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說改編成排名世界第六的科幻電影:《銀翼殺手》那些事兒


1982年,由好萊塢鬼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影片《銀翼殺手》上映。這部影片改編自美國科幻小說大師菲利浦·金德里德·狄克1968年所著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至今仍然享譽全球,獲得了FI百年百大電影提名。圖為該影片劇照。 "

1968年,狄克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一問世就引起了好萊塢改編的興趣,包括馬丁·斯科塞斯在內的一眾大導演都想要將這個故事搬上銀幕。在上世紀70年代早期,一名製片人獲得了該故事的改編權,但所撰寫的劇本完全得不到原作者的認可。幾經輾轉,該小說被改編為電影劇本《銀翼殺手》,由雷德利·斯科特來執導,但在這一過程中,好萊塢無人告知原作者該影片的製作事宜。圖為斯科特。 "

在該影片的選角過程中,選擇誰來出演男主角、退職警察瑞克·戴克,曾引起整個好萊塢的關注,而參與這一角色選角的演員之中不乏知名影星,包括曾扮演007的肖恩·康納利、參演過《終結者》系列的阿諾德·施瓦辛格、以及曾經參演《教父》三部曲裡重要角色的阿爾·帕西諾。最終,奪得這一角色的是哈里森·福特。 "


然而,在該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導演斯科特和擔任男主角的哈里森·福特之間相處得並不融洽。另外,該影片還選用了一批在當時並不知名的演員。另外,在設計佈景及情節方面,導演斯科特不僅從繪畫等其他藝術形式上進行借鑑,還參考了1927年的默片《大都會》,甚至聘請專業汽車設計師來製作影片裡虛構的“迴旋車”。 "

和當時的很多“黑色電影”一樣,儘管《銀翼殺手》最初是頂著“動作片”這一標籤上映的,但導演斯科特在該影片裡創造了空前的文化深度,從而令這部影片被譽為包含最多文化元素的科幻電影之一。同時,影片裡充滿了極盡誇張的細節,從日常生活到人物身份都飽含意味。1982年6月,《銀翼殺手》在一千多家影院上映。 "

當時,和《銀翼殺手》同期上映的影片包括《ET》《星際旅行II:星戰大怒吼》等,導致《銀翼殺手》上映第一週的票房成績並不理想。影評人對該影片的評價也趨於兩極化,有人抨擊其節奏緩慢,有人則對片子複雜的故事情節和獨特的故事深度讚賞有加,認為這是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佳作。 "


《銀翼殺手》拿到了1983年的兩項奧斯卡提名,但都未能獲獎。另外,由於種種原因,《銀翼殺手》在不同市場上映時先後推出過7個版本,但最終剪輯版直到2007年才問世,同時也是該影片發行25週年的紀念版。1993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將《銀翼殺手》列入國家影片登記表,理由是該影片具有“文化上、歷史上或美學上的重要意義”。 "

就在《銀翼殺手》上映的同一年3月,小說原著作者狄克病逝,時年53歲。直到他去世之後,他的很多作品才漸漸為大眾所熟知。圖為1982年美國社會圖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