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習慣教育,從“光盤行動”開始

抓習慣教育,從“光盤行動”開始

餐廳,不單是師生吃飯的地方,還是隱性教育的場所,進入學校餐廳引入眼簾的是一幅《憫農圖》,一個老農民站在驕陽似火的田地中,汗水一滴一滴的落在地下的禾苗上,告訴孩子們每一滴糧食都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節約資源,餐廳的柱子四周也都是關於節約的標語,“米飯粒粒念汗水,不惜糧食當自悔”。“人人節約一粒米,拯救世間千萬人”。

在學校開始實行“光盤行動”的時候,可難為那些平時愛挑食的孩子了:有的不愛吃土豆、有的不知道自己能吃多少,吃到最後剩下幾口饃幾根菜放到一起。在以前,老師可能會讓他倒掉,或者分給其他同學吃了,但是“光盤行動”以來,他們開始不適應,吃不下難為的哭。但這時老師會收起平時的慈祥面孔,督促他把飯吃乾淨完,吃的慢也要吃完,班主任副班主任也向嚴母嚴父一樣,一直等到最後一個學生吃完才一起離開餐廳。各班負責檢查餐盤的同學也是克盡職守,碗裡有湯的會用筷子抄一下,看是否有殘留的菜,掉在桌子下的都會一一的撿起來,即使是一個花椒粒、一粒米。

抓習慣教育,從“光盤行動”開始

經過各班檢查學生、班主任、值班老師、主任的層層把關,檢查到水桶了基本上都沒有食物殘留,碗盤光亮照人,楊校長也拍照自己的“光盤行動”。主任也在工作群裡面公佈檢查、反饋落實。一段時間下來效果非常的明顯,泔水桶基本上沒倒剩飯剩菜,家長也反饋孩子在家裡吃飯桌子上不撒飯了,也不挑食了,比以前變得懂事了,在飯後會主動的幫助家人,洗刷餐具。

習慣就是在這樣不斷的強調強化中深入,直到每一個行為都在學生的心中烙印一般的存在,深入在他們的思想中,在沒有任何人提醒的情況下也能夠按照標準去做,這樣的好習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抓習慣教育,從“光盤行動”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