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與笛簫為伴,隱匿於城市角落

他一生與笛簫為伴,隱匿於城市角落

他叫郭大強,出生於笛簫世家。被稱為“南蕭大王”,他的祖輩三代都是做笛簫的。

洞簫的製作工藝

作簫笛的第一步是要竹烤竿。通過纖維的收縮。把它的水分收幹。因為這樣的話竹子就比較穩定。扳直,把它拉直才能去做。扳直完了還要量內徑的尺寸,看它的大小適合做什麼調號,好像我們人一樣,每一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他的音色其實都是從竹子的厚薄,還有他的行為變化而定的。分類完了,就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去畫線。然後去計算從吹孔到徑音孔的距離。劃了線以後,開始鑽孔,鑽孔是有規定的距離,鑽好以後就要用烙鐵對著簫孔來燙,就把裡面的纖維封閉了,它出來的音色就比較亮透一點。

他一生與笛簫為伴,隱匿於城市角落

在整個製作的過程中,要注意的就是調音部分,很多人覺得調音很簡單,因為很多人用儀器把哆來咪發嗦啦西調好的,其實我並不覺得這麼的簡單,因為他不可能分析這個音調亮不亮。但是人用耳朵聽是不一樣的,耳朵是感覺到它的高中低,平不平等,這個音程對不對?這個音色能不能給我到需要的那種感覺,所以我覺得一個好的調音師應該用他的音樂修為來判別這個音準不準,這個音圓不圓潤。

他一生與笛簫為伴,隱匿於城市角落

以簫會友

有一次,我經過白雲仙館,看見幾個人在裡邊玩玩笛簫。雖然吹的不是太好,但是他們很開心,那我也希望更多的朋友一起去了解我們的簫文化,我就跟他們說,我來教你們吧,那麼就慢慢的成了很多人。有很多人就是說,簫要達到多少分貝才是一個好簫,拿到多少多少八度才是一個好簫,在我看來其實我們需要兩個八度多一點就夠了,再往上走,就會覺得也是噪音,音色也不美。音樂講究旋律的美,而不是一個單音的表現,大而不燥,有共鳴但不張揚,音色圓潤而不偏,這才是中華正音。現在我不僅是笛簫傳播製作者,這門手藝,在我看來已經成為了表達人生的一種介質,現在的我更想通過笛簫去傳播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的禮樂,以及裡面蘊含的哲學思想,讓中國的音樂走向世界舞臺。

他一生與笛簫為伴,隱匿於城市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