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仙—魁鬥星君

魁星,原稱奎星(注意:不是奎宿),指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顆星[1],這四星為斗魁(又稱璇璣),另三星為斗杓。

魁星與文昌帝君、朱衣帝君、孚佑帝君、文衡聖帝,合稱“五文昌”。同受士人學子尊奉。

另一說指“奎星”是離斗柄最遠的星天樞。

相關信仰

在道教信仰,因為奎星“屈曲相鈞,似文字之書”,奎星星君被認為是主宰文運之神,又稱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凡參加考試者,無不尊敬。

顧亭林《日知錄》:“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於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鬥。”顧認為奎星本無“魁”之名,是後人為了祭拜的方便所造。

後人對“魁星”以“魁”字造像,為一貌似鬼之神祇,以腳踢鬥。民間的魁星塑像,右腳踩鰲頭(象徵中第),左腳踢起星斗,手握筆,身體動感十足。

訛誤

有人認為文昌、魁星為同一星,也有人認為不同。民間也經常把文曲星和文昌星混同。其實在道教信仰上,文昌星主文人打扮的梓潼神,而魁星則主鬼面踢魁的大魁星君。

至於天文學上的畫分,“文曲”是北魁鬥中第四星天權的古名。

魁星則指《春秋運鬥樞》所載:北斗中的“第一至第四為魁”。

“文昌”則是三垣二十八宿中紫微垣的其中一個星官,有星六顆,如半月形(見圖片左邊),列在北斗魁前(因此有“魁星踢鬥”之說)。分別象徵六個政府部門或官員,分別為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按西方星座的畫分,這六星均屬大熊座。也有一說指“魁,鬥之首”,認為魁星只是指北斗中的第一顆星天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