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景帝因為一雙筷子選擇放棄了周亞夫?

翻雲史說



當年,漢景帝的老爸漢文帝就親身領教了周亞夫的驢脾氣。漢文帝在細柳閱兵時,吃了閉門羹,守門衛士不讓進,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漢文帝無奈,派使持節詔面見周亞夫,才叩開了細柳軍營的大門。漢文帝行至軍營,周亞夫手執武器,並沒有行君臣之禮,而是以軍禮面聖。漢文帝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對周亞夫大加讚賞,單憑這一點,漢文帝的氣度胸襟甩因下棋爭執而砸死吳王之子的漢景帝幾條街。

漢文帝駕崩,臨終時向太子劉啟遺言: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果然一語成讖,景帝三年,西漢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升任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叛。叛軍一度猛攻梁國,梁王劉武屢次派人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穩坐釣魚臺,不發一兵一卒。後來漢景帝下令火速馳援梁國,周亞夫仍舊按兵不動,但暗中派出一支精兵,斷了叛軍的糧道。

叛軍攻打周亞夫,幾次挑戰,周亞夫高掛免戰牌,堅守不出。叛軍缺糧,無奈只得退軍,周亞夫見時機成熟,派出精兵追擊,大獲全勝,叛軍頭領吳王劉濞也被東越王削其首級,獻於漢廷。短短三個月,七國之亂就被平息,周亞夫居功至偉,然而由於他沒有及時救援梁國,梁王劉武懷恨在心,也為周亞夫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非常時期非常對待,漢景帝可以退讓妥協,但從側面反映出周亞夫這個人非常忠於自己內心的想法,他不會輕易被任何人和事綁架,一旦他認定的事情,很難令其改變。

公元前152年,漢景帝命周亞夫為丞相,周亞夫達到了一生當中輝煌的頂點。然而軍人從政卻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太多的歷史悲劇證明,再優秀的軍人也玩不轉政治,尤其是位極人臣,搞不好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周亞夫當然也不例外,由於他性格耿直倔強,經常和漢景帝背道而馳,二人之間漸漸地產生了隔閡。梁王劉武每次進京,都要在竇太后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形勢對他也很不利。

有兩件事直接將周亞夫推向了懸崖邊緣,我們逐個來說。第一件事,竇太后想讓漢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漢景帝沒有立即答應,表示與大臣商量之後再做定奪。漢景帝就此事詢問周亞夫的意見,周亞夫說:“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今信雖皇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他直接亮出了漢高祖劉邦的“白馬之盟”,漢景帝內心就是有一萬隻草泥馬奔騰而過,也只能啞口無言。



第二件事,匈奴王唯徐盧等人歸降,漢景帝很高興,想封他們為侯以勸後人效法。誰知周亞夫卻極力反對:“他們背叛自己的主子投降陛下,如果陛下封他們為侯,那怎麼能責罰那些不守節操的大臣呢?”(根據《史記》翻譯)漢景帝覺得很沒面子,說道:“丞相議不可用。”遂將徐盧等人封侯,周亞夫稱病請求退休,漢景帝中元三年,周亞夫因病被免除丞相職務。

這兩事周亞夫的意見無可厚非,完全是站在國家大義的角度看待問題,對江山社稷的赤子忠心,日月可鑑。但漢景帝卻並不買賬,認為周亞夫傲慢無禮,存心與他對著幹。自古以來,為什麼奸臣這麼吃香?因為在絕大多數皇帝看來,他們也是“忠臣”,他們忠的是皇帝本人的意志和思想,而像周亞夫這樣的忠臣,他們忠於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他們為了守住原則,不惜違背皇帝的意志。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不太待見真正的忠臣。

不久,漢景帝在宮中召見周亞夫,賜給他食物——只放著一大塊肉,沒有切小的肉,又不放筷子。周亞夫心中憤憤不平,回頭叫尚席拿筷子來。漢景帝看著他,笑著說:“這些還不能滿足你的需要嗎?”周亞夫脫帽謝罪。漢景帝起身時,周亞夫趁機快步離去。漢景帝目送周亞夫離去,說:“這樣牢騷滿腹的人,不能擔任輔佐未來皇帝的重任啊!”至此,周亞夫徹底出局,也許就在此時,漢景帝下了清除他的決心。



後來,周亞夫的兒子買了五百甲盾,準備在周亞夫發喪期間使用,當時國家規定甲盾屬於個人非賣品。周亞夫的兒子是個吝嗇鬼,為他搬運甲盾的僱工苦不堪言,他卻不給人家工錢。結果僱工一氣之下,向朝廷告發他購買國家禁止的軍需用品,意圖謀反,漢景帝下令徹查此案。

漢景帝得此天賜良機,一定會窮追猛打,矛頭直指周亞夫,以至於有了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奇葩罪名: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審問周亞夫的官吏也太TM有才了!周亞夫性格剛烈,哪能忍受如此侮辱,絕食抗議,五天後吐血身亡。可憐一代名將,就這樣憋屈的死去,令人唏噓不已。

你可以抨擊周亞夫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但他絕不會整天點頭哈腰揣摩聖意,像狗一樣的活著,對他來說生不如死。這是性格使然,我相信即使讓他重來一次,他依然會那麼做,所以他是站著死的,無愧於心。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碼字不易,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周亞夫是降候周勃的兒子。要說周亞夫,當然要先說說周勃,做為家庭背景。我總覺得,人的性格與處事方式,與家庭文化背景很有關係的。

周勃是漢代開國將軍,與樊噲等人一起是幫助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僅以戰功而論,周勃的功勞也未必有多麼突出。周勃青史留名的原因,是與漢初政治鬥爭中能夠正確的站穩立場是有很大關係的。

劉邦死後,呂氏專權。呂氏的核心人物,是呂后。呂后去世之後,漢朝諸臣面臨一個重大的政治選擇。是讓呂氏繼承把持朝政,還是把政權還給劉家?這時,周勃堅定的和陳平一起,平定了諸呂,把政權還給劉氏。所以,文帝繼位之後,周勃是復興劉氏政權最大的功臣之一。所以,他能以很一般的才能,出將入相。史記中說:“勃為人木強敦厚,高祖以為可屬大事。勃不好文學。”這裡的文學,不是現在的文學,是說周勃沒什麼文化,學問不夠。這大概是他們周家先天的不足。周勃雖然出將入相,但他為相之時,在日常政務的處理上,還是不太能勝任的,這一點,史書上有記載,有興趣的可以瞭解。

也正因此,周勃除了打仗的功勞之外,政治上的功勞其實就是在關鍵時刻站穩立場,拼命一擊。便功成名就。真正當個宰相,對他來說,可能有點累。

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他一生的功績,主要是在七國之亂中建立的。七國之亂時,他是朝庭的主將。叛亂的平定,與他的戰略制定,及戰術的運用,都有很大關係。可是,他為大漢王朝建立功勳的同時,卻為自身的安危埋下了隱患。戰爭中,他的一個主要的做法,是讓竇太后最喜歡的兒子,漢景帝的親兄弟去打衝鋒。當叛軍進功梁國的時候,周亞夫利用梁國的兵力,拖住叛軍,不去救援,從容佈置,最後打敗了叛軍。從客觀上來說,他的做戰戰略是對的。可是這樣的做法,使他得罪了漢景帝最喜歡的兄弟。

當叛亂平定之後,梁王有了機會,就會在太后面前為周亞夫上眼藥就很正常了。因為平定七國之亂的大功,周亞夫也得到了和他父親周勃相同的政治地位出將入相。打仗的時候,一般是國家危急的時候,將軍做出什麼出格的事來,一般皇帝都能忍受。可是,和平時期就不一樣了。特別是當宰相的時候。在處理國家大政方針上,常常會和皇帝的意見不一致。這個時候,聽誰的,按誰的意志辦事,就很有學問了。如果宰相事事和皇帝意見不一致,恐怕自己就很危險了。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明哲保身。

分析一下陳平和周勃的處事方式,就能看出差別來。陳平是懂得保身的,遇事的時候,如果他的處理方式和皇帝不一樣,他是可以再拿出另一套副和皇帝心意的方案來。總之,他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皇帝是老大,他自己是為皇帝辦事的。周勃,周亞夫辦事的時候,就沒有這樣的靈活性。相反,他們非常堅持原則。他們認為對的時候,一般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立場。周亞夫細柳治軍,體現的就是這樣,即使是皇帝來了,也不能改變軍中的規定。七國之亂中,即使是皇帝的兄弟,到為國犧牲的時候,也不能說二話。但這種一根筋的處事方式,常常會為自己帶來麻煩。

周亞夫為相的時候,有好幾個事情與漢景帝的意見不一致,漢景帝為了尊重他,照他的意思辦了。比如,漢景帝想封自己的舅舅王信為候,而且這個意見是竇太后提出的。周亞夫沒同意,他的理由當然是正大光明的。可是,漢景帝心裡肯定會有點意見這是不用說的。還一種事情,當初景帝想廢慄太子的時候,周亞夫也是不同意。我們不能不說,周亞夫的意見都是站在一個公充的立場上,在道德上都站得住腳。可是,他堅持原則固執己見的性格,漢景帝應該是很清楚的。

漢朝的皇帝們對周亞夫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漢文帝死的時候,告訴漢景帝周亞夫是可用之材:“既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事實也證明了文帝的判斷是對的。漢文帝臨死的時候,告訴自己的兒子,周亞夫是可用之材。可是,漢景帝晚年的時候,也是為了自己的兒子,把周亞夫提前處理掉了。其中的原因,說白了很簡單。漢景帝繼位的時候已經三十歲了。國家的政權可以操之在自己的手中了。漢武帝繼位的時候只有十五六歲。如果是一個固執己見的大臣輔助,那國家是誰的呢?這就是漢景帝處理周亞夫的原因。

周亞夫最後的死,是因為謀反,這個謀反罪也是挺奇葩的,因為他兒子為他準備後事,買了些甲盾之類的東西。最後,周亞夫被廷尉收捕,廷尉問他說:“君候欲反耶?”周亞夫說:“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耶?”吏曰:“君候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從這些問答中也可以看出,周亞夫謀反,連這些審案子的人都不相信。但是,現在皇帝需要你謀反,你就是謀反。於是,周亞夫“因不食五日,嘔血而死。

現在,就可以說說筷子的事情了。有一次,漢景帝在皇宮裡邊召見周亞夫,並予賜飯,可是吃飯的時候,在他的桌上只放了一大塊肉。又沒有放筷子。看到這個情況,周亞夫很生氣。用眼睛看宮中管食物的,意思讓他們給拿筷子。這個時候,景帝開始裝糊塗說:“此不足君所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景帝看見周亞夫給宮食的宮人使眼色,以為給周亞夫的食物不夠吃的,還要加。就說:“這些不夠你吃的嗎?”周亞夫免冠謝。趁著景帝起身的功夫,周亞夫離席而去。景帝看著周亞夫的背影說:“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從景帝的這句話中,明白的看出,周亞夫敗亡的原因了。

在周亞夫死了之後一年,漢景帝又封了周勃的另一個兒子為平曲候。以延續周家的爵位,從這兒也可以看出。漢王朝並非不知周家之功,搞掉周亞夫,是當時的政治需要。

下面我們看看司馬遷對周亞夫的評價。他說:“亞夫之用兵,持威重,執堅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學,守節而不遜,終以究困,悲夫!”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周亞夫用兵,戰國時期的名將司馬穰苴也不過如此。這是很高的評價。可是,他“足己而不學”,自我滿足,而不喜歡學習。“守節而不遜”,不遜就是不謙虛,好理解。守節二字在這裡就不太好理解了。因為在宋明之後,守節二字,絕對是是正面價值,而這裡好像有點負面的意思,這大概是太史公與後世儒家價值判斷上的不一樣。守節二字,並不是在褲襠底下加把鎖,而是“有所不為”。周亞夫的守節,就是體現在他認為不能做的事,皇帝讓做也不能做。因為守節,所以才不遜,才不聽皇帝的話。才造成自己個人命運的悲劇。所以,太史公才說:“可悲啊!”


七月流火140400643

漢景帝也算是一位明君,他繼承了父皇漢文帝的純厚之風。繼位後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為漢朝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而周亞夫是漢朝開國名將周勃的兒子,他智勇雙全,精通兵法,帶兵有素,漢文帝對其極為欣賞,對漢景帝說,日後天下有亂,用周亞夫可平息。


漢景帝繼位後因叫信寵臣晁錯之言而"削藩,結果引發"七國叛亂"。周亞夫臨危受命,率大軍以超人謀略和戰略成功打敗了吳王劉濞等諸侯王,保全了漢氏江山的安危。


立了大功的周亞夫卻不懂得低調做人,常常目中無人,同時,他得罪了不少權貴,包括漢景帝的生母竇太后。政治上的幼稚,這讓漢景帝對周亞夫很是猜忌和提防。為了試探周亞夫的"忠心",漢景帝特意舉辦了一次宴會,專門宴請周亞夫到宮中吃飯,給他準備了一大塊肉,既沒有切開,也沒給他準備筷子。



周亞夫覺得自己受了委屈,於是很憤怒地"質問"主管筵席的官員為什麼不拿筷子,漢景帝嘲笑他說,丞相,有這麼大一塊肉還不滿足,胃口太大了吧?周亞夫一聽面紅耳赤,趕緊摘下帽子向漢景帝磕頭謝罪。周亞夫出宮後,漢景帝心裡已有譜:周不是輔佐少子的賢臣最佳人選,於是將他徹底打入了冷宮。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先說筷子事件是怎麼回事。

漢景帝請丞相周亞夫去吃飯,面前給他放了一大塊沒切開的肉,又沒有放筷子。周亞夫不高興,讓管事拿筷子。漢景帝笑著說:“這麼大一塊肉,還不夠你吃麼?”周亞夫被批評,滿臉通紅,跪地謝恩。漢景帝剛說一個“起”字,周亞夫就站起來,轉身怒衝衝走了。漢景帝很不高興地說:“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

漢景帝請周亞夫吃飯,卻不給他放筷子,這事兒有什麼玄機?我們一會兒再說。我們先來說一說周亞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周亞夫,影視配圖)

周亞夫出名,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他一生主要打了兩場大仗:一場是和匈奴作戰,打敗匈奴入侵;一場是用三個月的時間平定“七國之亂”。而這兩場大戰,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倒不是它們有多麼大的戰績,而是另外一些東西。

第一場大戰,讓周亞夫出名的,是“細柳閱兵”。漢文帝去細柳閱兵,周亞夫對漢文帝作了嚴格的要求,要求漢文帝,就算是皇帝,也得遵守軍營的紀律。因為這一點,讓他在軍中聲威大震,軍隊的紀律性非常高。

古代名將對軍隊紀律性的要求都很高,孫武為了強調紀律,殺了吳王的兩個妃子。但像周亞夫這樣,要求皇帝也要遵守軍營紀律的,古今還是他獨一個。

第二場大戰周亞夫得以出名的,是他嚴格執行作戰計劃。叛軍對梁王進行猛攻,梁王讓周亞夫前往救援,周亞夫卻不去救。周亞夫不去救的原因,是他因為他是以十萬中央軍打五十萬地方叛軍。如果直接去救,和叛軍打消耗戰,肯定打不贏。他的策略是先斷叛軍的糧道,再用“示弱”的方法,讓叛軍驕傲鬆懈,最後設伏奇襲叛軍。這套策略要能成功,就必須以梁王為棋子,讓梁王堅持死守以拖住敵人。但這話不能對梁王說,畢竟人家是王,所以只能那樣讓梁王誤解。最後證明這一套組合連環拳非常有效,因而三個月就平定了叛亂。

(漢朝軍隊,影視配圖)

周亞夫做的這兩件事,雖然做得非常好,讓他成為一代名將,為漢朝江山國內外的長治久安,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其實也出現了一些隱憂:一是他讓皇帝產生猜疑。漢文帝雖然表揚周亞夫,但是,如果軍隊連皇帝都不當回事,只聽將軍的,一旦將軍想造反,可就太危險了。所以漢景帝要把周亞夫從將軍提為宰相。明在提他,實際上也是剝奪他的兵權。二是他得罪了梁王等皇室成員,讓周亞夫在政治上樹了敵,這也為他當宰相埋下隱患。

周亞夫當了宰相後,顯然他很不適應這個角色,他把在軍營裡的那一套,嚴格用在朝堂上,講規矩,講紀律。漢景帝要廢黜太子劉榮,他按規矩堅決反對;竇太后想封哥哥為侯,他按規矩堅決反對;漢景帝想拉攏分化匈奴,封投降過來的五人為侯,他按規矩堅決反對。最後,漢景帝實在受不了了,所以才有上面咱們講到的,請周亞夫吃飯不給筷子的事件。

漢景帝做這件事,是想告訴周亞夫什麼呢?

(漢景帝)

我認為,漢景帝是想告訴周亞夫,你今天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榮耀(一塊大肉),都是我們皇家給你的。你既然得到這份榮耀,就要按咱們皇家的規矩來辦。不錯,傳統吃飯的方法是要有筷子,是要切了吃。但是我當皇帝偏不按這樣的規矩,我就要你這樣吃,而且是手拿著吃。你要是聽我的規矩,你就拿起來啃著吃吧。周亞夫最後沒有明白漢景帝的打的啞謎,他只是感覺漢景帝是在羞辱他,所以,一謝恩,站起來就走。

那麼,漢景帝為什麼又說:“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因為這個少主劉徹是漢景帝立的,是周亞夫反對的。既然周亞夫反對,一心只按規矩辦事的周亞夫,肯定會看劉徹不順眼,他當然不會盡心輔佐他了。

漢景帝決定不用周亞夫,也不能留著他。畢竟他在軍隊的威望太高了,所以找了個理由(周亞夫兒子買了五百甲盾,準備在今後周亞夫葬禮上用),把他下獄。當週亞夫解釋說“這些都是葬禮用的東西,不可能造反”時,廷尉竟然說,那是你準備到陰間去造反。這種荒唐的理由說明,廷尉是明白漢景帝心思的,所以一心要定周亞夫的罪。結果氣得周亞夫自殺。

如果我們站在今天的立場來看,其實,周亞夫是做得一點兒也沒錯的。後世也是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唐朝、宋朝都為他設廟。破壞規矩的是漢景帝。不過在人治的皇權社會,怎麼可能有周亞夫存在的空間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西漢名將周亞夫有平定“七國之亂”、再造社稷之功,是漢景帝最可倚賴的國家柱石。不過讓人倍感意外的是,這位戰功卓著的名將,最終卻因為一頓飯、一雙筷子讓景帝對他產生了懷疑,逐漸滋生起處決他的心思,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景帝五年(前152年),丞相陶青因病辭職,太尉周亞夫接任。丞相作為百官之首,上輔天子、下統群臣,重在調和各種矛盾,而非激化它們,更不能把自己置身於同皇帝相對抗的地位。周亞夫在打仗方面是把好手,可惜跟他的父親周勃一樣,都不是做丞相的料。



景帝起初立慄姬生的兒子劉榮為太子,後來在姐姐館陶長公主的唆使下,又準備廢黜劉榮,改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景帝把想法告訴周亞夫後,卻遭到後者強烈的反對。景帝覺得周亞夫不識時務,漸漸地便開始疏遠他(“景帝廢慄太子,丞相固爭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見《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


與此同時,梁王劉武也在母親竇太后、親哥景帝面前說周亞夫的不是,由此更加深景帝對周亞夫的不滿。劉武之所以怨恨周亞夫,是因為“七國之亂”期間,梁國遭受叛軍重兵包圍,負責救援的周亞夫卻坐視不救,差點讓劉武遇害。劉武的不斷譖毀,讓周亞夫的地位岌岌可危。



如果周亞夫足夠聰明,他應該採取的策略,要麼是託病告歸,離開朝堂這個是非之地,要麼是夾起尾巴做人,不要事事跟皇帝作對。可惜周亞夫性情過於剛直,凡事總想分出個黑白、對錯,輕易不肯改變心志。接下來的兩件事,讓景帝徹底對周亞夫失去信心。


第一件事是竇太后想讓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景帝答應下來,但按照程序,還需要進行廷議。結果周亞夫提出反對意見,搬出祖制來勸諫景帝,稱沒有功勞之人不能封侯。景帝自討沒趣,便把事情壓下來。


第二件事依然是關於封侯的風波。匈奴將軍唯許盧等五人歸順漢朝後,景帝為達到表彰“先進”、分化匈奴的目的,準備把他們全部封為侯爵。結果在廷議上,周亞夫強烈反對,稱唯許盧等五人是叛徒,若封他們為侯,將給天下樹立極不光彩的榜樣。景帝聽後很不高興,指責周亞夫不識時務,然後按自己的心願行事。周亞夫倍感失落,於是請求辭職,並得到批准。



罷免周亞夫後沒幾年,景帝開始經常生病,自知來日無多,而太子劉徹又很年幼,漸漸地又開始想起周亞夫的各種好,很希望他能輔佐幼主。然而一想到周亞夫的性格,不禁又連皺眉頭。為試探周亞夫是否改掉自己的臭脾氣,景帝便以設宴為由,將他召進宮中進行“面試”。而這場“面試”,非但沒有讓景帝放心,反而讓他大起殺心。


原來,景帝為觀察周亞夫是否本性依舊,便故意賜給他一大塊熟肉吃,既不給他切成小塊,又不給他筷子食用。周亞夫見狀面露不滿,轉身向侍從討要筷子,氣呼呼的將肉吃完,景帝見周亞夫不高興,便笑著問他:“條侯(周亞夫的封爵名)對朕的安排有所不滿嗎?”周亞夫聽到後羞憤難當,極不情願地伏地謝罪。


景帝看了看,剛說了句“起身”,周亞夫便氣呼呼地站起來告辭,根本不等景帝把話說完。周亞夫走後,景帝對身邊的人嘆息說:“條侯依舊本性不改,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



頃之,景帝居禁中,召條侯,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條侯心不平,顧謂尚席取箸。景帝視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條侯免冠謝。上起,條侯因趨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少!”引文同上。


經歷這場賜宴風波,景帝覺得周亞夫這個人很危險,如果不除掉他,恐怕將來會惹出很多禍端。但誅殺重臣需要有理由,好在要找周亞夫的把柄,其實並不難。果然沒多久,景帝便利用周亞夫的兒子周陽私買五百甲盾準備給老爹做喪葬品的事件,指使廷尉誣告周亞夫有謀反之心。



周亞夫受不了廷尉的譏諷、侮辱,於是進行絕食抗議,五天後竟吐血身亡(“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條侯,條侯欲自殺,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嘔血而死。”引文同上。)。一代名將、名相最終竟落得如此結局,實在是令人心寒。


文史磚家

怎麼可能因為一雙筷子放棄周亞夫,說到底還是因為周亞夫代表的是漢初功臣集團

周亞夫是漢初開國功臣絳侯周勃之子,漢朝的第十三個丞相,漢景帝后元元年以莫須有的罪名下獄,嘔血之死。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周亞夫的死給出了四條原因:

1.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周亞夫堅持“以梁困吳”得罪了梁孝王;

2.景帝欲廢立太子,周亞夫據理力爭,得罪了漢景帝;

3.竇太后要立皇后的兄王信為侯,周亞夫以非劉姓不得王而反對;

4.罷相以後,景帝賜宴,忘記放筷子,周亞夫有不滿之氣,引起了漢景帝的猜忌。

周亞夫的死絕不是政治上的偶然事件,他不過是漢代皇權在轉向集權過程中的悲劇罷了。劉邦在破滅項羽的過程中,依靠了很多異姓王。之後,他除掉了異姓王,依靠著是功臣集團。這些功臣集團是西漢的骨幹和基礎,他們憑藉著軍功得到了爵位、田宅,特權,擁有強大的政治、經濟勢力,構成了漢朝初期的統治基礎,並且主宰了漢初的朝政。最有名的就是蕭何、樊噲、灌嬰等人。


劉邦死後,漢朝的政治權力主要以皇帝為中心的宮廷和以丞相為中心的政府,從高帝到景帝一共有14個丞相,除了呂產等人以及景帝后期的衛綰外,其餘12個人都是出自功臣集團。因此漢朝的政權的中心是長期偏向功臣集團出身的丞相為中心的政府,這便是漢初的“布衣將相”。

諸呂之亂以後,漢文帝的皇位便是功臣集團所擁立的。不過漢文帝已經開始強化皇權了,他迫使周勃辭去丞相,同時命令長安的功臣會封地區居住,解除功臣集團對皇權的直接威脅。在這期間,陳平、灌嬰、周勃等功臣元老相繼去世,功臣集團的政治影響開始大為下降。

漢景帝時期,七王之亂的平定使得諸侯王無力對抗中央,加上新興軍功和法吏階層的崛起,景帝時期功臣集團在三公九卿之中的比例已經大為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周亞夫以自己功臣集團領袖的身份,試圖保持相權的獨立地位,來阻止皇權的形成。不過,在景帝一系列的措施之下,衛綰成為第一個出身法吏集團的丞相,自此功臣集團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歷史是什麼

周亞夫,是西漢名臣,一個功勞顯赫的原則派,一個老喜歡和皇帝抬槓的“偽槓精”。那麼,周亞夫僅僅是因為一雙筷子,才惹來殺身之禍嗎?



大將軍 周亞夫(劇照)


古人出仕,人生最大的政治理想就是:“貨賣帝王家”,以期施展畢生抱負,從而“出將入相,光宗耀祖”。多數人奮鬥了一輩子,也未必能實現其一。而西漢的周亞夫,一生卻做到了“出將入相”,權勢赫赫,既當上了大將軍,又當上了丞相,可謂人生圓滿了。


然而,“出將入相”的周亞夫,為何鬧到和漢景帝水火不容的地步?又為何到最後落了個悲慘下場?

△漢景帝 劉啟(劇照)


我們先來說說,周亞夫與漢景帝“一雙筷子”的風波。事情大致是這樣的:

如果你以為,漢景帝僅僅是因為一雙筷子,而決定要放棄(除掉)周亞夫?那就太輕率了,真相遠非這麼簡單。

我們再來說說,周亞夫的飛黃騰達與作死之旅。

1、治國有方,飛黃騰達!



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名將周勃的後代,而周勃是跟隨漢高祖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之一。所以,周亞夫是功臣之後,根正苗紅,政治背景還是不錯的。

漢文帝時期,周亞夫駐軍細柳,對匈奴作戰。有一次,漢文帝親付勞軍,大漢天子卻遭到了營外守門士兵的阻攔,士兵說:軍中不聞天子令,只聞將軍令。於是,英明的漢文帝大讚周亞夫治軍嚴整,隨後就重用了周亞夫。事實也證明了漢文帝的眼光,周亞夫是個出色將才。

漢文帝臨死前,還特地跟兒子漢景帝劉啟說:周亞夫是個難得的將才,你一定要重用他。漢景帝繼位後,採用晁錯“削藩策”,實施“削藩”,從而引發了“七國之亂”,以吳楚為首的七個藩王反了,七國聯軍浩浩蕩蕩,攻城略地,這下把漢景帝嚇蒙了。於是,連忙起用周亞夫掛帥應戰,經過數番惡戰,周亞夫最終平定了這次大動亂,挽救了漢室。

隨後,周亞夫地位扶搖直上,成為漢景帝的重臣,大將軍。甚至後來,作為一介武將的周亞夫,居然坐上文官之首的丞相之位。

2、恃功而驕,功高震主!



接下來,周亞夫“恃功而驕”了。

漢景帝要廢太子,周亞夫反對,當著皇帝的面兒抬槓,搞的漢景帝面紅耳赤。漢景帝要封賞自己舅舅,周亞夫插一槓子,死活反對,搞得皇帝灰頭土臉,只好忍氣吞聲作罷。諸如此類和皇帝抬槓唱反調的事,還有很多事……君臣矛盾日積月累,漢景帝感到自己這皇帝,當得太窩火了,到底你周亞夫是皇帝還是我是皇帝?

另外,周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時,又因戰略原因對梁王見死不救,又得罪了梁王。梁王是漢景帝的親弟弟,竇太后最寵愛的小兒子,梁王為此耿耿於懷、憤怒仇視,這樑子算是結下了。周亞夫的驕縱,很多朝臣也早看周亞夫不順眼了……

雖然周亞夫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出於為國家考慮,為了皇帝好,但說到底:就是君權和臣權有矛盾了。權臣周亞夫,功高震主,卻不知收斂,屢屢挑戰天子權威,這就使得皇帝動了殺心。



3、英雄末路,地下謀反!

大將軍周亞夫,戎馬半生,希望死後能有幾副兵甲陪葬(武將多對兵甲有某種特殊情感),也算是提前安排後事吧。於是,就讓兒子去買幾副兵甲,結果被皇帝的監察官逮住了,說周亞夫私藏兵甲、企圖謀反,周亞夫被下獄,多次辯明原因,而監察官卻笑著說:你周亞夫地上不謀反,恐怕到了地下也謀反!(兵甲陪葬嘛!)

你看看,連監察官自己都不信周亞夫謀反。何況小小几副兵甲,能謀什麼反啊?還來了個地下謀反?太搞笑了!很顯然,這是皇帝要搞周亞夫了,逮住了一點噱頭,就開始整老周了。

另外,還有一點核心原因:漢景帝也是怕自己死後,年幼的兒子漢武帝劉徹鎮不住周亞夫,提前為兒子剪除障礙。

史載,周亞夫五日不進食,嘔血不止,最後活活餓死了。


峰子奇觀

周勃、周亞夫父子是西漢名將,周勃雖晚年時遭牢獄之災,感嘆“吾嘗將百萬軍,安知獄吏之貴也”,我曾是率領百萬大軍的將軍,不過現在才知道,將軍沒啥了不起,真正尊貴的是獄吏!但周勃總算樂享天年,其子周亞平就沒有這麼好運了。

1、因一雙筷子,周亞夫被徹底棄用

《漢書》中記載周亞夫被徹底棄用的導火索是一雙筷子,原文如下:

頃之,上居禁中,召亞夫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管。亞夫心不平,顧謂尚席取箸。上視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亞夫免冠謝上。上曰:“起。”亞夫因趨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不久,漢景帝在皇宮召見周亞夫,並在宮中賞賜他酒食。但是席案上放了一整塊肉,沒切碎,又不放筷子。周亞夫很不滿,回頭讓宴席官取筷子來。漢景帝見狀笑著說:“現在還不能滿足您的需求嗎?”周亞夫摘下帽子謝罪,漢景帝說:“起來。”

周亞夫就快步走出了皇宮。漢景帝目送他走後說:“這個鬱鬱不樂,心裡不高興的人,不能當未來少主新君的大臣!”那麼,為什麼通過一雙筷子就能讓漢景帝得出如此的結論呢?

後世對此有解釋通常是這樣的:雖然你周氏父子為我漢朝江山立下不世之功,但是說到底你只是一個臣子,能耐再大,如果我不想讓你吃飯,你也沒有辦法。要明白這個道理,臣終究是臣,君終究是君。

當然,也有人認為,周亞夫當時處境已是進退兩難:索要筷子顯得心貪、窮講究,用手拿著吃顯得粗魯、失風度。面對漢景帝的這個難題,最好的處理辦法是什麼呢?千百年來真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最合適的辦法來。

2、周亞夫被徹底棄用,不僅僅是一雙筷子

僅僅因為一雙筷子,周亞夫就被徹底棄用——如果你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在筷子事件前,周亞夫因為兩次封侯事件,得罪竇太后、漢景帝、皇后。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後升為丞相。後來,竇太后對漢景帝說:“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漢景帝同周亞夫商量,周亞夫說:“高祖規定‘非劉氏者不能封王,沒有功勞不能封侯。誰要不遵守,天下共討之'。王信雖是皇后之兄,無功而封侯,不合祖規。”

漢景帝沉默不語不再提及此事。周亞夫不知不覺中把竇太后得罪了,也把皇后得罪了。不久,匈奴王唯徐盧等人投奔漢朝。漢景帝為給匈奴人樹一個榜樣,準備給他們封侯。周亞夫說,這幾個人背主而降,封他們為侯,等於鼓勵臣下不守節操、投降求榮……

史載,上曰:“丞相議不可用。”乃悉封徐盧等為列侯。漢景帝說:“丞相的意見不必採納。”於是把投降的人全都封侯。周亞夫見狀也來了犟脾氣,稱病不再上朝,宅在家裡休養。無奈,漢景帝免去了他的丞相一職。

這裡特意交待一下:平定七國之亂時,周亞夫出於戰略考慮,沒有及時出兵解救梁國,因此得罪梁王。而梁王是得罪不起的人,為什麼?因為梁王劉武與漢景帝是一母同胞,倍受竇太后寵愛,多次說“兄終弟及”,意思是漢景帝你死了,讓弟弟劉武繼位。

耿直、遇事愛較勁的周亞夫,得罪了漢景帝身邊的一圈人。在梁王劉武進京不斷向竇太后說壞話的同時,又因為兩次封侯事件,讓自己置身於極其不利的處境中,而漢景帝成為唯一的靠山。又頂撞漢景帝,並負氣稱病給漢景帝出難題。

漢景帝在下最後決定前,還是心存了一份隱忍,想用一雙筷子讓周亞夫明白自己的斤兩。但是,周亞夫在漢景帝責怪自己時,選擇以不滿意、不高興甚至氣乎乎的態度不辭而別,這讓漢景帝只能以“非少主臣也”而完全棄用他。

3、筷子事件餘波爆發,周亞夫餓死獄中

從一雙筷子開始,周亞夫的結局就已註定了。沒過多久,他兒子給周亞夫購買500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卻不給僱工算錢,僱工怒告周氏父子謀反。漢景帝讓人調查,周亞夫卻拒不回應。漢景帝大怒:“我不再用你了。”下令把周亞夫交給廷尉處理。

廷尉問,購買這些盔甲、盾牌是為了造反嗎?周亞夫說,都是殉葬用品的,我拿什麼造反?此時獄吏的一句話,再次證明父親周勃“真正尊貴者是獄吏”的結論——“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即使你不在地面造反,也是要到地下造反。

史載,周亞夫接著被關進了監獄,他以絕食抗爭,5天不吃飯,吐血而亡。至此,筷子事件的餘波才算抹平了最後一輪漣漪。


指動濟南

如果有人請你吃飯,卻沒有給你準備筷子,你會怎麼辦?一般人而言當然是給主人要筷子了,如果主人還不給呢?那自然是“友盡”了,友誼的小船必須翻啊。普通人之間絕大部分都會如此。但如果換成了皇帝請客,你還會要筷子嗎?估計絕大部分人都沒有這個膽量,但是周亞夫有。


平定過七國之亂,也當過宰相的周亞夫,有一次被漢景帝叫入宮中吃飯,但是在周亞夫的桌前只有一整塊肉,不但沒有切,也沒有筷子。周亞夫心裡很不爽,他於是叫人拿筷子來。漢景帝看見後笑著說,“這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嗎”?周亞夫摘下帽子謝罪,漢景帝讓他起來後,周亞夫就快步離開了皇宮。而漢景帝對周亞夫此事的評價是:“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很顯然,這場面試,周亞夫一敗塗地。在漢景帝看來,作為臣子,他連自己的不禮貌行為都無法容忍,一旦少主繼位,手握大權周亞夫必然會更加跋扈,再加上作為功勳之後的周家巨大的勢力,這絕對不利於劉家的天下。不久之後,周亞夫因兒子購買違禁品盔甲被下獄,在獄中絕食5日後吐血死亡。

作為一代名將和國之重臣,周亞夫既不可能、也不會因為一雙筷子被放棄,這只是一個導火索罷了。其實,雖然周亞夫軍事才華橫溢,堪稱一代名將,也為國屢立大功,但漢景帝對他的不滿由來已久。

早在漢文帝之時,前去勞軍的漢文帝到達細柳軍營門口,居然被將士禁止入內,直到周亞夫下令,方才打開軍營大門。雖然漢文帝對周亞夫的這種行為大加讚歎。但是,這件事細思極恐,皇帝駕到,軍中將士卻只聽從周亞夫的命令,任何一個皇帝都會忍不住想:“周亞夫是忠臣還好,如果他一旦有反叛之心,豈不是皇帝性命操於周亞夫之手?”



而顯然,任何一個皇帝,也不會將自己的安危置於臣子的一念之間。用人之際,大部分皇帝都可以做到禮賢下士,唾面自乾,但是一旦用不著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亨”的故事也不是發生一次兩次了。

再加上週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中,與竇太后最寵信的兒子梁王有了矛盾,而且性情耿直的周亞夫當上宰相後,屢次與漢景帝意見相左,多次反對漢景帝廢太子、封侯等多政策,使漢景帝對他愈發不滿,最終經過筷子的試探後,漢景帝對周亞夫徹底放棄。


鳶飛九天2018

一、 老周家根基太深,功勞太大,本為漢朝皇帝忌憚。



周亞夫是大漢丞相、太尉、絳侯周勃之次子。周勃和陳平聯手,空手套白狼,就在酈寄、劉揭協助下,幾個人就忽悠了呂祿,接管了北軍,後又指揮朱虛侯劉章等,滅了呂產,把呂氏滅了族。連孝文帝也是周勃和陳平等立的,周勃長期擔任太尉、丞相、萬戶侯,門生故吏遍佈朝廷,深為文帝忌憚。



周勃在陳平死後,接任相位,十多個月後,就被文帝免去相位,下到封國。後又被人上書誣告造反,周勃被抓,堂堂太尉丞相周勃竟被小小獄吏凌辱,後賄賂獄卒千斤,才得到提示找自己的媳婦公主作證。周勃平日把皇上的加封賞賜都送給薄昭,薄昭向薄太后求情,才苟且偷生,周勃一句名言發人深省:我曾統率百萬大軍,然而怎麼會知道獄吏的尊貴呢!

周亞夫因哥哥周勝有罪,文帝在群臣推薦下接續絳侯爵位,封條侯。後在文帝到前線視察時,偶經細柳營,見微知著,慧眼識英才,任命為中尉。臨死告誡後來的景帝:國家有難,亞夫可堪重用。景帝接位,亞夫升車騎將軍。景帝三年,吳、楚等七國叛亂,周亞夫代太尉,東進平叛,亞夫一代名將,他向景帝請示:楚兵勇猛輕捷,難以正面交鋒,希望暫時放棄梁國,派兵切斷糧道,才能制伏他們。綱取目張,最終平定叛亂,梁王、太后與周亞夫結仇。周亞夫平叛立下蓋世之功,朝廷重新為他量身定做,重新設置太尉官。

二、周亞夫善於謀國,不善於謀身。

周亞夫軍事上不愧為將門虎子,但政治上太講原則性,不講靈活性,極為幼稚。

為平定七王之亂,竟把梁王挺出去,梁王是文帝幼帝、薄太后最愛,文帝在日為討薄太后喜歡,還開過空頭支票,說他百年後讓弟弟梁王即位,以博太后高興。

後來,景帝廢慄太子,丞相周亞夫又極力爭辯。廢慄太子,是讓劉徹(武帝)接太子位,哪個妃子的兒子做太子,那是皇帝的家務事,而且劉徹才堪大用,他參與其中,得罪了皇上、劉徹母子、劉徹丈母孃陳阿嬌的媽媽長公主、薄太后,梁王每次朝見,常常向太后講周亞夫的短處。

周亞夫還阻止皇后王娡的哥哥王信封侯。

景帝的老媽竇太后向皇上建議封侯,亞夫原則性太強,抬出高祖白馬盟約,最後景帝默然不語,只好作罷。

你再看陳平、周勃,在高祖死後,呂雉當家時,呂氏一門封王封侯,南軍北軍分由呂后侄兒呂產、呂祿執掌,自己相位、太尉都被架空,響屁都不放一個,多麼隱忍!

後來匈奴王唯徐盧等五人降漢,景帝想封侯以規勸後人效法,這無大錯,亞夫又犯了機械教條主義,極力阻止,景帝依然封五人為侯,周亞夫竟然謝罪稱病,明顯地鬧情緒,藐視朝廷,亞夫被免去丞相職務,景帝對他已是怒火中燒。

三、筷子事件是景帝對亞夫最後的試探,而周亞夫卻依然故我,鐵定了景帝滅他之心。

景帝在宮中召見條侯亞夫,賞賜食物,宴席只放大塊的整肉,不放筷子。條侯在皇宮裡沒拿自己當外人,回頭喊管宴席的官員拿筷子,景帝冷笑道:這些不能滿足你的需要嗎?條侯脫帽謝罪,景帝起身,條侯大不敬呀,又趁機快步走出,景帝睜大眼睛目送他出去,說:這個滿腹牢騷的人,不能擔任少主的大臣啊!

四、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何況亞夫兒子在景帝要睡覺時,送來了枕頭!

景帝為將來的皇帝劉徹的帝位,已鐵定了滅亞夫之心,只怕找不到機會。亞夫卻全然不知夾著尾巴做人。

條侯的兒子從製造尚方器物的工官那裡,購買了五百件供殉葬用的盔甲盾牌。這個是御用的,僭越了!條侯的兒子又是個霸道慪門的,萬戶侯家不缺錢,搬運甲盾的僱工幹得這麼辛苦,居然不給工錢!結果僱工們告亞夫的兒子偷買皇家器物,要造反。亞夫入獄,抗辯:我買的器物都是殉葬品,怎麼說是要造反呢?廷尉受皇上暗示,責罵道:你是想死後造反吧!起初,官吏逮捕條侯時,條侯想自殺,夫人勸阻,沒死進了廷尉的監獄,亞夫絕食五天,吐血而死。封國被廢除。

太平自是將軍定,將軍豈能見太平。亞夫功高蓋世,不知低調、對景帝不夠恭順,做事只講原則性、不講靈活性,又與新太子劉徹母子不睦,這是找死的節奏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