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德文原名: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歲),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
公民榮譽範圍最廣。假設的前提是我們會無條件尊重他人的權利,絕不使用任何不正當或違法的手段謀取私利。這是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的先決條件。任何公然妨礙或明顯嚴重違背上述交往前提的行為,包括因此受到判罰(假定這個判罰是公正的)都將損害公民榮譽。
榮譽最根本的基礎是確信道德品性是不會變的,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旦某次失足,就可以據此斷定該人在同樣的境遇下會做出同樣的惡劣行徑。英語中的 character(品性)詞,很好地表達了信用、口碑和榮譽之類詞語的含義。
榮譽,一旦失去,再難找回—除非是因為某些誤會而造成的冤假錯案,譬如這個人是被誹謗的,或是被誤解了。所以,法律規定禁止造謠誹謗、詆譭他人,或是侮辱他人人格一各種汙衊謾罵統稱“侮辱”,希臘諺語稱“侮辱”是草率的誹謗的集合。
一個人辱罵另一個人,只能說明他並沒有真正可抱怨對方的理由,否則他就會把那些理由列舉出來作為抱怨的前提,然後交給聽眾們做出孰是孰非的判斷。可是他卻跳過前提,採取謾罵的方式,自己代替聽眾直接得出結論,並藉口說他這樣做只是為了簡便
公民榮譽主要存在於中問階層,但它適用於所有人,甚至處於金字塔頂端的人。公民榮譽是非常嚴肅的,任何人都不可藐視,每個人都應當注意不要對此掉以輕心。失去誠信意味著永遠失去了別人的信任,不論再做什麼,也不論是誰,都只能自己吞下喪失誠信的苦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與“聲望”具有的正向性相比,榮譽有一種負性的特徵。
人們並不會因為某個人剛好擁有某些特定的品質,就說他是有“榮譽”的。而是根據規則必須具備某些眾望所歸的品質,只有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才是一個有“榮譽”的人,無一例外。
聲望卻不然。必須要爭取,才能贏得聲望;榮譽只是保有著、不失去就可以了。沒有聲望,頂多是默默無聞,沒有別的負面影響;但失去榮譽就是恥辱,這是確鑿無疑的。
榮譽主要存在於我們自身。正是基於這一點,真正的榮譽才不同於騎士精神的虛假榮譽。
造謠誹謗,是那些沒有榮譽感的人用來攻擊有榮譽的人的唯武器;而擊潰謠言的唯一方式就是,公開駁倒造謠者,在公眾面前撕開他那醜惡的假面具
老年人為什麼會受到尊重?大概是因為老年人的人生經歷已經足以證明他是否守護了自己的榮譽不受玷汙。年輕人雖然也具有榮譽,但他們目前還不能證明自己一生清白。
無論是年齡也好,閱歷也罷,都不足以成為年輕人就該向老年人表示敬意的理由。若只是年齡問題,低等動物也可以達到一定歲數,某些甚至壽命比人類還長;而所謂經驗閱歷,也不過是更瞭解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則而已。為什麼全世界都要求年輕人向老年人表示尊重呢?明明伴隨高齡而來的身體衰弱,要求人們給予老年人的是照顧和體貼,並不是敬意。但請注意,對於頭髮花白的年長者,人們普遍發自內心、幾乎是出自本能地尊敬著。比起花白頭髮來,更能代表“年老”的皺紋,卻不會引起人們的敬意—你肯定不會聽到有人說“令人肅然起敬的皺紋”,但人們會說“令人肅然起敬的白髮”
榮譽只具備間接的價值。
正如之前解釋過的一樣,當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影響到他對我們的態度時,而且是在與他人一起生活共事有關聯時,別人的看法才有價值。但在文明社會,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都有賴於社會秩序,無論做什麼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反過來,他人也是先對我們產生了基本的信任,才會願意與我們打交道。
所以,別人如何看待我們很重要,雖然我不認為這種看法具有什麼直接的價值。西塞羅也持有相同觀點,與我不謀而合。他寫道,“我非常贊同克律西波斯和第歐根尼過去常說的,‘倘若美名果真只是徒有虛名,一點兒用都沒有,那它就根本不值得我們費力追求。”愛爾維修在他的主要著作《論精神》中用了很長的篇幅來證明這個真理,他的結論是,“我們樂於受人尊敬,並不是熱愛‘尊敬’本身,我們愛的只是受人尊敬帶來的好處。正如“手段不可能比目的更重要”,榮譽高於生命,這只是一種言過其實的說法。
閱讀更多 經典知識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