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母親不在了,兄弟姊妹之間就沒有親情了?

快樂公主79984791

應該說,在當今中國的大多家庭中,母親是一家之“主”,是維繫子女親情的“核心”。

母親的言行和處事,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家的“家風!”。不僅影響著子女們的成長,而且影響著子女們之間的關係。

母愛似海!母親把愛毫無保留地給了自己的孩子,也教育孩子:兄弟姊妹間要懂得骨肉之親,互相愛護。哥哥姐姐要讓著弟弟妹妹,弟弟妹妹要敬著哥哥姐姐。

在母親影響帶動下,一個家漸漸形成了良好的家風。融融相處,和諧溫韾。兄弟姊妹們也互相走動,滿滿親情。

即便母親老了,故去了,但好的家風還在,何況還有父親!一般情況下,兄弟姊妹間感情不會因母親不在了而疏遠,因為母親的教誨兒女們早已熟記於心,血濃於水的同胞之情歷久彌深。

這樣的家庭不勝枚舉!

如果說,因為母親的離去,兄弟姊妹之間走動少了,見面少了,聯繫少了,這也正常。因為原本大家都很忙,都或者有家庭或者有事業,過去因為母親的“召集”而接觸多,走動多,顯得親密;現在母親不在了,兄弟姊妹們自然走動少了,見面少了,表面上看好像疏遠了。其實並非你想的那樣,親只是親啊!





誰憐一燈影

這個問題問的很實際啊!父母是我們生命的來處,回家找父母,就像在找自己兒時的溫暖,心靈的港灣,父母在,家是一個核心,子女們圍著這個核心轉,兄弟姐妹逢年過節相聚;父母不在了,我們親人聯繫的血親的紐帶就斷了,家沒有老人就沒有了核心,就散了,親情就淡了,甚至消失了。

但是親情為什麼會消失?每個家庭都是各有原因的。

原因之一是老人對待子女上,重男輕女。中國的老人,這種思想嚴重,不能一碗水端平的對待子女。其實這樣做就埋下了兄弟姐妹不和的隱患!

原因之二是財產分配不公。錢給兒子,女兒是外人,盡孝可以,財產和你沒關係!金錢最能考驗親情和人性,女兒不是聖人,不在乎金錢,不等於能心理平衡,矛盾產生了,有的家庭因為財產不公,吵吵鬧鬧,甚至大打出手,形同陌路。爹媽一老,誰還在乎親情?各過各的,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還有就是家風!說起這一點,特別有感觸。自己的姥爺家是大戶,姥爺那輩哥五個,每家又各有眾多子女。姥爺是老大。姥爺一生有八個子女,四男四女,又各有三到四個子女。在我的記憶中,大家族人口眾多。但是就沒看到親人們打過架。這要歸功於姥姥!她訂下規矩,家庭必須和和睦睦,兄弟姊妹要相親相愛。妯娌之間要大的謙讓小的,小的要敬大的。誰家有了事情,各家都要出人出力。解決不了的事情要坐下來商量。大事小情全家不許旁觀。所以,姥姥家是最和睦的家庭,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家風。老人不在了,兄弟姐妹依然延續了這個家風,親情依舊。老人把最重要的精神流傳了下來。



而有的家庭吵吵鬧鬧,父母不和,兄弟姊妹不和,忘了血濃於水,總是挑別人的不是,得理不饒人。東家長西家短,今天這不對,明天那裡做錯了!這樣的家庭,還會有親情嗎?早在爭吵不休中耗盡了!所以,家和萬事興,親情需要兄弟姐妹彼此包容,共同維護,才能維繫。由此可見家風是多麼重要!家風好,兄弟姐妹和睦,親情永在;家風不好,兄弟姐妹形同陌路,當然,親情就不在了。


楊楊148274623

父母在,我們還知道來處;父母不在了,我們卻找不到歸途。

一個家庭就好比一棵樹,父親是根,母親是幹,兄弟姐妹是從樹幹上長出的枝丫,看似毫不相干,卻又緊密相連。父親如山般偉岸深沉,默默為家人輸送養分,母親如水般柔情,牽起情感紐帶將家人緊緊圍攏,兄弟姐妹靠著父親的養分、母親的情感,甜蜜、快樂、努力的生長著。

隨著歲月流逝,父母已不再健壯,原來的枝丫也都有了自己的小枝丫,母親紐帶的作用越來越弱化。當根朽了,乾枯了,原來的枝丫也變成了根或乾的時候,它們之間感情的河也慢慢擱淺了。

作為一個北漂,每年春節都會回老家和家人團聚,雖然車票難買,雖然回一次家可能花光一年的積蓄,可想想父母的期盼、家人的溫暖,還是義無返顧的回家。我的兄弟姐姐們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平時因為工作原因,都沒太多的時間來陪伴父母,春節成了我們唯一孝順他們的機會。父母身體還算健朗,但是多年超負荷的勞作已積勞成疾,長期的腰痛肩痛,卻醫治無方,母親人很樂觀,也很堅強,經常會拿病痛開玩笑,我們都知道她是不想讓我們擔心才故作輕鬆,其實每當她腰痛發作的時候我都會很心酸,卻又無能為力,只能在心裡為她默默祈福。

今年春節回家,感觸頗多,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農村人的感情觀變了,這種感情觀的改變直接蔓延到親人朋友之間。往年回家姐姐們早就來到我家和母親一起準備好飯菜等著我們,然後對我們噓寒問暖,尤其是對孩子更是疼愛。可今年全變了,回家的時候,大姐還在為自己的新家忙碌,說什麼等在新家過了年再回來,二姐在城裡飯店上班,沒年假,回不來,弟弟是搞裝修的,年底了,整天在外面討債,在我們進屋的那一刻,只有父母在廚房裡忙碌著,我突然覺得父母好孤獨。

曾經,我們兄弟姐姐們齊聚晚餐後總會圍坐在母親的房價取暖聊天,問問家長裡短,說說來年打算,大家其樂融融,母親看起來也特別高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已沒有了這種興趣,吃完飯,總有各自的理由急著回家,等大家都散了,母親也洗洗睡了。當我躺在床上無法入眠時,腦海裡總會浮現以往的畫面,總會問自己當母親不在了,我們兄弟姐姐聚在一起的機會是否都很少有了?答案版本很多,心裡難免憂傷,於是自己安慰自己說“不會的,我們血脈相通,就是母親不在了,我們的感情還會向以前一樣”。

時光爬滿了母親的臉,也正在慢慢奪走她的一切,真希望時間能慢點,讓操勞一輩子的母親能安享晚年,讓我們這些四海漂泊的遊子還能找到回家的理由。

根朽了,乾枯了,請原來的枝丫不要忘了我們的來處而顯得那麼生疏!


無籃不歡

看到題目忍不住說兩句。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句話“父母在人生尚有出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深含哲理,發人深省!

如果說父親是山,那麼母親就是海!她包容,勤勞,持家…所有的優點在母親身上都可以體現;如果父親是一家的基石,那麼母親就是一家的靈魂!

母親在維繫,呵護,加強,增進兄弟姐妹感情上是不可替代的!老大,老二,老三每個人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等母親都瞭如指掌,兄弟姐妹融洽的關係離不開母親的功勞!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女長髮成人,成家立業。母親也會滿臉皺紋,慢慢老去。當兒女各自成家以後,兄弟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這是母親的作用更加是舉足輕重,兄弟姐妹之間的話題更多是父母的身體狀況。逢年過節,母親的嘮叨各做的飯菜是兒女們最好的禮物!

當母親去了,感覺就像沒有了家,整個人就會失魂落魄,當你清醒了,慢慢地會發現,有些東西永遠的失去了。其中就有兄弟姐妹的感情,我不認為會沒有感情,只是會變淡的,一定會!因為母親這根紐帶已經飄走了……

母親最大的幸福就是兒女們過得幸福!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兄友弟恭,母親在,我們要做到,做好;母親去,我們也應該做好,因為我們身上流著同樣的血液,而這更是母親的心願…

願天下母親倖福!!


山枝祝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到!

母親不在了,就散了的家,只能說原本這個家就是人心渙散,只是母親在世一直維持平衡而已!

為什麼兄弟姐妹多了的家庭很多還不如獨生子女的家庭更有關愛?

其中就摻雜很多人性的成分了!

兄弟姐妹多了,必然有人被寵,有人被冷落,有男孩被看中,有女兒被欺負!

如果家長從一開始都是一碗水端平,用愛的教育灌輸這些子女,自然不會兄弟姐妹之間勾心鬥角!

很多老人不在就散了的家,就是矛盾存在已久,只是最終老人的辭世,讓這些人終於不用再勉強維繫在一個家庭之中。

身邊很多這樣的事情,在老人彌留之際就開始爆發,老人生病誰來照顧、醫藥費如何分攤、財產如何分配,這些很現實的問題,擺在兄弟姐妹面前,很多人就各懷鬼胎!

所以對子女的教育要從小做起,要是大家都是一條心,都是孝順的孩子,這些都不會存在,但是就怕有著那些自私的心,貌合神離的兄弟姐妹,那樣最終只會成為仇人一般!


唯愛才是永恆

一個凡人的回答:

大家都聽說過這樣的話:有你的地方就有家。這是對你最愛的人的肯定,也是對她愛的回報。這樣的話不僅僅適用於你的愛人,同樣也適用於你的親人——你的母親。

我現在還沒有結婚生子,在我的心裡:有我媽的地方,就是我的家。每年多忙我都要回家,即使現在我快三十,即使我還沒有女朋友,即使我還沒有結婚,即使這讓我在農村老家抬不起頭,即使每年回家都會受到別人的冷嘲熱諷。我都要回家,因為那裡有我的媽媽。有她,那就是我的根。家裡也是我們哥倆,我想結婚後,和現在家裡的相處的模式就會相應的會有些改變吧!結婚後,就要開始自己一家人的生活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其他的事情都會牽絆著我們,也許我們的時間也不寬裕,但是逢年過節,是一定要回家的,即使再辛苦,也要回家看望我的媽媽,因為那是我們的牽掛。那是我心裡的根。

如果沒有了母親,我感覺就沒有了根,因為從小到大回家第一句話就是“媽,我回來了”。這是多少年來都不變的回答。即使父親健在,也沒有了回家的熱情。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就相應的聯繫少了。

如果沒有了母親,我的心是空的,一個睹物思人的環境,你還想回去嗎?看到兄弟姐妹,也許都是一些不愉快的回憶吧!沒有了母親的調和,再好的菜,也沒有了胃口。

母親是偉大的,有人說:家裡沒有個女人,都不像個家.

我想說:家裡沒有了母親,也就不是家了。

願天下所有的母親都健康、長壽、安康。

願所有的兒女都有一個偉大長壽的母親。


甯氏

母親生了我們,哺育了我們。從小到大,我們和母親呆在一起的時間更多;因為父親要在外掙錢,我們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就少。母親心軟,很多事都讓著我們,寵著我們,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很能幹,很自信。好像,我們可以入地,可以上天;父親嚴格,因為父親在外勞做,回家休息,也是為了下次出門,能更好的工作,也沒有多餘的時間陪我們玩耍。因為,人是感情動物,呆在一起時間長了才會有感情。而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多少有陌生。人,都是為了生存,父親在外打拼,深知社會的艱辛,希望兒女比自己強,所以對兒女,是恨鐵不成鋼,更加嚴格要求。但是,我們處在玩耍的年紀,不能體會父親的愛心,對父親只有畏懼感。這種畏懼感一直從小埋在心中,不敢和父親打鬧。而母親對我們的親切愛憐,也一直埋在心裡。在我們成年後,當母親還在時,我們也一直認為自己還是孩子,感覺沒有社會的壓力,可以為所欲為,隨心所欲。兄弟姐妹回到家中,因為是一母同生,母親對我們的愛,我們對媽媽的愛,都是一樣的。所以,只要母親在家,感覺就是溫暖。而父親,因為工作原因,陪我們較少,我們對父親多少有些害怕;一般母親不在後,父親又多會再婚。新的後媽,不能代替我們對親生母親的感情,會感到陌生而沒有親和力。對父親的畏懼,和對後媽的陌生,造成了"母親不在,家不在",我們就很少回父親家。兄弟姐妹,回父親家的次數少,聚在一起的時間少了。因為人的感情,是時間堆起來的,聚會少了,自然感情就淡了。


一片漂著的雲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親情永遠都會在,只是在於每個人的感覺,感情是要時間才能培養出來的,親情也是一樣的。

下面我來說說我家的親情

奶奶在世的時候,叔叔,姑姑們都會隔一段時間就會來接奶奶去他們家小住幾日,尤其是姑姑從小就是個調皮的人,(家裡她最小都寵她)然而奶奶住幾天就嚷嚷著回來,姑姑又惹奶奶生氣了。回來後住幾天叔叔又來接去了,奶奶一年中大兒子家住了二兒子家住,三兒子家住,再去姑姑家住。鄰居們都會念叨這老太太在那個兒子家呢?

奶奶是13年去世的,奶奶去世了大家日常也就見面的次數也少了。大家為了每個小家,各忙各的。沒有什麼事也就不會相聚,奶奶就是他們相聚的那個點。

奶奶在的時候,家裡有什麼事情都會讓奶奶知道,奶奶也就會告訴其他的人,讓他們也出出意見。大家就會更加理解各自生活中的難處。

而現在就算有什麼事情都會自己拿主意解決,一年到頭也就見面的次數少了,為了各自的小家庭而奮鬥。

感情疏遠了,親情永遠都在


歡樂百事通

兄弟姐妹之間只要一成家,就慢慢疏遠了,因為有了外姓人,就不是一心了。有老母親在,哪怕裝裝樣子,親情還能維繫,母親不在了,也就到頭了。

母親就像一顆大樹,孩子們經常聚集在這裡。如果母親沒了,我們自己也已經成為了一顆大樹,孩子們圍著我們轉。一代又一代,就是這樣延續下去,兄弟姐妹無論從血緣上,還是從世俗上,就應該越走越遠。


西里大姨6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