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真的是兵力百萬規模嗎?

必須有啊!在我國古代很多著名戰役,包括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人數都不太確定,但是關於長平之戰的記載,不管是哪本史記,口徑幾乎一致,就是趙國被坑殺45萬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記載“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很多人,對於長平之戰人數的質疑,在於兩點,第一點是:趙國總人口也就在300萬到400萬,怎麼可能發動四十五萬人前去參加戰爭呢?第二點是:把這四十五萬人活埋了,得挖多大坑!

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真的是兵力百萬規模嗎?

接下來,史論縱橫將根據這兩點進行分析。

趙國能不能發動四十萬人前去參加戰爭?

趙國總人口就在那擺著300-400萬人,怎麼可能發動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口,要知道人口基數上億的明朝,在發動對清的決戰中,薩爾許之戰發動11萬人,松錦大戰發動13萬;清朝以四億人口為基數的對外戰爭中,也只能發動二三十萬,在兩千多年前,以人口總數為300-400萬調動45萬簡直是天方夜譚。

其實,史論縱橫認為,任何朝代所能發動的人數都不會比戰國時期多,因為這和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密切相關,戰國時期是激烈的兼併戰爭,各國為了發展壯大,求得生存,就必須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參軍人數。

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真的是兵力百萬規模嗎?

如何發動更廣大的人加入到兼併戰爭中呢?

那就是土地和軍功,在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中,都是先確立土地私有,然後再鼓勵耕戰,然後再是獎勵軍功。老百姓想要活的好,必須有自己的土地,沒有自己的土地,可以通過打仗來建立功勳,你想不打仗,保證你連飯都吃不上!

這就是全民皆兵最好的詮釋,包括後來的滿清,滿洲人口不過百萬,但是輕而易舉就發動起十四五萬的軍隊。

假如,趙國人口在300-400萬,男女比例二比一的話,男的應該在150-200萬左右,根據15歲以上,60歲以下為壯年來說,趙國的壯丁至少在一百萬以上,所以,長平之戰理論上出45萬士兵是說得過去的。

而是,當時的戰爭跟後期的戰爭不一樣,戰國時期的戰爭,其實打仗就是搶錢搶地盤的過程,打勝了佔領的土地當然要分給有戰功的人啊!戰爭是下層人通向頂層的唯一渠道!

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真的是兵力百萬規模嗎?

把這四十五萬人活埋了,得挖多大坑?

其實這就是一句調侃,因為古代的坑殺肯定不是一些文言文不厲害,按照自己的理解的那樣,坑殺就是活埋,我認為這個“坑”,可能是一個形容詞,形容殺的狠,也可能是先殺後挖坑,也可能是活埋了一小部分然後統稱為坑殺。

沒有人會蠢到,把四十萬人圍著,然後挖坑讓他們進去,再一鍬一鍬土給埋了,俘虜反抗不反抗是一個事情,有沒有那麼多鐵鍬也是個事啊!

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真的是兵力百萬規模嗎?

所以,這四十五萬人,是指趙國一共被殺的人數(當然不排除殺了一些當地的老百姓),前5萬是廉頗在長平之戰初期被殺的,對峙三年期間也不可能不死人,當趙括被圍殲的時候,幾次突圍,損傷了也應該在半數以上,最少是二十萬,因為白起說秦軍也損傷二三十萬,假如趙軍四十萬人全被活埋了,那秦軍的二三十萬是怎麼沒的?

學習歷史應該學會思考,有些人認為趙國不可能調動四十五萬人去打仗,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但是光懷疑,不去了解,那不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