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五月的故宮,總有一個晚上留給中國當代藝術和AAC藝術中國,這是堅持了十二年的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的耕耘與收穫。5月21日晚,第12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巔峰之夜頒獎典禮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隆重舉行。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第12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巔峰之夜嘉賓雲集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第12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巔峰之夜由著名主持人楊瀾主持

一、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提名獎名單(按首字母排序):陳界仁、隋建國、邢丹文、張培力、莊輝: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陳界仁

1960年出生,中國臺灣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臺灣解嚴前後曾積極參與影像藝術創作,現生活並工作於中國臺北。其作品曾個展於:盧森堡現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洛杉磯REDCAT藝術中心、馬德里蘇菲雅皇后國家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巴黎網球場國家畫廊等機構。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隋建國

1956年生於山東省青島市,1984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獲得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獲得碩士學位,現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國在藝術探索中對創作觀念、作品形式、媒介選擇、處理方法、時空經驗等多個方面都有獨特的理解和認識。參加群展和個展包括:2012年佩斯北京“隋建國”個展,2011年荷蘭海牙雕塑美術館“海牙天下”、2010年法國巴黎JGM畫廊“夢之石”、2010年上海世博會世博軸雕塑展等。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邢丹文

1967年出生於西安,現工作並生活於北京。199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後獲美國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1998年旅居美國,就讀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並獲影像與多媒體碩士學位。作品多次在各大國際美術館和雙年展展出,包括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大都會美術館、保羅·蓋蒂博物館、國際攝影中心(ICP)、蓬皮杜藝術中心、英國Victoria & Albert美術館、橫濱三年展和悉尼雙年展等。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張培力

1957年出生於中國杭州,1984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生活和工作於杭州與上海。現擔任OCAT上海館執行館長。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莊輝

1963生於甘肅省玉門,現居住並工作於北京。他在十三歲時離開家鄉並開始在洛陽自學繪畫。1979年高中畢業後,他進入洛陽第一國營拖拉機械廠成為了一名工人,並親身經歷了第一手有關正在處於轉型階段的中國社會中的多種面狀。1995年,莊輝在他所在的地區開始了一系列針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根源的探究。2006年,莊輝開始同旦兒合作,一起發起了包括“玉門計劃”在內數個藝術項目;莊輝開始定期走訪祁連山脈,並於2014年基於他與當地景觀所發生的關聯開始創作新作,將其發展成為一個長期項目。

二、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青年藝術家提名獎名單(按首字母排序):曹雨、李然、陸揚、王恩來、袁可如: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曹雨

1988年生於遼寧,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工作並生活於北京。近期展覽包括:“THE PUBLIC BODY .02”,Artspace,澳大利亞悉尼(2017);“策展角落”,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中國香港(2017);“藝術8: 中國青年藝術家獎入圍藝術家聯展”,藝術8,中國北京(2017);“影像·觀察”,寺上美術館,中國北京(2017)。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李然

1986年生於湖北,2009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獲學士學位,目前工作並生活於北京。李然於2017年入圍在烏克蘭基輔平丘克藝術中心舉辦的“未來世代藝術獎”,並在第4屆莫斯科國際青年藝術雙年展(2014)上獲得最佳藝術家獎。主要展覽包括:寒夜,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2017);未來世代藝術獎,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Contarini Polignac宮殿,威尼斯,意大利(2017)。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陸揚

1984年出生於中國上海,2010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碩士學位,目前生活並工作於北京和上海。近期個展:陸揚妄想罪與罰,上海紐約大學美術館,上海(2016);妄想曼陀羅-陸揚個展,interstitia,西雅圖(2016);妄想曼陀羅,北京公社(2015);群展:我們之後,K11美術館,上海(2017);[M+ Screenings: Genderfluid], M+美術館,香港(2017)等。陸揚曾被提名皮埃爾·于貝爾獎(2014)。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王恩來

1989 生於遼寧大連,2016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獲碩士學位。2015年獲藝術8中國青年藝術家獎。現工作並生活於北京。主要個展:《臨時關係——王恩來個展》站臺中國當代藝術機構,北京,中國(2017);《動靜——王恩來個人作品展》,藝術8,北京,中國(2015)。群展:《另一種選擇-第三屆今日文獻展》,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2016);《空間協商:沒想到你是這樣的》第三屆CAFAM雙年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中國(2016)。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袁可如

1990年生於中國杭州,2009獲年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本科,2013年獲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當代中國電影及錄像藝術研究方向碩士。現工作並生活於上海。袁可如是一位現代視覺藝術家、電影工作者。

三、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策展人提名獎名單(按首字母排序):馮博一、侯瀚如、孟巖、劉曉都(第七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總策展團隊)、邱志傑、巫鴻、王春辰: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馮博一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侯瀚如

策展人,評論家,出生於中國廣州,畢業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1990年移居法國巴黎,現工作及生活於羅馬、巴黎和舊金山。2006年至2012年,在舊金山藝術學院(SFAI)擔任展覽和公共項目總監以及展覽和博物館研究系主任。現任意大利羅馬國力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和國立建築博物館(MAXXI)藝術總監。策劃的展覽包括“中國前衛藝術”(北京 1989),“移動中的城市”(1997-2000),上海雙年展(2000),光州雙年展(2002),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 1999、緊急地帶 2003、中國館 2007),“白夜”(巴黎 2004),第二屆廣州三年展(2005),第十屆伊斯坦布爾雙年展(2007),“如果你住在這裡”—第五屆奧克蘭三年展(2013)等。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劉曉都

1999年與孟巖、王輝共同創立URBANUS都市實踐建築師團隊。劉曉都是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和美國邁阿密大學建築學碩士,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學術委員,香港大學、湖南大學建築系客座教授及評審。他參與策展的項目包括2016倫敦設計雙年展和 “21,設計之上——OCT-LOFT 07創意節”等。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孟巖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邱志傑

1969年生於福建省漳州市,1992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系,開始介入當代藝術活動。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碩博士導師和策展人,工作並生活於北京。邱志傑作為策展人策劃了1996年中國最早的錄像藝術展,以及1999年到2005年之間推介青年一代藝術家的“後感性”系列展覽。曾擔任2012年第九屆上海雙年展“重新發電”的總策展人。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巫鴻

藝術史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學教授。1980—1987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系任教,於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受聘支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0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同年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王春辰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批評家及策展人,現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從事現代美術史及當代藝術理論與批評研究,學術關注點為當代影像的發展與批評、繪畫的當代轉型、文化批判理論與藝術。2012年被美國密執根州立大學布羅德美術館聘為特約策展人,策劃中國當代藝術展。2013年擔任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2011年獲中國青年藝術家理論家海外研修工程資助赴美考察美術館發展現狀;2012年入選參加英國文化交流協會與中國文化部合作的藝術管理項目。

四、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出版物提名獎名單(按首字母排序):《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什麼是藝術?——博伊斯和學生的對話》、《世界3:開放的圖像學》、《圖像與意義:英美現代藝術史論》、《中國當代藝術年鑑2015》: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5

《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中,作者提供了關於19世紀視覺文化別開生面的研究視角,更新了我們對視覺現代性與社會現代性等問題的理解。有別於一般的研究方法,作者不是通過對藝術作品和圖像的研究來思考視覺問題,相反,他分析的是觀察者主體的歷史建構。他堅持認為,視覺的問題與社會權力的運作不可分離,並考察了自18世紀上半葉以來,觀察者是怎樣成為了新話語的裝置,視覺是怎樣作為一個生理學事件而置於身體之中。克拉裡指出,除了生理光學的突然出現,關於“主觀視覺”之理論與模型的發展,也賦予了觀察者一種新的自主性和生產性,與此同時也使得一種新的控制形式和視覺標準化得以產生。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什麼是藝術?——博伊斯和學生的對話》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7-06

《什麼是藝術?——博伊斯和學生的對話》討論了到底什麼是藝術這千古難題,卻歷久彌新。20世紀德國*著名的藝術家之一博伊斯,以其前衛的藝術創作和獨特的思想對這一問題做出了自己的回答。無論是“社會雕塑”“擴展的藝術”還是“總體藝術”,博伊斯的思想都給20世紀的藝術界留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本書就將帶你領略這位藝術大師的思想淵源和脈絡,共同探究什麼是藝術。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揭曉

《世界3:開放的圖像學》

出版社: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3

《世界3》學術年刊主要登載藝術史理論及與其相關的語言史、心理學史、哲學史、文化史、宗教史、社會史和思想史的前沿性研究課題和譯文,也對相關課題的國際資訊、圖書、展覽和研究機構進行報道與評介。通過為這一學術領域的研究成果提供出版平臺,力圖為這一領域新的漢語思想模式和知識形式的形成創造條件。《世界3:開放的圖像學》力圖通過梳理現代圖像學的理論脈絡和它的開放性影響,展示圖像學在當代藝術史學中的可能性前景並藉此提倡一種建立在理性批評基礎上的開放學風。

《圖像與意義:英美現代藝術史論》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7-09

《圖像與意義:英美現代藝術史論》是沈語冰繼《20世紀藝術批評》出版13年後,進一步深化、細化現代藝術史論研究的成果。除勾勒英美現代藝術史論基本地形圖的“導論”外,除勾勒英美現代藝術史論基本地形圖的“導論”外,本書主體部分由羅傑·弗萊、格林伯格、施坦伯格、夏皮羅、T. J. 克拉克、喬納森·克拉裡等6個專題組成,涵蓋了現代藝術史寫作中的形式主義、現代主義、現代圖像學、精神分析、藝術社會史與視覺考古學等重要理論和方法。

《中國當代藝術年鑑2015》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