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零售”的透徹解讀,看這一篇就足夠

喜歡記得↑關注↑哦~

關於“新零售”的透徹解讀,看這一篇就足夠

從去年開始,“新零售”這個詞彙就異常火爆。2017年甚至被稱為“新零售元年”。那麼問題來了,究竟什麼才是“新零售”?

對於一個新概念,大家對他的理解當然不會一致。不過我們先看看商業大佬們是如何理解的。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在2017年底的跨年演講當中是這麼描述新零售的:新零售說起來很玄乎,但其實本質很簡單,就兩個字,效率。三個字,高效率。九個字,用一切手段提高效率。16個字,用一切手段全方位無死角地提高效率。

在羅振宇看來,新零售不是一種物理形態的新東西、新樣態,更多是時間形態的變化:有的在數據算法上下功夫;有的在支付上下功夫;有的在物流配送上下功夫;有的在建倉策略上下功夫;有的在創造場景上下功夫……不管什麼功夫,你站在消費者這頭看,本質上都是讓你“想要就要,馬上就要”。在你的購買慾萌發時,就能完成支付。在你的購買慾消退前,就能完成送貨。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快遞來。

關於“新零售”的透徹解讀,看這一篇就足夠

這是從產品的角度描述新零售。《新物種爆炸》的作者吳聲從理念角度對此進行了分析。

他認為,傳統零售的流程鏈條是“貨——場——人”,也就是圍繞著“貨物”來設計購物場景,這是物質匱乏時代的消費路徑,由此帶來性價比的概念:“產品——品牌——價格”。而新零售正好反過來:“人——場——貨”。在物質極大豐富後,要以人為中心,爭奪消費者的注意力、情感、體驗和價值觀認同。由此帶來意義消費:“場景——人格——信任”。

從性價比消費到意義消費,這是本質的不同了。吳曉波頻道最近做了一個調查,發現90後每年都去不上幾次傳統意義的超市,但卻幾乎每天都去家門口的便利店好幾次。什麼原因?效率使然!被調查者就說,“原來要去大超市買的東西,絕大部分都可以通過電商渠道購買,而那些零碎、即時性的消費,便利店顯然更方便一點。超市,好像沒有什麼必須要去的理由。”

馬雲2017年買了很多線下超市,他自己說,新零售不是去思考怎麼賣東西,而是學會怎麼服務好你的客戶。從“賣東西”走向“服務別人”是零售行業的巨大變革。

總結一下。筆者以為,新零售其實是一種技術升級大前提下的銷售思維升級。

關於“新零售”的透徹解讀,看這一篇就足夠

新零售是一套數據思維。傳統銷售,你不知道你的顧客是誰,他們有什麼購買行為和偏好;但在新零售模式下,因為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什麼樣的顧客喜歡買什麼樣的產品,購買的頻次是多少,每次購買時的移動路徑,購買的時間和地點……都可以分析出來的。因此,無論通過線上下單物流運輸,還是線下超市,只要在他最方便的時間和地點把他最想要的東西放在最合適的位置就可以了。

新零售創新購買體驗。世界最美書店之一、日本的蔦屋書店成了文藝青年去日本的必遊之地。雖說名叫“書店”,但這裡可不僅僅是賣書這麼簡單,而是提供一整套生活方式。店家把不同風格的書籍、家電、文具、工藝品放在一起,就構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提案。結合音樂的場景、咖啡的清香、糕點的美妙……營造一種獨特的格調。正如那句話說言:星巴克賣的不是咖啡,是休閒;勞力士賣的不是表,是自信;希爾頓賣的不是酒店,是舒適與安心……

關於“新零售”的透徹解讀,看這一篇就足夠

新零售洞察消費心理。巴尼斯紐約(Barneys New York)是美國一家高檔百貨連鎖店,其銷售經驗是,把各類看似不搭界的產品混在一起放,比如把化妝品、配飾、服裝等放在一個空間裡,有的是知名的高檔品牌,有的就是新創立的小品牌,前者價格昂貴,後者價格便宜,這樣能夠促進用戶的購買行為。因為大家普遍感覺能擺在高檔品旁邊的東西,也一定有檔次。這是典型的從“服務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僅僅是“賣東西”。

新零售是全新的管理思維。以往零售行業備貨、採購、物流、上架、銷售……各個環節涇渭分明,可以用不同的團隊管理,然後高層之間溝通就好了。現在是所有的流程環節模糊了,甚至順序都變化了:銷售行為觸發了上架,而上架又觸發了採購,物流幾乎出現在所有環節……這需要組織構建全新的管理流程應對。

無論如何,自從互聯網進入了零售行業,這個傳統業態的底層邏輯就變了。從線上到線下,流量入口之爭還在持續,如果你的思維不變,或許你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被誰打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