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志大才不疏,膽大心眼小,站得越高摔得越慘,可惜了

主父偃:志大才不疏,膽大心眼小,站得越高摔得越慘,可惜了

主父偃(姓是主父,名偃。之前看到悟空問答有人問主父偃到底姓生麼,特此說明一下),山東人。漢武帝時期重要政治人物。人生大起大落,貧窮時無以為食,也有過富貴榮華。最後身敗名裂而死,落得個無人同情的地步,可謂悲哉。

滿天下無人賞識

主父偃出生在山東,但沒有投身於儒家,而是學了縱橫術。早年間遊學於齊魯,不融於齊國諸儒生。也是啊,全國開始推行儒家了,這麼一個異類,確實得受排擠啊。“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客甚困”,主父偃用了春秋戰國那一套啊,開始漫天下的遊說,可惜時代變了,這一套沒人搭理了。本來就不富裕,這一路光路費也花了不少啊。此時的主父偃貧困交加。估計想死的心都有了。天下都走遍了,就剩下長安了。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主父偃到了京城,求見了衛青衛大將軍。沒想到,衛將軍挺賞識,給漢武帝推薦了好幾次,但都沒啥消息。主父偃幸福的心又涼了。日子待久了,也沒啥起色,在衛將軍府上也被排擠了。

如果說主父偃第一次被排擠,可能是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兩次被排擠,人品可能確實有點問題了。可惜,主父偃沒有想改變自己的毛病,只想著飛黃騰達了,然後再挾私報復。

衛大將軍這也沒辦法待了,天下就剩下一個人還有指望了,那就是漢武帝。沒路可走的主父偃自己給皇帝上書了,沒想到這次奏效了。

建言漢武帝,推出自己一生彪炳史冊的建議:推恩令

第一次上書給漢武帝,陳述: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具體內容不表述了,這些都是漢武帝關心的大事。推行律令,北鼎匈奴,成就千古一帝。把漢武帝聊高興了,當時就拜了郎中,以後多次上書,遷謁事、中郎、中大夫。歲中四遷。一年之中就生了四次官。

這期間推出了推恩令。

主父偃:志大才不疏,膽大心眼小,站得越高摔得越慘,可惜了

推恩令的主要內容大體如下:

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由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

推恩令是個好東西,解決了漢景帝一心想處理的問題,尾大不掉的問題解決了。至於推恩令有沒有其他問題,可以看一下之前的文章: 。在此就不囉嗦了。

除了推恩令以外,主父偃還建議打擊豪強,築朔方抵禦匈奴。這些建議也被漢武帝所採納。除了這些,主父偃還在尊立衛皇后上有所功勞。

這時候的主父偃那可是皇帝跟前的紅人,主父偃開始驕傲了。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或說偃曰:“大橫!”偃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亨(烹)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本是縱橫門下弟子,又當紅,大臣們害怕他這張嘴啊。驕傲的主父偃開始拿別人東西了,而且收的還不少。人家背地裡評論這個人:太橫了。主父偃不以為意,認為這是自己四十餘年不得志的補償。擔心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得享受,得享受最高的待遇,即使被烹殺也在所不惜。

結怨齊厲王

話說皇太后的有一個外孫女名娥,太后想給這個外孫女找一個好人家。恰好一個宦官徐甲是齊國人,大包大攬下來了,請求讓他出使一次齊國,保證齊國來提親。太后很開心啊,齊國是大國啊,這個安排不錯。主父偃聽到這個消息,主動找到了徐甲,希望事成之後,讓自己的女兒也陪嫁過去,給齊厲王做妃子。徐甲答應了,上路了。可惜齊國太后太厲害,直接頂回去了,理由也很乾脆:我們王已經有王后了,不需要再娶了,這個徐甲一個齊國的窮人,無奈之下才當了宦官,這身份也好意思當使者,主父偃是什麼東西?沒聽說啊,還想讓女兒嫁過來,想什麼好事呢。徐甲吃了個閉門羹,只得回去覆命。覆命的理由沒敢直說,找了另外一個理由:這個齊厲王可能和燕王一樣,有陰事(燕王劉定國與女兒通姦,身死國除)。皇太后就放棄了。這事情讓主父偃與齊王結怨了

走到了最高點,也死在了最高點

主父偃:志大才不疏,膽大心眼小,站得越高摔得越慘,可惜了

主父偃的女兒沒嫁出去,主父偃懷恨在心,開始在漢武帝跟前說壞話了:齊國是大國啊,鉅富啊,不是最親近的人不能在那稱王啊,之前就有造反的跡象啊,得防範啊。漢武帝相信了這個當紅炸子雞,派遣主父偃到齊國為相。好好調查整理一番。

至齊,遍召昆弟賓客,散五百金予之,數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吾與諸君絕矣,毋復入偃之門!”

到了齊國的主父偃,臭顯擺了一番。召集了以前的朋友,分了五百金給他們。以前你們這些人不待見我,現在我付給了,這點錢對我九牛一毛,拿著走吧,以後咱們絕交。

顯擺夠了的主父偃,開始辦正事了,修理一下不給自己面子的齊厲王。沒多久就上報了齊厲王跟他姐姐通姦的事情。齊厲王膽小啊,害怕自己下場很慘,自己上吊自殺了。

這時候趙王從背後狠狠的給了主父偃一棒槌,上書道:

告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多以得封者。趙王告主父偃受賄,再加上死了個王(朝中都認為是被主父偃逼死的)。這些都是大事啊,漢武帝不高興了,得抓主父偃回來問問。主父偃只承認受賄,不承認逼死了齊王。漢武帝本來打算赦免了主父偃。

主父偃自己小心眼,最後也遇上了一個小心眼公孫弘。在主父偃建議築朔方抵禦匈奴這事情上,公孫弘是反對的,理由是勞民傷財。但是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這事情公孫弘認為自己丟面子了。在主父偃遇到麻煩的時候,公孫弘給了一根稻草------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公孫弘給出了一個必殺主父偃的理由: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非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就這樣被族誅。

更可悲的是:(主父)偃方貴幸時,客以千數,及族死,無一人視,獨孔車收葬焉。哎!死後都沒人搭理了。就一個孔車來收屍。至於孔車何許人也,不得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