自觉地紧迫起来。

与其说这是文人,是隐士。倒不如说是一位义士、侠士来的更贴切。

而这也正是任熊内心的真实状态。

任熊生在晚清,那个年代,正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期。外,西方列强肆意侵略中国。内,民族运动风起云涌。

面对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局势,任熊内心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愤慨。他的题跋,不再是隐晦的诗词,而是直截了当的日记:

“莽乾坤,眼前何物?翻笑侧身长系,觉甚事,纷纷攀倚。此则谈何容易!”

所以你看他的自画像,一改之前文人墨客的隐士样板,而是紧迫,是抗争,是想为而不能为之的纠结和苦痛

按照一贯的审美来说,它当然是“不美”的。甚至还让人觉得紧张,觉得不舒服。

但是相比较于那些没有表情的“完美隐士自拍”,你能说它不美吗?

能说它不鲜活、没有力量吗?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石涛和任熊,他们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家。

同样也是两种不同的人。

前者的“自拍”,亮丽光鲜,挑不出一丝一毫的毛病。虽然是在展现自我,但却好像没有自我。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后者的“自拍”,不免有缺憾,甚至表情姿态也算不上漂亮,却让我们仿佛触及到一个人生命最深处的自省和温度。

你所有的个性,都毁于一张自拍

从明清到现在,几百年间已经过去。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敢于表达自我,张扬个性的时代。

而在这个人人都在喊着“Be real”的年代,我们却只敢像前者一样,晒不那么real的,漂亮的,完美的自拍。

但你是知道的

真实的自我,从来不是完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