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名將警告兒子:大難來臨時,千萬不要投靠親友!

大難來臨時,千萬不要投靠親友

宛如清揚

都說咱中國是人情社會,親幫親,友幫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美德。一旦出現大難,投奔誰?想當然的,投靠親友!可是對於王僧辯的孫子來說,這話卻是極端的不能相信,因為他在老爹和人之常情之間,他選擇了常情,最終身死人手,連累已自殺的老爹又再死了一回。

他的大名已不知晚,他的老爹名叫王頍,他祖父叫王僧辯。王僧辯是原南朝梁的將領,威名赫赫。智勇兼備,尤其是大敗叛賊侯景,為安定大梁出了大力。在大梁,他有個至交好友陳霸先,同時,二人又都是最有勢力,也最得寵的兩人。但是,再親也親不過利。王僧辯與陳霸先就是否迎立蕭淵明為帝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成了敵對的兩派。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最終,陳霸先把王僧辯這個昔日的兄弟送到了西天,爾後,自己篡位,成為南朝陳的開創者。

王頍當時還小,但是殺父之仇,又怎麼會輕易忘記?他的哥哥在平定陳朝之後,對陳霸先挖墓焚屍,將灰放在水裡喝下去,以報大仇。王頍雖然沒有那麼誇張,但對於他來說,父親是被朋友害死的,如果不相信那所謂的友情,硬著心腸,怎麼會被姓陳的吊死?從此,王頍不相信友情。

他進入楊諒的軍中,追隨楊諒反對楊廣,也提出了直搗京師,逼楊廣下位的辦法,無奈楊諒猶豫不決,錯失良機,最終兵敗如山倒。作為楊諒的部將,自然也逃不出失敗的命運。他帶著兒子逃跑,本想投奔突厥,但是走在山中,卻無路可走,迫不得已之下,他對兒子說:“我不比楊素差,但是我的建議卻不被採納。我不能坐以待斃,成全那小子。我死後,你萬不可投靠親友!”

王頍的警告,字字人生歷練。老爹王僧辯就所遇非人,而自己呢,也是一樣,王頍從小愛行俠仗義,二十歲都沒有讀過詩書,在哥哥的激勵下,成為通曉兵法的大才子。他因為被牽連,曾發配嶺南,後成為楊諒的參軍。最初他並不贊成造反,不得不服從後又多次提出好建議。只可惜楊諒不聽,以致無法收場。如今將死,他要把兩代人的人生經驗告訴兒子。

在無限的利益面前,親戚朋友有限的情誼都不可靠。

果然,他兒子投靠親友後,馬上被抓。原來人家早已把大網撒好,專門等著他投來。王公子被抓,王頍的屍體也被人從從石泂裡挖出來,到晉陽後,再被斬了一回。

大難來臨之際,敵人的網肯定早就設好。想當初沈充在兵變失敗後投靠自己的部將,結果一出場,馬上被抓,就是明證。風頭正盛時,投奔親友,要不是就是親友死,要不就是自己死,不如做個乞丐來得保險。畫影圖形,處處關卡?效率都不高,躲到深山老林去,活路還是有一條的。

也是王公子從小富貴,不懂人心。其實不說久遠的過去,就拿大隋朝的廢太子楊勇的兒子們來說,就是一例。楊勇雲昭訓夫婦被害後,他的兒子長寧王楊儼投靠親外公雲定興。雖然沒在第一時間被抓,但是雲定興在楊廣的利誘面前,還是把外孫給賣了,換來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那可是親的,不攙一點假的,可是,說賣就賣了,順便還搭上了幾個兄弟。

隋名將警告兒子:大難來臨時,千萬不要投靠親友!

網絡圖

當然,他們這些人都是倒黴蛋,已經完全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賣了也就賣了。但有時候,親友真的不是想象中那麼美。

楊諒貴為漢王,在文帝去世後,也曾有過雄心。他打著“楊素造反”要清君側的旗號行事,這本身就象賭博,勝敗都有可能。自然有許多人不看好,他的妻舅豆盧毓就是反對的一個,也難怪他會這麼想。當年楊諒是文帝最寵的兒子,而如今身份卻很尷尬,放著楊勇等兄弟的例子不好好學著小心夾尾巴做人,還敢樹大旗?贏了還好說,萬一輸了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豆盧家在朝中為官的也有不少,而豆盧毓、豆盧懿兄弟倆卻是在楊諒身邊,為安全起見,他們商量好,一個回朝廷,一個就待在楊諒身邊,裡應外合,最終保全自家。

楊諒出城去介州,臨行前將留守大任交給豆盧毓和朱濤。表面上看,楊諒此時雖還有不少州縣,但是一來他的大旗號召力不夠,二來他的人馬總數怎麼可能超過集全國之力的楊廣呢?馬上就會大勢已去,不如趁現在手裡有點權力,將楊諒逼死。於是,豆盧毓在後方策反,第一個對象就是總管屬朱濤。可是朱濤認為人應該講信用,已經答應,就不能出爾反爾,他明確拒絕出兵打楊諒。這計不成,豆盧毓殺死朱濤,準備不讓楊諒回來。在得知相關奏報後,楊諒立馬返回,為了死守大城等待楊素大軍到來,豆盧毓騙那些守城的士兵說:“這是賊軍!”在他的唆使之下,南城的守衛全都用弓箭朝下射擊,楊諒無法進城,只好轉攻西城,幸好西城守衛有人認識楊諒,打開城門讓楊諒進去。豆盧毓自然不會有好下場。

楊諒和豆盧毓的關係不可謂不緊,豆盧妃是楊諒的正妃,楊諒一旦上位的話,豆盧家的前程可想而知。不要說楊諒此時手裡還有兵,就算是沒有兵馬,從人情上來講,他也應該救助。只是很可惜,這個情字在豆盧毓的字典裡沒有。可想而知,如果楊諒也和其他人一樣,在完全落敗後支投奔他,不用等楊廣的利誘,他直接就把妹夫給交出去了,這樣的親友,要來何用呢?(宛如清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