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號稱是世界第四軍事強國,卻為何不堪一擊?

陳修修

因為兩者在作戰力量上的差別是很大的,已經是兩個時代的軍事力量了,而在如此明顯的代差面前,伊拉克軍隊自然無法取得像樣的戰果,最終被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以壓倒性優勢殲滅。

很多人在談到伊拉克軍隊時,總會提到其武器裝備十分先進,稱之為世界第四大武裝力量也不為過,但是實際上這也是有失偏頗的,歷史已經一再證明了即使武器裝備再先進,作戰戰術策略不行,人員訓練不足等,同樣能導致戰爭的失敗,而伊拉克就是一個典型。

伊拉克軍隊主要以蘇式裝備為主,千餘輛的T72坦克,米格29戰機、米格25戰機等等裝備,在當時確實能夠壓制很多國家,比如當時的中國軍隊裝備水平都沒有伊拉克軍隊的好。但是實際上這些裝備的戰鬥力是不足的。首先拿戰機來說,伊拉克的不少戰機單機水平是比較優秀的,但是需要在蘇聯的作戰體系之下才能發揮性能,而蘇聯強大的作戰控制指揮體系是伊拉克所沒有的,而沒了這個系統,伊軍的這些戰機的性能就要大打折扣

此外,伊拉克軍隊雖然剛剛經歷過兩伊戰爭的洗禮,但是兩伊戰爭的水平實在是太低了,雙方几乎是在拿著現代武器打一場百年前的老式戰爭,絲毫沒有足夠的現代化戰爭作戰能力。而這樣的伊軍,在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進行的高技術現代化戰爭中,自然無法應戰。比如在美軍的預警機指揮下,伊軍戰機一起飛就會被探測到,然後受到聯軍多方位的打擊。

而在聯軍的空中優勢下,伊拉克陸軍部隊簡直就成了活靶子,在野戰防空系統被摧毀之後,毫無還手能力,連和敵人陸軍交戰的機會都沒有,簡直成了一場屠殺,最終伊拉克人被擊敗了。


戰爭之王

中東國家的通病,也是大多數軍迷的通病:只關注軍隊又裝備了多少先進的武器裝備,不關注武器裝備背後的使用邏輯,更不關注一支軍隊的戰役執行能力與戰略水平。

就拿海灣戰爭之前的伊拉克軍隊來說吧,海灣戰爭之前的伊拉克軍隊簡直如日中天,雖然並沒有如薩達姆自己吹噓的那樣是世界第四軍事強國,但是紙面上的武器裝備在中東地區橫著走還是沒什麼問題的。1991年伊拉克的紙面武器裝備,陸軍大約有100萬人,裝備有5800輛主戰坦克(其中1200多輛是1982年之後裝備部隊的蘇制T-72M、T-72M1主戰坦克,當然我們現在知道蘇軍賣出去的T-72裝甲是近似於水泥板的垃圾,但是當時不知道啊)、4600多輛裝甲及步兵戰車(其中有1000多臺是BMP-1、BMP-2型步兵戰車)、30000餘門身管火炮與火箭炮;伊拉克空軍則裝備有40餘架米格-29A型制空戰鬥機、40餘架蘇-24“擊劍手”戰役轟炸機、100餘架法制幻影系列戰鬥機,還有為數不多的中國產轟-6中型轟炸機與一些米格-21、米格-23ML戰鬥機;除此之外,伊拉克軍隊/共和國衛隊還擁有800多枚中短程彈道導彈,其中大多數是已經過時的“飛毛腿-1/2”,還有一部分是由飛毛腿改裝的據說可以打到以色列的“侯賽因”導彈,伊拉克的導彈部隊採取TEL發射車機動部署的方式,在伊拉克西部的沙漠地帶實施預先測地點或者無依託發射。

看起來伊拉克軍隊的紙面數據還是很好看的,但是實際上這是一支徒有紙面數據,而在作戰體系的構建,戰役組織與戰略執行能力上都一團糟,軍隊組織也一塌糊塗的軍隊。首先是早期預警能力與戰場情報能力的缺失,伊拉克軍隊儘管在80年代就已經意識到了其戰場監視/情報能力的短板,也通過自主研發與採購並舉的方式“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但是這些努力受其自身技術條件的制約,在美國看來實在類似於小孩過家家,在海灣戰爭前期美軍的電磁攻擊下很快不堪一擊,成了聾子瞎子,結果讓美國生生奪走了制空權;其次是高級軍官戰役思維陳舊,對敵我裝備性能與戰場態勢不敏感,這是很多中東國家軍隊的通病,兩伊戰爭中雙方拿著第二代戰鬥裝備打了一場群架就是明證。海灣戰爭之前,薩達姆又故技重施在伊拉克-科威特與沙特邊境地帶搞築壘防禦,搞蘇式多層複線式防禦體系,把裝甲部隊機動的優勢變成蹲坑防禦,其戰役組織能力與戰術思維皆停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左右的層面上;然後是最高領導人戰略能力極差,對其過高的戰略野心與過低的實際能力沒有絲毫瞭解,也沒有任何準備,在戰局發生變化時瞻前顧後(可以參見海夫吉小鎮爭奪戰),未能及時止損,結果輸光了最後一點賭本。總的來看,伊拉克軍隊的所謂“優勢”只不過是建設在沙堆之上的海市蜃樓,在經過越戰後多次軍事革命的美軍面前不堪一擊就不難理解了。


軍武次位面

在海灣戰爭前,伊拉克依仗豐富石油資源,雖然看起來國家表面強大,經濟繁榮,但是這種光鮮下涵蓋著嚴重的民族、階層不平等。伊拉克屬於一個什葉派佔多數的國家,但是當時的執政黨伊拉克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卻是一個遜尼派政權,這樣註定了在軍事上不會依靠什葉派,而伊拉克軍隊中的共和國衛隊規定成員必須是遜尼派出身,甚至軍隊中精銳中的精銳共和國特別衛隊成員必須來自薩達姆的老賈提特里克。而在政治上,什葉派已經幾乎沒有人擔任過伊拉克政府高官,並且在執政黨內,僅有少數的黨員為什葉派。

1980年薩達姆發動的兩伊戰爭,讓戰前擁有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伊拉克,變成了戰後欠下800億美元的外債,即使經濟凋敝,元氣大傷,但伊拉克軍隊卻擁軍百萬,形成了巨大反差。在裁軍和入侵他國掠奪資源之間,薩達姆選擇了後者,當時擁有800億美元外匯儲備,並且也是伊拉克債主之一的科威特,就成了薩達姆的目標,但這也成為未來薩達姆政權覆滅的導火索。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對科威特發起突然襲擊,在8月2日下午,美國發動制止伊拉克入侵沙特的“沙漠盾牌”行動。在第一階段的3個月裡,美軍向沙特部署了24萬人的部隊,這批部隊擁有一千多架飛機,超過1000輛的坦克,200多架攻擊直升機和其他的保障裝備,在第二階段結束時,美軍共向作戰地區部署了超過40萬的部隊,而航母數量也達到6艘,“沙漠行動”證明了美國強大的兵力投送能力,並且也成功威懾制止了伊拉克隊沙特發動入侵的可能。

反觀伊拉克,伊拉克在進攻科威特時採取的是突然襲擊,沒有充分準備作戰所需的供給,並且也忽略了物資儲備的重要性,在1991年1月聯軍發動“沙漠風暴”行動後,聯軍利用伊拉克後方與科威特的交通不便,讓伊拉克軍隊的補給迅速被切斷,僅在空襲一週後,伊拉克軍隊就再無補給,食品和飲用水的短缺讓伊拉克軍隊士氣大跌,開始出現逃兵,而聯軍的地面進攻發動後,伊拉克軍隊直接崩潰,甚至投降的伊拉克部隊都拖慢了聯軍行進速度。


除了物資投送不如美國,薩達姆的戰術也不如聯軍。在1981年,以色列空襲了巴格達的核反應堆,在兩伊戰爭中,伊朗空軍讓伊拉克付出慘痛代價,伊拉克也在兩伊戰爭期間開始建設各種防空設施,在海灣戰爭前,伊拉克擁有中東地區最大和最現代化的防空體系,但是薩達姆卻認為,空戰並不能起決定作用,最終還是要依靠地面部隊,因為他認為這是所有常規戰爭證明的規律,但是在聯軍“沙漠風暴”首日,美軍的隱形戰機和巡航導彈直接對伊拉克防空指揮中心進行“斬首”共計,隨後SEAD編隊發射導彈壓制伊軍地空導彈基地,讓伊拉克防空體系陷入癱瘓,伊拉克將制空權拱手相讓。隨後美軍空中部隊開始對伊拉克地面部隊進行毀滅性打擊,美軍的戰鬥機、轟炸機、各種導彈的出色發揮讓美軍以高效率摧毀了伊軍的坦克和裝甲車輛,薩達姆對空中力量的估計不足讓伊軍付出慘重代價。


整個海灣戰爭,充分展示了美國強國本色,不論是戰前準備,還是戰時交戰,都讓伊拉克一敗塗地,這也充分證明,雖然擁軍百萬,雖然擁有豐富石油資源富甲一方,但本質還是一個“偽強國”。


環球網

對於這個問題,老鷹航空談談看法:

縱觀國際發展史,但凡是自我號稱是什麼什麼國家的,十之八九都是外強中乾。自我吹噓的,心理戰的成分大一些,實際意義沒什麼,比如六十年代的印度、七十年代的越南,都是自我號稱世界第幾強國,但是和大國實際交手,立即落入下風,不堪一擊。


伊拉克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依靠石油發展了較為不錯的國民經濟水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生活標準,政府手裡也有錢,那麼就可以憑藉這些外匯購買當時國際上主流的裝備,其實就是大量的蘇制裝備,從天上的飛機、到地上的坦克,還有士兵手中的輕武器,全部蘇制化,達到當時七十年代末期主流水平。但是整體國防工業體系根本就沒有建立和完善起來。這樣的裝備情況在對付小國家的閃電戰中還是比較有好的戰果的,比如日後進攻科威特。但是對付一個差不多的國家就不行了,比如伊朗,八十年代的兩伊戰爭,伊拉克就和伊朗打了足足八年,雙方武器裝備水平幾乎一樣,甚至有些裝備都是出自國外一個工廠的一條生產線,

可見其戰鬥力水準也不過如此,平心而論,在中東地區算是前三甲,但是上不了國際臺面。

進入到九十年代,剛剛經過兩伊戰爭戰火薰陶的伊拉克雖然閃擊科威特非常成功,不過幾天時間就完成了全部佔領。但是接下來就要面臨著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的戰略打擊。如果說當時的伊拉克軍事裝備還是七十年代末期水平機械化裝備層次,那麼美國這一方的軍事水平就是九十年代最新水平,尤其是信息化作戰能力更是伊拉克所不具備的。在這種信息化支援作戰模式下,伊拉克軍隊如同就是兵棋推演上的敵方棋子,完全都是“透明”的,美軍可以利用空軍優勢從容的進行定點打擊。

除了戰術上的失敗,戰略戰役指揮層面上,伊拉克軍隊就沒有“戰略機動作戰”的理念,還是守著正面陣地戰這樣的落後作戰方式,依據據點和防禦工事期待與美軍的地面部隊進行陣地戰。而美軍採用的就是大縱深迂迴穿插戰略機動,依靠裝甲力量和空中突擊力量大膽的穿插到伊拉克腹地,打出了一記漂亮的左勾拳,從而實現了對伊拉克軍隊的戰略合圍,最後取得軍事行動的勝利。

因此,總的來說,從戰略、戰術、裝備水平等方面來看,當時的伊拉克軍隊是一隻擁有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作戰思想、七十年代裝備的軍事力量,距離世界一流軍事水平還差的很遠,充其量就是介於二流和三流水平之間的戰力標準。

還是那句話,自我吹噓的口號,往往都是錯誤的,付出的歷史代價也是極為沉重的。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老鷹航空


和海灣戰爭中“死亡公路”齊名的伊拉克裝甲部隊“墳場”!據稱,裡面各種被“多國部隊”摧毀的,伊拉克軍隊坦克裝甲車輛和其他機械化、摩托化裝備加一起有近萬輛(臺套)之多!

1990年前後的伊拉克軍隊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排名“第四”甚至“第三”的武裝力量,薩達姆·侯賽因總統掌握的這隻軍隊有100萬之眾、各種坦克裝甲車輛和大炮…等地面裝備有萬輛之多!密度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甚至超過當年蘇軍駐德國的“西部集群”,加上各種比較先進空軍裝備……儼然是“海灣地區”的老大!


也正是由於有了“強大軍事力量”這個資本,薩達姆才敢於去入侵科威特,並且兵峰指向沙特!甚至在國際社會斡旋、乃至威脅下也堅持不撤軍……但是,在美蘇等真正的軍事大國眼裡,薩達姆的軍隊確實是不堪一擊的!基本上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那麼,為何軍事大國這樣看待伊拉克軍隊?原因還是伊拉克軍隊所謂“強大”完全是買來的!從80年代初的“兩伊戰爭”開始,伊拉克軍隊就連子彈這樣最初級的武器都不能生產,完全靠進口!從飛機、坦克這樣武器平臺→到子彈、炮彈、導彈這樣彈藥,無一例外是進口,這就說明伊拉克完全是一個出賣資源換取工業製成品的“低端國家”。
而真正的軍事強國無一不是工業強國,可以生產任何武器裝備,並且可以用武器裝備去“武裝”另外一個國家,只有這樣才是先進的軍事大國!而伊拉克的裝備基本上都是美蘇法的裝備,這樣也就形成國家真正實力的巨大差距。工業大國無一例外的也是軍事大國或者強國,因為工業生產歸根到底還是由人來完成,這需要對大量的人進行組織培訓、生產規範,並且需要嚴格的規章制度和勞動紀律…只有這樣才能在現代化的工業流水線上生產自如、開足馬力、多快好省……同樣的行為規範和組織培訓也適用於軍隊!從一個普通老百姓到一個真正的軍人,除了自己的基本素質以外,更需要嚴格的管理……只有這樣才能“鍛造”出一支攻無不取、戰無不勝的軍隊!所以,工業化國家的軍隊對於中東國家這些軍隊有“天然的心理優勢”。

與文章開頭“裝備墳場”相提並論的“死亡公路”。

總之,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雖然“右打伊朗”、“南侵科威特”貌似強大,原因是這倆國家與他一樣也是靠賣石油買來的軍隊,基本上與伊拉克一樣不堪一擊!而伊拉克軍隊碰上真正的軍事大國,外強中乾的本質暴露無遺!失敗也就正常了!


皇家橡樹1972

如此強大的軍隊,一般情況下應該不會不堪一擊,但是在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表現卻出乎我們的想象。

是什麼讓伊拉克的軍隊如此的不堪一擊了。我覺得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國內不穩定。我們都知道在薩達姆上臺以後,大量鎮壓反對自己的民族。如在位期間鎮壓或屠殺了什葉派人士100多名、50多萬的庫爾德人等等。如此血腥的總統,怎能贏得民眾的尊重和擁戴。當薩達姆想要發動戰爭時僅僅依靠支持他的民族能保證戰爭的勝利嗎?

三海灣戰爭是由於伊拉克主動入侵科威特而引起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本來就不是個很道德。再加上美國科威特的關係,自然而然的會幫助科威特來抗擊伊拉克軍隊,對於伊拉克軍隊在道義上就,沒有站住腳跟,相反以美國聯軍為首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不僅自身實力強大而且在國際社會上得到多國的支持。



個人覺得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之所以那麼不堪一擊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薩達姆之前的鎮壓,給國內帶來了很多不確定因素,如國內民眾不是很團結的、民族與民族之間互相猜疑。試問一下一個國家民族以民族之間互相猜疑、沒有形成共識,其戰鬥力能保證嗎?


努力成就你我他

首先,這裡得先理清一個概念,海灣戰爭中伊拉克雖然慘敗,但並不是意味著伊拉克真的“不堪一擊”。



當時的伊拉克號稱世界第四軍事強國,並不是沒有根據的吹牛,而是那時候的伊拉克確實擁有自傲的資本。海灣戰爭爆發時,伊拉克擁有高達百萬的軍隊,各式先進裝甲,一水的蘇式主戰坦克,裝甲運兵車,以及戰鬥機。可以說,當時的伊拉克依靠石油出口富得流油,使得其軍隊建設不差錢,其軍隊機械化程度甚至是高於當時的中國的。


但是海灣戰爭爆發後,美國卻摧枯拉朽得摧毀了伊拉克強大的陸軍。這場失敗的主因不是伊拉克有多弱,而是當時的美國太強了。伊拉克雖然機械化水平很高,但當時候的美國已經邁向了信息化時代。精確制導導彈大量運用,點穴式的精準攻擊使得摧毀目標的能力得到質的飛躍。伊拉克以機械化對抗信息化,當然會失敗。
“死亡公路”

換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當時不是美國,而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讓伊拉克如此憋屈。只有美國,只有那個當全世界都還在為機械化而苦苦追求並自豪的時候已經實現了信息化的美國,才能讓伊拉克強大的軍隊毫無用武之力。


戰爭中被摧毀的T-72主戰坦克

不是伊拉克太弱,是美國太強了!


兵者詭道也

因為聯軍採取了快速決勝的聯合作戰軍事理論。

在伊拉克戰爭中,為了快速達成戰爭目的,達到對伊拉克的有效控制,美軍採取了“直取巴格達”的戰略方針,空中襲擊和地面的進攻聯合同步展開,長驅直入,儘量不和沿途城市中駐守的伊軍糾纏,只以少量兵力控制城市,主力則繞過各個要點,大軍直逼巴格達城下。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廣泛使用了現代化的新型作戰裝備。



在整個伊拉克的正規戰爭中,美軍僅有130多人死亡、500多人受傷,這是機械化時代的戰爭所不敢想象的。當然,科學的戰略指導是建立在作戰實力和能力基礎上的,伊拉克戰爭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初具信息化形態的戰爭,美英聯軍運用於實戰的新理論、新武器、新部隊和新戰法,確實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美英聯軍成功的實踐了“快速決定性作戰”理論,大量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和彈藥,投入使用了其第一支全數字化部隊,第四機械化步兵師,從而取得了戰場上的壓倒性優勢,確保了快速達成戰爭目的,並取得了很高的作戰效益。

美軍空地一體化部隊向世界展示了飛行陸軍的威力。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全面的演練了一體化聯合作戰這一全新的作戰模式。戰爭中,美英聯軍依託立體化戰爭信息系統和手段,戰略、戰役、戰術各層次同步整體籌劃,陸、海、空、天、電等多維空間和聯合作戰力量聯為一體,在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空襲的同時,地面作戰也同步展開,並廣泛實施了特種作戰、電子戰、心理戰、輿論戰以及各種非軍事行動,以強大的一體化聯合作戰全方位的震懾和打擊伊拉克政權及其軍隊,不僅有效的加快了作戰的進程,而且取得了顯著的作戰效益。

在伊拉克公路上推進的美軍機械化部隊。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不僅僅繼承了海灣戰爭時期的聯合作戰概念“現代化空地一體戰”,而且還實施了“先發制人”、“震懾論”、“頂層聯合”、“聯合空中作戰”、“空中突擊作戰”、“非接觸式打擊(防區外攻擊)”、“聯合火力打擊”等一系列的全新的聯合作戰戰役手段。美軍不僅重視高技術裝備和武器、特別是信息系統對聯合作戰的支撐作用,而且高度重視部隊一體化的聯合作戰能力訓練和演習。

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展示了聯合作戰的威力。


在伊拉克戰爭之前,美軍針對沙漠地區作戰的特點、氣候條件以及城市巷戰的需求,利用一體化信息系統,在歐文堡國家訓練中心內與假想敵部隊進行了針對性極強的一體化聯合訓練,演練了伊拉克戰爭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和可能實施的各種戰役、戰術行動,有效提高了部隊整體聯合作戰能力,也為戰爭中實施強大的聯合火力打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大奇兄出山了!

記得薩達姆在全國電視講話中,聲嘶力竭地叫喊到:`我們將在空中、地面、海上,從全世界各個地方將對美國發動反擊,將美國侵略者陷入於一片火海之中!"

電視轉播結束後,他呆望著辦公室裡巨幅地圖,開始浮想聯翩。他預計自己百萬大軍抵抗不了十天。至於美英聯軍攻佔巴格達後,而自己的命運將何去何從?

他確實過高估計自己陸軍抵抗實力。可沒想到美英聯軍以閃電般的突破,比他所想象還要快的速度抵達巴格達。並四處搜尋薩達姆!

當參謀長聯席主席向小布什報告中促重談到此戰速戰速決,能夠一擊致命具備三個要點①能迅速殲滅薩達姆有生力量!②叛變投降由其薩達姆表弟25∞萬美元,被收買。而加速薩達姆政權被推翻。③軍人就地解散!


大奇兄

是不是不堪一擊這要看他是在跟誰打,跟美國打當然是不堪一擊的,事實上當時不管哪個國家和美國打,都會“不堪一擊

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號稱世界第四軍事強國,一點都不誇張。

海灣戰爭以前,伊拉克是中東地區非常強悍的一個國家。其在薩達姆執政時期,擁有95萬身經百戰的正規軍,近8000輛裝甲車、5600餘輛主戰坦克、近4000門火炮以及770多架各類型戰機。

而且主戰坦克多以當時先進的T72系列坦克為主,770架飛機中包括16架H-6和Tu-22轟炸機,以及當時最先進的米格-25以及米格29戰鬥機,此外伊拉克還裝備了很大數量的“飛毛腿”彈道導彈,這在當時也是一款非常先進的戰術武器。

可以說,伊拉克在薩達姆執政時期,其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已經超過了當時的中國,很多先進裝備,比如Tu-22轟炸機和米格-25戰鬥機,連今天的中國都還沒有。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伊拉克剛剛和伊朗進行過長達八年的戰爭,其部隊都經過戰火的洗練,軍事素質很強。所以號稱世界第四軍事強國一點都不讓人感到驚訝。

因此在海灣戰爭發生之前,世界各國主流輿論都普遍的認為,這場美伊戰爭中,薩達姆起碼可以堅持半年到一年以上,甚至有些更激進一點的看法是伊拉克將變成第二個越南,把美國再一次拉入泥潭之中,當時我們的“局座”也同樣是這個看法。

很可惜薩達姆遇到了美國人,吸取了越戰教訓的美軍在浴火重生之後,再一次向世人宣示他才是真正的世界老大。

越戰結束之後,美軍對其在越戰中的種種失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戰爭信息化”的戰略思想,並將其運用在對第一次海灣戰爭中。它的主要特點表現為:

1、空中力量在戰爭中起到決定性作用。2、將電子戰放在戰爭的核心地位,3、戰爭以空中力量最為主要戰力,戰場呈大空域,大縱深、立體化方向發展,4、先進軍事武器成為戰場上的主力。現在最廣泛的觀點是,灣戰爭不僅是冷戰時期向冷戰後時期的轉折點,也是機械化戰爭時代向信息化戰爭時代的重大轉折點。

死亡公路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軍與伊拉克軍隊之間的差距並不是先進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更反映出來的是兩國在戰術戰略思想上的差距。正是這種思想上的差距,讓美國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狠狠的教訓了一次伊拉克。

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軍僅僅使用了39天的時間,就徹底擊敗了伊拉克軍隊,此戰伊軍傷亡10萬人,8.6萬人被俘,坦克和裝甲車輛損失超過5000輛,伊拉克空中力量基本被摧毀,徹底失去制空權。

美軍通過這次戰爭,有效的驗證了信息化戰爭的優越性,為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國防建設提供了指導方向,同時美國也憑藉美軍在此次戰爭中的優異表現,再一次向世界宣告,他仍然是世界上的老大,毋庸置疑。

套用一句老古話:“不是伊軍無能,實在是美軍太強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