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如果你有機會進入廣西西部山區的腹地,你一定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在多姿多彩的各少數民族之間,有一支服裝、語言、風俗習慣跟當地民族迥異的特殊族群,盡入眼簾的,皆是似曾相識的唐裝漢服;聲聲入耳的,又是耳熟能詳的西南腔音,你一定會感覺到,時光彷彿倒退了一百多年,或者,他們是某一個少數民族?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但他們確確實實,就是漢族,是一族生活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漢族,在這裡,他們自稱為“高山漢”,順理成章地成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

隨著公路的開通和時代的變遷,這一支神秘的族群才漸漸為人們所知覺。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嚴格來說,高山漢族並不是一個單獨的民族,學術上將他們定義為“高山漢族”,泛指的是隨著歷史上的每一次移民潮遷入桂西北部山區的西南移民。當地壯族則稱他們為“布哈”,意思是“轉移居住的人”。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有專家認為,廣西的高山漢原本就是川、湘、鄂的漢族,從明末清初開始,由於戰爭、歷史、政治的原因遷移廣西,相當一部份是明末李自成餘部李定國的部下,李定國“兵潰”後,其部屬又繼續抗爭了幾十年,最後流散於滇黔桂邊地的少數民族地區。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當時,地勢平沃的水源地已有壯族土著居民佔踞,只有遠離水源,土地貧脊的大石山尚無人煙,他們在這裡停止了流亡的腳步,安放好祖宗的牌位,開始了祖祖輩輩都在跟惡劣的自然條件作抗爭的艱辛生活。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由於生活在當地少數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加上這些地區交通都閉塞,這些散居的漢人一方面漸漸與漢族主流隔絕,產生文化脫節,另一方面受當地的少數民族的影響同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漢族人慢慢地形成了生活、文化風格獨特的“高山漢族”。較之於大多數居住在平地的漢族人,“高山漢”的服飾文化和生活習俗,更頑強地固守著漢族古老的傳統。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現在,高山漢族主要散聚在廣西百色市的隆林、田林、凌雲、樂業等地,雲南、貴族也有分佈。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走進高山漢族人家的堂屋,眼睛朝神龕神位一掃,就可以看到正堂供奉的是“天地君親師位”。雖然族群間地理位置相距遙遠,而且阻隔著重重大山,可以認為許多部落之間毫無往來,但奇怪的是,彼此供奉的牌位一模一樣。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與當地其他民族相比,高山漢族更顯得念舊懷祖。他們訂族譜,供家神,立墓碑,追述祖流分支,理順遷徙脈絡,校對字輩排行,幾乎每一個老人,都能把家史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走在高山漢族聚居地域鄉鎮的街頭,一種別樣感覺撲面而來,身著“小匾衣”、大腳褲、穿圍腰的婦女比比皆是,圍腰上用彩布鑲幾條酷似高山梯田狀的馬鞍形花紋,樸素大方。而男裝則保留了一定的唐裝特徵,直布紐、小立領、方四兜是其主有特色,除了紐扣,還真的有點類似後來出現的國服“中山裝”。高山漢同胞對自己的傳統服裝引以為豪,平時穿著者眾,街圩上賣民族服飾的攤點眾多,賣服裝的大媽們忙不樂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濃郁的衣、褲、鞋、襪、揹帶、圍腰帶應有盡有。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藍黑色崇拜是這方族群服飾的重要特徵,是一種自然崇拜。選擇藍色為上衣的主要底色,那就是採用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天藍色調和水藍色調相一致,內含與大自然親近和諧相處的樸素哲理,也具有祈求天神眷戀,風調雨順的心願。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另外,則是漢族遷入新的環境後,由於安全和生存的需要,尋找和當地民族的相同點,而選擇壯族的主色黑色為下身衣服顏色,這是民族融合的一個體現。高山漢的服裝以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或鄉的最為典型。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樣說來一點都不誇張。這是“高山漢”服裝給我們的深刻印象。在綠色原野的大底色中,村姑們穿著淺色的衣妝,顯得蔥嫩和水靈。她們吃的五穀雜糧,臉龐紅緋緋,象撲上一層脂粉,笑出一口山泉潤白的皓齒,樸素清純。連放假回鄉的學生妹也喜歡身著傳統服飾,背起揹簍幹起農活。不得不說,這才是高山漢族家園中最靚麗的風景。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由於受地理條件的制約,長期以來高山漢一直生活在自給自足的貧困之中,他們向山裡的其他民族學習,用岩石徹成水池儲蓄雨水,製作石器的生活生產用品;在石縫裡刨食,用貧脊而稀少的土地種植玉米、紅薯和豆類等耐旱作物。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並以此為主食。製作出了用玉米滲雜少量大米煮成的苞谷(玉米)飯,還有極富營養的豆腐渣,易於儲存的酸壇肉,同時也帶來了燻肉的製作技術和抵抗高寒和孽障的竦椒、花椒的飲食習慣,在讓一代又一代的高山漢人渡過難關的同時,也影響了當地的其他民族。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象其他山地民族一樣,高山漢族生性豪爽,來的都是客,只要你路過家門,不進家做客吃飯,那是不禮貌的。別看那火塘上的大火腿被煙燻得黑乎乎,好客的主人砍下一節來,用火燒烤外皮,溫水洗刷乾淨,切成大塊,文火燉熟。特有的芳香即可瀰漫滿屋,吃一口肥而不膩的燻肉,蘸一蘸和著青紅辣椒花椒油鹽舂制的味碟,嘗一口農家的苞谷酒,吃一碗金燦燦的苞谷飯,品一品那可口的“糖狗兒”,定叫你回味無窮。即使高山漢的後人走到了山外大世界,思鄉之情的依然留在那老屋裡。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在高山漢族中,建房意識非常強。作為外來民族的漢人,居住條件十分艱苦。在與大自然的長期的鬥爭中,形成了他們勤奮吃苦的精神特徵。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而在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重要的民族特色“道具”——揹簍。你看那些勤勞的主婦,正如山歌所唱那樣“哪座高山不照陽光,哪隻畫眉不會歌唱。挖鋤刨出了畝畝良田,背兜堆起了幢幢樓房……”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走進高山漢族村落,走走探探老房子。大石山區只有千山萬弄,族人以石為居。民居大多以砌石為牆,偶爾有精美石雕石刻修飾牆腳門窗;也有以夯黃泥為牆的。屋頂蓋瓦,屋內以木結構為主,與壯族木樓的內部結構頗為相似。老房子講究三房一照壁,講“四言八柱”,“耍瓜洋耳”, 要“丈六八”, “丈七八”, “丈八八”……觸摸這古樸的房子,如同翻閱泛黃的詩頁,等你細細品味。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高山漢族,一個特殊的族群,一個不屈的族群,一個令人敬仰的族群。作為一個外來的族群,在入鄉隨俗與少數民族融合的同時又保持自己民族的根。崇文重教,用勤勞的雙手與不屈的信念守望著族群的燦爛明天。

高山上的漢族,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少數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