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風暴來臨,存儲IC仨寵兒到了節制時刻

王如晨/文

反壟斷風暴來臨,存儲IC仨寵兒到了節制時刻

在本地享受多年一等公民地位的國際半導體業“寵兒”,尤其是三大存儲類巨頭,可能到了反思與節制週期。

5月31日的消息稱,中國反壟斷機構派出多個工作組,對全球前三大存儲半導體巨頭——韓國雙雄三星與海力士(SK Hynix)、美國美光(Micron) 位於北京、上海、深圳的辦公室展開突襲調查、現場取證。

之前的4 月底,美國Hagens Berman 律師事務所已對這3 家公司提告,指控它們合謀限產,這樁集體訴訟,已由該律所代表美國消費者發起。按美國的風格,估計不會沒有結果。

這應該是去年諸多信號的明朗化。

自從去年大約4月底起,存儲半導體尤其是內存價格,連續7個月都是大漲。8G內存條一度超過1000元。同比漲了兩倍還多。這導致國內相關廠價頻頻向主管部門反映。

去年9月、11月、12月,夸克點評曾多次表態,這一領域,一直相對比較安靜的本地市場可能會有反壟斷動向。其中12月,我們明確地刊發過《 注意,存儲半導體業可能要有點事了 注意,存儲半導體業可能要有點事了!》

其實,去年11月份,上述巨頭內存價格有過幾天臨時回調,幅度達20%以上。當時我們認為是對本地客戶向主管部門投訴的一種“敏捷”反應。

不過,當時主管部門雖已將意見傳達給三家巨頭尤其韓國雙雄,但一直並沒有太明確的調查行動。

反壟斷風暴來臨,存儲IC仨寵兒到了節制時刻

本地這種歷來的安靜風格,可能讓巨頭覺得,還是會“雷聲大雨點小”,很快就故態復萌了。不但如此,它們甚至在去年12月還表示,2018年Q1,內存也不排除漲價,幅度至少5%。

要知道Q 1通常是淡季。這種信號有些反常。既便能預判到價格走勢,巨頭也不應發出如此信號。它給人留下太多操縱市場的嫌疑。畢竟,三家公司存儲芯片總市佔在95%以上。

事實上,過去多年,圍繞著“韓國雙雄”,這類爭議話題一直未斷。早在當年奇夢達、爾必達整合週期以及臺灣地區“雙雄”力晶、茂德處置資產週期,三星們也曾爆出消息。

當然,也不是說沒有漲價的動力。物聯網、雲計算以及智能硬件的種類與規模壯大,確實用量遠比過去要豐富得多,而且,即便銷售層面未必達到預期,傳導到供應鏈環節尤其生產環節,也有刺激囤貨、提升庫存水位的效果,從而推動價格上漲。

但就像剛才所說,漲幅已經有些離譜。甚至價格超過了其他更為關鍵的核心部件。即便市場高度集中,也已經非常不正常。

去年12月,夸克結合三家公司尤其“韓國雙雄”給出的基本邏輯判斷是:

一、它們處於轉型升級週期,服務領域正在從手機等有限品類向著更大更廣的領域過渡,但產能不足,明顯有炒貨現象,有許多價格哄抬的跡象;二、三家公司已經形成三大犄角,很容易形成攻守同盟,操縱市場; 三、大陸長江存儲們正在崛起,部門產線產能開出,它們擔心未來衝擊自身地位,試圖在本地真正大規模量產前,用價格策略脅迫渠道與品牌廠家,抑制甚至扼殺本地企業。

過去多年,這種策略,三星與LG曾在面板領域屢試不爽。有時是直接降價,有時是先抬價,然後到達一個水位後,突然又降價。由於它們屬於典型的IDM模式,自身對於價值鏈有高度的掌控力,加上三星與海力士之間多有默契,以中國為主的終端廠家一直沒有什麼議價能力。

2017年,三星、海力士利潤暴漲。尤其是三星,在過去幾年經歷那麼多危機事件的條件下,竟然如此賺錢,可以說主要靠了半導體與部門面板產品,權重最大的還是半導體。

2年前,當中國國家大基金強力滲透半導體業尤其存儲業時,它們就有類似的動作。

而此刻,我相信,它們內心會更有恐慌。中國半導體雖然遭受美國產業壓制多多,甚至可以說遭遇了卡脖子,但存儲領域,除了部分材料與設備端,中國有一定的自主獨立性,很多時候,這個領域拼的是持之以恆的運營、規模與市場要素。後者也是中國本地的優勢要素。

當第二期國家大基金開始發力時,我相信,這三個巨頭,可能更為緊張。

而我們明顯也能看到,紫光系以及更多本地企業開始快速滲透。大有目前面板領域的替代勢頭。

而且,另一個信號,前段,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卸去下面兩個子公司的直接領導職位,少壯派開始走向前臺。而部委的一名人士也開始擔任管理職責。這裡面,我們能感受到,接下來,長江存儲除了技術研發強化之外,應該是衝著加速大規模量產的目標而去。

三大巨頭恐怕不會善罷甘休。

但它們同時也已經被盯上許久了。美國律所發難,瞄準2016 年到2017 年DRAM 產品價格暴漲的動向,也只是其中之一。

有一位產業人士對夸克透露,中國反壟斷機構其實並沒有閒著,一直在圍繞這一動向暗中調查。

夸克認為,此刻的調查,某些方面一定有坐實的部分。

只是說,接下來會揭露、調查到什麼程度,那會是一個政經的話題。因為,這裡面涉及到中韓、中美之間的博弈。此刻,這一動向,很容易被當成貿易保護主義話題的擴大。事實上,這兩個話題,雖然有一定重疊,但不完全是同一節奏的事。

還有一層。過去,中國針對韓國雙雄雖有調查,但多年來並沒有太過明顯的曝光與懲罰,當然三星面板遭遇過處罰。但整體上,它們仍是“寵兒”。

不但如此,海力士的項目,尤其是無錫的項目,當然可以說是中國重大的外資項目,在獨資還是合資、土地、基建、人力、稅收等話題上,幾乎樣樣滿足,一度到了縱容的程度。

反壟斷風暴來臨,存儲IC仨寵兒到了節制時刻

三星的項目,落腳點從蘇州炒到北京,再從北京炒到西安,最後落地,這中間,它充分利用了對方政府招商的博弈,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籌碼。而去年,媒體還爆出西安項目當初拆遷時還有諸多違規操作,騙取國家補貼的惡行。這其實也跟當年三星利用多地博弈有一定關聯。

美光陝西的項目當初也是重大工程。而美光一直是美國企業中具有一定反華傾向的企業。而且,當年,它的高層還有些“越界”地阻擊本土半導體制造龍頭企業中芯國際融資行動,一筆美國進出口銀行近8億美元的貸款項目,最後因它作梗而失敗。

反壟斷風暴來臨,存儲IC仨寵兒到了節制時刻

這種享受著本地一等公民利益的跨國公司,面臨本地競爭時,卻如此接連操縱市場,老實說,多年來,它們對本地半導體企業產生許多抑制作用。

而且,這三家企業,都是情報體系非常發達的主,且非常擅長利用本地政經情勢做局。尤其是三星,多年來充分利用了隱晦的政治氣候,並將它轉換為商業競爭力。

過去,中國尤其無法逾越韓國雙雄。在韓國出口中國的貿易數據中,三星、LG、海力士三家佔據相當高的比例,也是中國對韓國貿易逆差的較大權重部分。所以,很多時候,中國相關機構面對它們,反壟斷的聲音“雷聲大雨點小”。這裡面應該也無法避免政經的形勢。

但是,此刻,中國有理由也有一定能力展示出新的姿態,否則,我們涉及到國計民生的支柱產業會一直遭受抑制。並且還會延伸到正在局部崛起的半導體產業裡。

這不是狹隘的產業民族主義傾向,也不是面對中美貿易博弈中複雜而被動的視線轉移,而是合理的產業訴求。

事實上,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本地半導體業確實也有一種共識,就是說,存儲半導體領域可能是最大的突破口,畢竟,想在通用處理器領域超越英特爾幾乎不可能,想顛覆ARM主導的移動生態同樣看不到什麼希望。而且,隨著AI領域的崛起,新的分化力量,也會形成諸多制衡。中國有許多機會,但市場集中度降低,並不等於說,在我們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就能掌握價值鏈核心部分,更不等於權力均衡。如果沒有獨立的研發與產業化能力,本地產業鏈,即便多年以後,還是會反覆出現今日的被動。

讓這些原本的產業寵兒回到基本面去。這不是抑制與矮化,更不是讓“寵兒”變“棄兒”,即便在這個領域,中國也根本沒這個能力,而是想說,這本就是產業平等與民主的合理訴求。

只是期望,它們有所節制與反思。不要期望每一輪反壟斷動向,都會淪為“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威懾力的行動,最後只會縱容出更多市場的操縱,巨頭們的行為只會變本加厲,尤其是一個轉型升級週期。不要指望它們真正會融入中國,讓自己變成一家中國企業。這類企業,在本地能遵守最基本的商業準則,都已經很不容易了。

而我們也相信,針對三家公司的類似反壟斷動向,未來一段,也會在其他區域市場尤其具有一定終端實力或者ODM能力的市場有所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