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趙恆真的是一個軟蛋嗎?

用戶68734454

宋真宗絕非軟蛋,在宋遼之戰,以及宋朝經濟騰飛方面,他居功至偉。

宋真宗繼位之初,處境非常危險,並不像許多人所描述的,內外安樂。當時,在內,剛剛經歷對西夏征討的大敗,軍隊士氣不振,領導層急需調整;在外,遼國趁著西夏與宋朝的戰爭,也不斷侵擾邊境。雙方有過一些數千人、數萬人的中小級別戰鬥。

雙方都清楚,在不久的未來必將有一場大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宋真宗迅速與西夏達成了和議,並且將頗有將略的寇準調回朝堂,出任宰相。在軍事將領上也能大膽啟用新人。像楊家將中的楊延昭,就是在宋真宗手上出任邊關一方大帥的。

之後,遼國舉國入侵,北宋層層防守。不過,遼國騎兵為主,行動飄忽。宋朝沒有長城守衛,只能謹守各城,不時攔截追擊。雙方互有勝負,總得來說,遼國主力尚在,逼近澶淵。

後代一些野史,在描述澶淵之盟前後事情時,往往誇大了寇準的作用,把宋真宗描繪中一個臨戰膽怯,只知道逃跑的君王。

事實上,從最初開始,宋真宗就是主戰的,否則也不會力排眾議,將素有犯上之嫌的寇準調回中央。並且,宋軍主力也早已在澶淵匯聚。宋真宗要做是,是否親臨第一線指揮作戰。

當時的宰執大臣中有四派意見,其一為皇帝北上澶淵,此意見最冒險,也有可能收益最大;其二,皇帝固守開封,可一旦澶淵失守,開封也有破城之危;其三,暫時往蜀中避讓;其四,暫時往江南避讓。

事實上,宋真宗只是讓宰執大臣各抒己見,並沒有任何史料表明他本人想要逃跑。作為一個成熟的君王,不但要考慮到事情好的一面,更需要做最壞的打算。

最終,宋真宗採納了寇準的建議。採納的原因其實有三個:一,寇準的堅持;二,當時禁軍大將高瓊的建議;三,美人劉娥的建議。

對於宋真宗來說,大臣的建議都有著各自集團利益的牽扯,最讓他安心的,其實是美人劉娥的建議。這個劉娥就是後來宋真宗的皇后。她在宋真宗晚年以及宋仁宗初年,執掌宋朝江山近二十年,是一個巾幗不讓鬚眉,堪比呂雉、武則天的女中豪傑。

因此,在澶淵之戰中,宋真宗其實是一個比較堅定的主戰派,並且,宋對遼的大戰,也是在他的英明指揮下取得了關鍵性勝利。他的功勳,遠比寇準要大。

至於澶淵之戰後,不少人只看到宋真宗大搞封禪,彷彿胡作非為。卻忽略了宋真宗在位期間,對於宋朝經濟做出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建樹。

在宋真宗年間,宋朝的經濟制度有許多大的變革,宋朝的年收入也首次突破了一億兩白銀。宋真宗晚年的經濟收入,一直高居整個宋朝的巔峰。

宋仁宗能成為公認的仁德之君,其中一個大功勳便是繼承了宋真宗的良好經濟制度,使得國家富強。

那宋真宗為何要追求封禪?一方面,封禪是古代帝王的最高榮耀。哪個皇帝不想自己封禪泰山,名垂千古?另一方面,是鞏固皇權的需要。在平定外敵(宋遼和談)之後,寇準等宰執大臣勢力極大,宋真宗見了寇準也要起身相迎。寇準本人又不知避忌,已然冒犯了皇權。宋真宗因此將寇準貶斥,並提議封禪,藉助大臣之間的派系鬥爭,將一些反對者逐出朝堂。

在宋真宗晚年,因皇后劉娥勢力過大,宋真宗擔心自己去世後會出現劉娥稱帝之事,於是一度將寇準召回朝廷。寇準也以支持封禪,痛改前非為由,就此迴歸。不過,因寇準手段過於急切,竟然想把劉娥集團徹底撲滅,廢掉並殺死劉娥,引發了宋真宗的不滿。

結果,在宋真宗臨終之前,寇準再次被貶。這一次寇準就死在了外面。

事實也證明,寇準多少有私心。劉娥一直到死,也沒有辜負宋真宗的信任。


葉之秋

講個故事,大家見仁見智:

皇帝的聖旨,也叫詔書,那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大臣見了太監,不可能下跪,要是有太監從袖筒子掏出聖旨,大臣立馬跪下磕頭。

有人敢撕毀聖旨?有,這個人叫李沆。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鄉(今屬河北邯鄲)人,歷任通判潭州、中書門下平章事、右補闕、知制誥等官職,後來被提拔為宰相。

李沆為官清廉,因為家貧欠了不少外債,宋太宗為此特意賞賜他三十萬錢用來還債。李沆在朝中敢於仗義執言,很受宋太宗的信任和敬重。

宋真宗趙恆即位後,依然對李沆信賴有加,可以說言聽計從。

《宋史》記載:李沆在宋真宗時期擔任宰相,有一天晚上,宋真宗打算把嬪妃劉氏冊立為貴妃,就派遣使臣捧著聖旨,連夜來到宰相府找李沆徵求意見。

李沆認為劉氏不夠資格,這事兒沒有商量的餘地,當著使者的面,就把聖旨當成廢紙引燭焚燒了。隨即寫奏章回復皇帝:“臣沆以為不可!”——我李沆說不行就不行!

李沆哪兒來的這種勇氣呢?這要遇到脾氣不好的皇帝,那可是殺頭之罪啊!

宋真宗當太子的時候,李沆是太子的屬官。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壽王趙恆被立為太子,李沆升任禮部侍郎,兼任太子賓客。

宋太宗曾經叮囑太子趙恆,要以師禮對待李沆。既然是老師,那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哪能欺師滅祖呢?換句話說,宋真宗對老師李沆是心存畏懼的,要不然咋會大半夜差人找老師拿主意呢?

還有一個原因,宋朝的時候,有人為皇帝草擬詔書,要送到宰相那裡簽字蓋章,沒有宰相的簽字蓋章,可以說算不上聖旨,撕毀焚燒也談不上大逆不道。

但是敢於撕毀焚燒草擬詔書,歷朝歷代也是十分罕見的行為,那張表述皇帝想法的文書彷彿就是皇帝的面子。

宋真宗不甘心,就在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跟李沆磨嘰,希望李沆改變想法,同意冊立劉氏為貴妃,李沆堅持自己的觀點,死活不同意,宋真宗只好作罷。

回到後宮安慰劉氏:“小心肝兒,死老頭子不同意,以後朕再找機會吧!”


漢周讀書

我們似乎不應該如此感性地去給一個歷史人物下定論。不過,客觀地說,這個評價並沒有太大的偏差。如果從個人性格和執政風格兩方面來看,宋真宗確實是一個風格偏軟的皇帝。

宋真宗給人造成“軟弱”的印象,主要 “澶淵之盟”中給人留下了印象。

景德元年(1004)九月遼朝大舉進攻宋朝,初期宋軍遭遇不利,由於遼朝騎兵的縱深前插,河北前線一度與朝廷失去了聯繫。前方戰事緊張,宰相畢世安和次相寇準均主張真宗親征迎敵,但是大臣王欽若和陳堯叟則分別勸說真宗退往江寧(南京)和益州(

成都)。真宗一度猶豫不決,在寇準等人堅持下,才硬著頭皮御駕親征。景德元年十一月,真宗抵達澶州,當時的澶州分南、北兩城,橫跨黃河。真宗到南城後,不想再到北城,心理上總覺得過了黃河更危險。經過一番催促,才勉強答應去北城。可一到河邊,又開始反悔了,在殿前都指揮使高瓊的催促下,方才進了北城。

此後,在宋朝和遼朝議和,真宗告訴使者曹利用,設定談判底線為每年給遼朝歲幣100萬,在寇準的干預下才變成30萬。曹利用果然以30萬談成,在回來稟報時,真宗急於知道最後結果,派宦官去問情況,曹利用賣了個關子,伸出3個手指示意。宦官回去告知後,真宗以為是300萬,剛開始覺得太多,後來覺得能了卻戰事,也算不錯。真宗在得知最終以30萬談成後,不禁大喜過望。

可以說,從戰事應對到雙方和談,真宗的畏敵懦弱、優柔寡斷都通過“澶淵之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當然,歷史不會因為一件事就給一個人下斷語,真宗在其他很多事情上也表現出了軟弱的一面。

比如,在處理西夏李繼遷侵犯靈州的問題上,他在主守和主棄之間猶豫不決,最後導致靈州失守,西北邊防更加吃緊。在李繼遷被藩族首領潘羅支所殺,真宗也沒有抓住機會反擊西夏,錯失良機。再比如,真宗對自己的后妃也失於控制,胸有城府的劉後乘勢崛起。在真宗後期,劉後甚至開始參與處理朝政。真宗去世後,仁宗尚年幼,劉後實際掌控政局,開啟了宋朝歷史上第一個垂簾時期。

甚至在處理內部政務時,真宗也是顯得較為“軟弱”的,澶淵之盟後,真宗想進行“封禪”等活動來誇耀太平盛世,但這祭祀天地、修建宮觀之類的活動很耗費錢財,恐怕無法得到宰相王旦的同意,他居然用贈與財物的方法來換取王旦的支持。封禪開始後,消耗了大量國家財富,許多大臣上書反對,而且言辭激烈,真宗既不糾正,但也沒有懲治上書之臣,甚至給予嘉獎。

應該說,真宗確實是一個缺乏血性和決斷能力的皇帝,但軟弱並不意味著昏庸、殘暴。他為政寬和,也分得清是非,在為期間並無明顯大過錯,算是一個守成之君吧。


野狐狸

據史書記載宋真宗聽說遼軍打到黃河邊上嚇得不輕,大臣中有的主張遷都,而宰相寇準關鍵時候主張堅決打一仗,還要皇帝親征,最後被主戰:派的大臣連哄帶騙過了黃河,在澶淵城打了仗,將士用命小勝一仗,宋真宗見好就收,主動派人議和,生怕小命不保,沒啥主見,更沒啥軍事才能,宋朝的皇帝基本上膽小怕事,沒什麼野心,國土面積不大,從頭到尾漢族都被少數民族欺侮,皇帝窩囊老百姓跟著倒黴!主要是垃圾書讀多了,男人沒了血性!


月黑風高103517303

趙恆一改其父趙炅窮兵黷武的國策,為民生考慮,主張宋遼之間永息戰火,全力發展經濟。和平崛起的政策就是從他的時代開始的。他執政期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大宋從此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黃金百年(1004-1115)。


快樂起飛

軟是軟的,跟他上一輩比起來。他大伯趙匡胤是個老軍頭,敢打敢拼,也會打能打。他爹趙光義的基本盤在文官系統,打仗本事和他大伯比起來差不少,不過有著一顆搞事的心,滅了北漢兩次攻遼,可能是因為得位不正特別想證明自己吧。不過趙光義攻遼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裝逼被人照臉呼,乘驢車倉皇而逃。到了趙恆,蕭燕燕打上門來,最後來個澶淵之盟,也不算太差吧。不過他讓人瞧不起的是,澶淵之盟之後他覺得丟人,不想著哪丟的面子哪找回來,而是搞什麼祥瑞封禪,以此證明自己得天命,令人嘔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