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黃雨蘭:真正懂孩子,就是不要對他過分關注

服務三:名醫微坐診

心理諮詢師黃雨蘭:真正懂孩子,就是不要對他過分關注

如果您有甲狀腺方面的問題,歡迎點擊圖片參加。

你是懂孩子的父母嗎

心理諮詢師黃雨蘭:真正懂孩子,就是不要對他過分關注

孩子總是晚上睡不好,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成績也一直下降,我家孩子怎麼了?

我給孩子的都是最好的,為什麼他總是跟我對著幹?

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心理醫生不需問也大概能知道,問題出在了哪。

孩子有厭學、特別叛逆、特別容易發脾氣的情況,往往是累積的情緒問題導致的孩子行為問題。它通常出現在小學到初中階段的孩子身上。

家長的過度關注,與其分不開

心理諮詢師黃雨蘭:真正懂孩子,就是不要對他過分關注

“孩子會想,我只有做這件事,爸爸媽媽才會高興,但這件事,是孩子真心想做的嗎?久而久之,不良的情緒不斷積累,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懂如何準確表達,反應在行為上,就出現了這些行為問題了。”

父母和孩子都在努力配合對方,但結果卻“兩敗俱傷”。

黃雨蘭介紹,除了父母過度干預孩子的因素外,環境因素、自身因素也是導致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原因。

避免孩子的行為問題,家長怎麼做?

家長要學會積極關注:

如何積極關注,黃雨蘭介紹,家長生活上的控制少一點,精神上的關注多一些。孩子的成長目標是要成為一個“正常人”:知道孩子的特點和特長,評估孩子,為他(她)樹立正確目標,別好高騖遠。”孩子的成長目標,應該是成為一個“正常人”。

學會正確的批評方式:

有時,家長們自認不經意的話語,很有可能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如何批評教育,才不至於傷害孩子,甚至產生相反的作用?

1.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標籤式的批評話語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比較典型的有:

你太懶了;你就不是學數學(或者任意一門學科)的料,每次都這麼差;這件事你就沒做好過……

標籤式的評價最容易直接打擊到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而長時間的標籤化還會產生更多問題。

2.不以隔離和拒絕的方式批評

很多時候家長會在不經意之間,帶著隔離和拒絕的情感去批評孩子,常見的有:

別問我,我也不知道(拒絕和隔離);我說不行就不行 / 如果不完成作業,你就別想玩(隔離和拒絕)……

孩子會認為自己是被嫌棄的人,自責為什麼自己會引起家長的厭惡與嫌棄。提問不敢了,探索世界不敢了,很多事情都止步不前。這種批評並不是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改正,而是讓孩子懼怕失敗,不敢嘗試。

冷漠的親子關係體驗在青春期還很容易造成「我是一個不被愛的人」的感受,孩子有可能會去尋找一些極端的方法來補全自己缺失的愛,比如濫交、叛逆等。

「別問我,我不知道」,可以改為「這個媽媽也不清楚,你可以和我一起去尋找答案」;

「你一點都不像我的孩子,怎麼這麼沒骨氣」,可以改為「媽媽尊重你的選擇,我相信你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你的努力媽媽都看見了」;

「我說不行就不行 / 如果不完成作業,你就別想玩」,可以改為「你已經長大了,你的問題你自己來解決,你的時間也要你自己來安排」。

做家長也是一門兒藝術

和孩子一起成長吧

名醫服務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