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四川:十年前家乡需要我 十年后家乡吸引我

↑ 点击上方“四川发布”关注我们

2004年:“在上海郊区买一套房子,留在上海。”

敖志勇从未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回到四川。

四川乐山出生,2003年西南交大毕业后,敖志勇进入上海铁路局工作。作为一线城市、全国经济中心,上海是像敖志勇这样的内陆孩子心中的十里洋场、东方明珠。

前途平顺而光明。2004年,敖志勇被分到中铁24局,当时的他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努力工作,在上海郊区买一套房子,留在上海。

直到四年后,2008年,那场特大地震发生。

地震发生后,中铁24局成立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将统一组织公司员工前往灾区,抗震救灾。他心急难耐,给当时指挥部的指挥长打电话,主动请缨:“四川是我老家,那里需要,我肯定要去!”

从上海到四川:十年前家乡需要我 十年后家乡吸引我

∆ 敖志勇在项目中

6月,敖志勇来到灾区。震后各地情况让他触目惊心,心痛难言。“我当时坐在大巴上,沿着县道看着外面的情况,农村的房子、城镇的房子都成了断壁残垣,那种冲击感对我来说是十分巨大的。”

2008年:“争分夺秒修好这条生命通道。”

从上海到四川:十年前家乡需要我 十年后家乡吸引我

∆ 敖志勇在办公室签署廉政协议

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虹口乡通往紫坪铺镇和向峨乡的两条道路因山体滑坡被阻断,6000多名当地村民及游客被困地震“孤岛”。为将灾情及时传达出去,虹口乡4名乡亲重走尘封了50多年的山间小道,用砍刀砍出了一条“生命通道”。

上海决定,沿着这条“生命通道”为都江堰升级一条全新的公路。蒲虹公路起于蒲阳镇金港大道北端,翻越海拔1450米的最高点卡子垭口,止于虹口乡东场口贾家沟,全长23.8公里,宽7米。全线181个弯道,山高、谷深、坡陡,全线相对高差达800余米,是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中难度最高、最艰巨的工程。

敖志勇带领的施工团队,按常规,是在设计团队设计完成后再施工。“但那样去理解、消化设计稿,又得耽误时间。”敖志勇说。于是他从选线(设计的第一阶段)就开始介入,全程跟踪,这样下来至少节约了2个月的团队磨合时间。

从上海到四川:十年前家乡需要我 十年后家乡吸引我

∆ 敖志勇跟进项目

清理地面附着物对修路而言是一大考验。敖志勇说,因为这会涉及到很多农户的农作物。然而,在修建蒲虹公路时却异常顺利。“你们来修这条路,是施恩于我们。”当地村民的朴实与理解,敖志勇至今未忘,“这一茬庄稼没有了,大不了今年穷一点。把路修好了,对我们长期都有好处。”

2012年:“我觉得四川有发展,公司也觉得四川有发展。”

项目顺利推进,而敖志勇也在当地收获了美好的爱情。

对于长期扎根在工地的敖志勇来说,跟外界接触少,“没时间谈恋爱”是像他们这样的“工地人”面对的一大问题。

在都江堰进行援建工程时,项目组后勤部热心的四川大姐“看上”了敖志勇,有意把自己的亲侄女介绍给他。敖志勇逗趣答应,本是说笑,却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对恋人约定的婚期,就在蒲虹公路建成的那一天。

2010年7月底,蒲虹公路建成通车。8月14日,都江堰市虹口乡遭遇泥石流,救援人员利用大型吊车营救被困群众,受困人员5000余人通过蒲虹公路被安全转移。

2012年初,公司计划派遣敖志勇前往新疆做项目,然而最终,敖志勇选择留在四川,参与天府新区“三纵一横”市政项目。

除了对婚姻和援建项目的责任感,四川在西南片区乃至全国的巨大发展前景也是敖志勇作出这一选择的主要原因。“不止我个人觉得四川有发展,公司也觉得四川有发展。”

2018年:“灾区概念已经消退,现在是一个崭新的都江堰”

从上海到四川:十年前家乡需要我 十年后家乡吸引我

∆ 拜水都江堰 摄影 何勃

从上海到四川:十年前家乡需要我 十年后家乡吸引我从上海到四川:十年前家乡需要我 十年后家乡吸引我

∆ 都江堰 摄影 何勃

提起都江堰这十年的变化,敖志勇感慨万千。2012年以前,来都江堰的游客多为“一日游”:上午都江堰,下午青城山,晚上回成都住宿。近几年,随着都江堰当地酒店质量、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外地游客选择留在都江堰“过夜”了。

从上海到四川:十年前家乡需要我 十年后家乡吸引我

∆ 都江堰市蒲虹公路 摄影 龚吉光

从上海到四川:十年前家乡需要我 十年后家乡吸引我

∆ 蒲虹路像是折耳兔

那个曾经立志于扎根上海的小伙儿还是回来了。

从上海到四川:十年前家乡需要我 十年后家乡吸引我

∆ 壹街区 周新联

最初,是家乡需要他。现在,是家乡吸引他。“其实地震灾区这个概念已经离都江堰越来越远,”敖志勇说,“现在的都江堰,是一个崭新的都江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