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汪精衛鬥不過蔣介石,最後還成為人人唾棄的大漢奸?

體育第一觀察者

史論縱橫感慨一句:有幾個人能鬥得過蔣介石!

繼承孫中山先生衣缽的汪精衛

整個北洋軍閥風裡來雨裡去多少年,湧現出多少人物,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馮玉祥最後還不是被老蔣給收拾了,所以,鬥不過老蔣的人多了,汪精衛算老幾。

想起一道題,就說魯迅一輩子罵人無數,尤其是民國政府的高官要員,但是魯迅從來不罵老蔣,可以看出當時的老蔣還是很得民心的。

汪精衛和老蔣相比較,資歷老,有功勞,有才華,堪稱是繼承孫中山先生衣缽的不二人選,早年就追隨孫中山鬧革命,其後更是組織策劃了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的行動,雖然失敗,但是依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是資歷和功勞,汪精衛在才華方面也很出眾,當年陳璧君就是為汪精衛的才華所傾倒,當然汪精衛長的帥也是事實。

然而,弄了一路十三招,汪精衛核心的缺點就是沒有掌握軍權,走的還是孫中山先生的老路,孫先生一生領導起義無數,建立民國後多次組織護國護法運動,組織革命運動三十多年,然而一事無成,說到底,孫先生打仗還是靠嘴,嘴炮是打敗不了敵人的。

1925年孫中山死,1926年老蔣開始北伐,1927年達到吳佩孚和孫傳芳,1928年打跑張作霖,這就是差距。

蔣介石的槍桿子裡出政權

蔣介石資歷小,沒有什麼才華,還是個光頭,長相也比較猥瑣,但是蔣介石有兵啊!整個黃埔軍校都聽從蔣介石的,蔣介石帶著這幫小年青,那是先指揮平定商團叛亂,在東征當中打敗陳炯明等叛軍,可以說蔣介石領導出來的黃埔軍,是國民黨有史以來第一支自己掌管的部隊,不再依靠地方軍閥。

正是這一支部隊,讓蔣介石雖然資歷淺,沒有才華,但是依然可以獲得絕大部分人的支持,這是槍桿子裡出政權啊!

當老蔣的勢力不斷增加,真正讓汪精衛感受到來自老蔣的威脅,結果老蔣悍然發動中山艦事件後,汪精衛能做的就是辭職以示對抗,強烈譴責有什麼用,該操傢伙的時候你卻說我傷沒養好。

汪精衛為何鬥不過蔣介石

1927年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北伐戰爭取得一定成果的時候,當然是坐地分贓啊,汪精衛在武漢政府的擁護下回到武漢,蔣介石則在南京,這是兩人第一次針鋒相對,你發動“四一二政變”,汪就跟著發動“七一五政變”,後來為了奪取國民黨內的領導地位,汪精衛宣佈東征討蔣。

這一回合可以說,汪精衛撿了個便宜贏了上半回合,當時蔣介石軍事上處於較為被動的地位,而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又趁機搞事情,歡迎汪主席到南京來。於是蔣介石下野,汪精衛屁顛屁顛的準備“寧漢合流”準備遷都南京,結果盤子大了,誰都不服你啊,沒有那個金剛鑽,能攬起那個瓷器活嘛!李宗仁白崇禧那都是什麼人,又豈是你汪精衛能夠擺平得了的。

蔣介石也沒閒著,在下野後和宋美齡結了個婚,擺平了江浙財閥,這個時候大夥才知道,國民政府可以沒有汪精衛,但是不能沒有老蔣啊!於是老蔣帶著他的達令重新復出。

汪精衛為何最後成了令人唾棄的漢奸

關於汪精衛成為漢奸這個事情,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在本篇問答的上面部分,其實也都在闡述一句話,就是:“既生汪,何生蔣”。正是蔣介石的排擠,在政治上的失敗,使汪精衛一直尋求東山再起的機會,但是汪精衛優柔寡斷,屬於那種吃粑粑都趕不上熱乎那夥的,在西安事變時,南京群龍無首,國民黨包括何應欽在內的大佬都致電當時在西歐的汪精衛回國,結果等汪精衛剛回國,西安事變就和平解決了,你說尷尬不尷尬。

抗戰爆發後,汪精衛認為必定戰敗,對民族喪失信心,再加上日本的利誘,汪精衛最終走向了賣國之路。

當然,現在有說汪精衛是曲線救國的,史論縱橫只能表示,這個曲線有點大啊!


史論縱橫

不可否認,汪精衛很有文學才華,而且長得很帥。如果比的是文學才華,或比誰長得帥,汪精衛肯定是勝過蔣介石的。

但,兩人在國民黨內部,斗的是誰的政治手腕更成熟,誰的掌控能力更強。這方面,蔣公當然是佔盡優勢。

一個有才華的汪精衛,為何鬥不過行伍出身的蔣介石呢?究其原因,應該是性格所致。

汪精衛雖然志向遠大,但對革命事業的堅定程度還需提升

大凡具有大抱負,獲得大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心志堅韌之人。才華出眾的汪精衛相比蔣介石而言,心志的堅韌略遜一籌。

汪精衛早年參加同盟會,投身革命,因此結識了孫中山。1910年,二十多歲的汪精衛,精力非常旺盛,想做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思來想去,選擇了刺殺清廷攝政王載灃,這事夠大,死了也名聲在外了。

可事情沒成,反倒吃上了“終身監禁”的牢飯,不得不說汪精衛運氣太好,沒被殺頭,真是萬幸。

好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清廷迫於壓力,釋放了一眾政治犯,包括汪精衛。可是被釋放的汪精衛,和以前相比,風格大變,甚至開始調停清廷和國民黨,這說明汪精衛的心志有了些變化,曾經熱情四溢、敢打敢衝的汪精衛變得柔軟了,感覺他變得成熟了,他好像開啟了一種適應模式。可後面的舉動,卻讓人感覺“成熟”有點過了。

1912年,袁世凱上任後,汪精衛遠走法國,遠離政治。這一走,就是七年,金貴的七年時間,汪精衛選擇了遠行。而孫中山等革命黨,包括年輕的蔣介石都在為捍衛共和制度而做鬥爭。這七年,本該是奮鬥時間,汪精衛卻選擇了安逸,心志不堅啊

孫中山死後,1925年,汪精衛當上了國民黨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可是,他的權利卻遠遠和他的位置不相符合,特別是軍權方面。軍權在哪裡?軍權牢牢地掌握在蔣介石手裡。

1930年,汪精衛又聯合了軍閥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發奎等,與蔣介石展開正面對戰,這就是著名的“中原大戰”。

正面對戰,汪精衛們被打趴下了,因此,只好重新進入了蔣介石控制的國民政府。但經歷這麼多,不可能給予更多的實權。在這種背景下,汪精衛努力調整著自己,但心中的權利慾望最終還是超越了自己的控制能力。

1938年,汪精衛走出了人生最差的一步路,投入了日本人的懷抱,

其後兩年,又建立了南京偽政府,從此,成為了大家眼中、口中的大漢奸。

汪精衛是一個文化人,有著文化人的情操,也有著大多文化人的優柔寡斷。在追求救國的過程中,心志略有不堅定,從救國轉化為依附侵略者,這一步確實走錯了。


汪精衛在職業生涯中,面對困難的態度值得改進

刺殺攝政王,讓汪精衛撈了不少政治資本,其在獄中寫的“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詩句,也是膾炙人口,盡顯文學才華。

可是出獄後的汪精衛,彷彿重新換了個人,開始主張議和,感覺一個“英雄”的主機被裝入了柔弱的“軟件”,面對困難,開始有所後退。

遠離政治,在法國呆了七年後,1919年汪精衛應邀回到了中國,繼續他的救國救民之路。

這一次回來,汪精衛確實更成熟了。在中山先生死後,汪精衛當上了國民黨最高領袖。可是,領袖不好當,因為有個人,對領袖影響太大,這就是蔣介石。

面對蔣介石的強勢,汪精衛無可奈何,中山艦事件後不久,國民黨政府分裂開來,一個是國民黨左派的武漢政府,有汪精衛主持大局;一個是國民黨右派的南京政府,有蔣介石主持大局。

1927年,國民黨困難重重,內有不和,外有各路軍閥,還有虎視眈眈的日本人。為了大局,蔣介石以退為進,自行下野。1927年9月,武漢政府和南京政府合二為一,史稱“寧漢合流”。在新政府任常務委員的汪精衛,不知是困難太多,還是工作不如意,在12月又和老婆去了法國(感覺不應該)。

汪精衛下野,蔣介石的機會又來了,1928年2月,蔣介石通過各種手段,重新掌控了國民政府,而汪精衛的黨羽逐漸被踢出了政府。等汪精衛再次歸來時,形勢不再。

中原大戰後,第二次“寧漢合流”發生了,可是汪精衛只能屈居蔣介石之下,而且從此一直居於蔣介石之下。

1935年前後,汪精衛主張結成抗日統一戰線,恨軍隊無作為,結果看到打了幾次敗仗後,又開始主和。甚至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把華北主權拱手相讓。這讓人感覺面對困難時,汪精衛過於柔弱和情緒化。

日本人很厲害,盧溝橋事變後,快速推進,上海、南京盡皆淪陷,國民黨政府遷到了陪都重慶,但面對日本提出的議和,蔣介石嚴詞拒絕。國共在合作,全民在合作,全國都在反抗日本的侵略。

面對日本的強大氣勢,汪精衛認慫了,公然在1938年向日本投去橄欖枝,投入了日本人的懷抱,並在1940年建立了南京偽政府,成為了世人眼中的漢奸。

人生就是逐漸解決困難和問題的過程,面對困難,蔣介石的態度更堅定,而汪精衛面對各種困難時,後退和妥協更多一些,這種性格對於掌控大局的人來說,非常不可取。


汪精衛作為文化人,籠絡人的能力不如蔣介石

汪精衛其實是個老國民黨了,而且中山先生頗為器重,甚至也一度被中山帶到了高位,可是沒有基礎支撐的汪精衛,無法長時間站立在最頂端。

那麼支撐是什麼呢?支撐就是支持你的人脈,在政府中,在軍隊中,到底有多少人願意聽汪精衛調遣呢?

可以說,相比蔣介石而言,沒多少人聽他的。汪在政府的影響力還可以,但是在軍隊裡,汪精衛支持度相當低。那些手握重權的將軍們,和汪精衛這個文化人沒什麼交集。

在那個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年代,如果控制不了軍權,那就是一個沒有牙齒的老虎,和綿羊沒有兩樣。

為什麼沒有軍隊控制權呢?一是,在革命最艱難的階段,汪精衛在哪裡?遠在法國;二是,汪精衛自命清高,和帶兵打仗的人有距離,沒有結交,或者別人不願意和你結交;三是,汪沒有帶兵打過仗,是個文官,所以沒有共患難的軍隊下屬和同僚。

反觀蔣介石,一路帶兵打仗,軍隊裡一起浴血奮戰過的下屬無數;一起並肩戰鬥過的同僚無數;作為黃埔軍校的校長,門生故吏、將軍士兵無數。

再看蔣介石,一路成長,一路的結拜弟兄,早期和陳其美、黃郛結為兄弟,這兩人在民國初期是很牛的存在;後來和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先後分別結為兄弟;除此之外,和上海青幫頭子黃金榮、杜月笙關係匪淺,這些都是當時的風雲人物,無不是一方豪傑。當然,還有不少的結拜兄弟,可能名氣比這些小寫,但絕對都不是善茬。

還看蔣介石,有家庭帶來的關係網。連襟孫中山、孔祥熙,都是很牛的人物,一個是國父,一個是財神爺。老婆宋美齡,更是連接中美關係的一道橋樑,通過宋美齡,從美國哪裡得到不少的幫助。至於宋子文、陳果夫、陳立夫都是小輩,但在商界也都是 一等一的存在。

論人際關係,汪精衛沒辦法比,說過來說過去,就是周佛海、陳公博等幾個人,老婆陳壁君也只是個富家千金罷了。蔣介石結交人的能力比汪精衛強太多。

汪精衛是個有才華的人,但他的才華更多體現在文學上。在政治方面,比起蔣介石,汪精衛還是差不少。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做的事情,如果方向錯了,可能就苦了自己和他人。


藍風破曉

汪精衛早年也是一個熱血青年,為同盟會和國民黨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1910年3月,謀殺清攝政王載灃,事洩被捕,被判處終身監禁。當時汪精衛寧死不降,寫詩明志:銜石成痴絕,滄波萬里愁。 孤飛終不倦,羞逐海鷗浮。 奼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 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 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臺。

汪精衛一生最高光的時光大概是在1925年7月廣東政府改組時,汪精衛被舉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一時風頭無二。

從那時起,汪精衛就開始走下坡路,成為國民黨的配角,只能在蔣介石的身邊做一個副手。

在後來的十多年時,汪精衛幾次致力於聯合廣東廣西的軍閥,甚至包括北方的馮玉祥閻錫山,組建打倒蔣介石的政府,但都沒有成功。

1937年抗戰初期,汪精衛四處奔走,為抗日吶喊;但當看到中國軍隊的慘敗時,又意志消沉,開始希望和日本談判,甚至投降。

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汪精衛

脫離了國民政府,建立了南京政府。但隨後日本政府倒臺,軍人執政,新政府放棄了此前答應汪精衛從中國撤兵的條件。汪精衛卻在日本人的船上下不來了,最終成為了一個鐵桿漢奸。

終其一生,也沒有鬥得過蔣介石。

仔細分析來,鬥不過蔣介石是大概率事件。

汪精衛的優點和弱點一樣明顯,這是他難以領導國民黨的根本原因。

汪精衛是一箇舊知識分子的內核,外邊掛了新知識分子的外衣。這一點決定了中國皇權專制時代那些大臣們的弱點,汪精衛身上都有。

孔孟教出來的人,重名節,而不明事理。天天在糾結於是非對錯,而真正的問題在於解決成敗得失的問題。就是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強烈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妥協不讓步,必須按我說的去做,否則我不幹。
也可以說,所謂的忠臣都是好名之人,書呆子,就喜歡談是非對錯;相反一個良臣則要關注一個國家的實際利益,也就是成敗得失。

這一點在汪精衛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好幾次和蔣介石有意見不合,汪精衛都拂袖而去,甚至出國去了。比如中山艦事件時就是如此。

當時汪精衛作為一個軍政領導人,這樣做是不顧大局,自己負氣出走,導致蔣介石趁機上位,掌握了國民黨和軍隊的實際權力。

更重要的是,蔣介石是黃埔軍校的校長,掌握了國民黨的軍官,也就掌握了國民黨的軍隊。在亂世軍人橫行的時代,有槍就代表一切。而汪精衛和孫中山一樣,只是個文人,汪精衛又缺少孫中山堅毅不屈不撓的精神,註定他只是一個過客和過渡角色,無法成為國民黨真正的領袖。

汪精衛最終成為漢奸,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其個人的原因。外部原因今天不談,今天主要談下汪精衛個人內在的問題。

汪精衛作為一個思想裡一箇舊文人的特點,造成了他一個重大缺失,就是軟骨病,缺鈣,硬不起來。時而大喜進而大悲,缺少弘毅之志。

1932年長城抗戰時,聽到二十九軍勝利的消息,汪精衛大呼中國必勝;但當聽到中國軍隊失敗的時候,他就大哭中國必敗。

到了1937年之後,更是如此。中國軍隊在抗戰中犧牲慘重,汪精衛在抗戰初的鬥志馬上消退,變得心如死灰,軟骨病又犯了。

這就是中國舊文人的傳統和兩面性。

汪精衛又開始大講中國必敗,打下去中國必亡,只有和日本談判合作才有出路。而蔣介石因為在日本讀過書,瞭解日本人的特性,堅持不投降。

日本政府答應汪精衛重組南京政府,等汪精衛政府穩定後,日本軍隊從中國關內撤軍。但人算不如天算,日本軍隊政變,日本內閣登臺,新政府拒絕從中國撤軍,而汪精衛卻被綁在日本人的戰車上下不來了。

後來汪精衛寫《自嘲》詩。詩曰:

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 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自身的弱點最終導致汪精衛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並被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新知傳習閣

謝謝相邀。

孫中山先生圖

蔣介石圖

汪精衛圖

蔣介石一直以孫中山先生接班人自居,宣稱孫中山先生逝世前,叫喚著“介石”。可是,據當年孫中山先生的侍衛李榮介紹,孫中山先生臨終之前確實叫了兩個人的名字。孫中山與宋慶齡的第一次見面是在1894年。那時,孫中山先生是一個27歲的革命者,宋慶齡是一歲多的女嬰。沒有人能相信他們後面會走到一起,成為革命與愛情的伴侶。

1915年,孫中山給宋美齡寫信,問她是否願意到日本來,與他共同生活。宋慶齡瞞著家裡人,來到日本與孫中山結婚。很多年後,宋慶齡回憶起孫中山,說道:我與孫先生在一起的十年是我一生最幸福的十年。他是最優秀的男人,完美的丈夫,這樣的男人一個也沒有了,再沒有第二個孫中山了。

孫中山先生喊出的第二個名字不是蔣介石,卻是汪精衛。

汪兆銘(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字季新,筆名精衛。曾謀刺清攝政王載灃,袁世凱統治時期到法國留學。回國後於1919年在孫中山領導下,駐上海創辦《建設》雜誌。1921年孫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汪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次年任總參議。於抗日戰爭期間投靠日本,淪為漢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 因“骨髓腫”病死。其夫人為陳璧君。1945年8月16日,汪精衛政權宣佈解散。

早期的汪精衛確實是以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形象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1910年,參加孫中山同盟會的汪精衛來到北京,圖謀刺殺溥儀的父親、清王朝攝政王載灃,以表現革命者勇氣,喚醒民眾。當年,27歲的汪精衛英姿勃發,雖然因暗殺失利而身陷大獄,卻因此天下聞名。“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汪精衛在獄中的這一曲引吭高歌,其浩然正氣令很多人為之欽佩,為之仰望。此後,汪精衛緊隨孫中山,無論革命還是流亡,都在其身後。

汪精衛還是孫中山先生的遺囑起草人。這個地位可謂相當高。他本人也俊秀儒雅,在國民黨內聲望很高,跟胡漢民、廖仲愷並稱孫中山的三傑。

但跟蔣介石的競爭當中,汪精衛輸在槍桿子的掌握上。如果說孫中山選定了接班人,那汪精衛的可能性要比蔣介石大一些。臨終之時,孫中山先生喚了一聲“精衛”,卻不知孫中山先生要交待什麼事情。三小時後,一代偉人與世長辭,留下未競的事業,留待同志繼續努力了。

蔣介石圖

1935年這一年,汪精衛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兼外交部長,年屆52歲,已是暮年。

汪精衛圖

然而,1940年,在日本的扶植下,汪精衛在南京宣佈成立另一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就任政府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行政院院長,擁有自己的行政系統、軍隊、外交等,一方面與移都重慶的國民政府及老對手蔣介石分庭抗禮,另一方面與東北的“大滿洲帝國”遙相呼應。之後,汪精衛甚至還親自到長春訪問,在日本軍隊的刀光劍影中與溥儀握手言歡。

孫鳳鳴1935年的刺殺行動,雖未使汪精衛當即喪命,但那顆未取出的子彈,最終還是導致了汪的死亡。前往日本就醫的汪精衛,1944年11月10日在名古屋不治身亡。而中國的抗日戰爭,則在不到一年後取得勝利。

汪精衛圖

從辛亥革命的英雄,變成了遺臭萬年的漢奸,變化如此之大。有人為他辯護,說他是寧可委屈自己,也要保全大局;更多的意見是年青時的滿腔熱血,不能保證以後他不會為個人權力而犧牲整個國家利益。

蔣介石圖

抗日名將李宗仁在回憶錄中說:說一句公道話,汪兆銘當了漢奸,卻沒有做積極破壞抗戰的勾當。他投敵後,向與其淵源最深的將領,也未嘗作片紙隻字招降,如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和第五戰區內第十一集團軍司令黃琪翔。大義所在,汪氏也知道自我抑制。


鐵男春秋

汪精衛在私生活上懼內,在工作上也不夠強勢,沒有做領袖的魄力,而且也不掌握軍隊。蔣介石需要汪精衛的時候,和他稱兄道弟,還正式送來蘭譜,要和汪結拜。汪精衛一激動,回信就稱蔣介石為“介弟”。

汪精衛比蔣介石大4歲,除了年齡大一點,革命資歷比蔣介石老得多。當汪精衛在北京刺殺清朝總理名滿天下的時候,蔣介石還是個默默無名的學生。但後來隨著蔣介石迅速崛起,汪精衛只能在蔣介石麾下混二把手。對此,汪精衛老婆陳璧君很不滿意,覺得自己老公太窩囊。

對死亡的態度,也很能反映汪精衛與蔣介石的差距。辛亥革命爆發時,蔣介石正在日本士官學員學習,得聞國內鉅變,放棄學業回國參加冒險的“造反”事業,還隨身帶了毒藥,準備事情不利就仰藥自盡。後來大哥陳其美被刺殺,無人敢去收屍,就蔣介石去了。這些事,當年那個準備“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汪精衛絕對做不到。比如1935年汪精衛被孫鳳鳴連開3槍打成重傷,以為自己要掛了,非常害怕,連呼:“我要完了,我要完了。”見此,連老婆陳璧君都看不下去了:“你剛強點兒好不好,你硬一點兒好不好!”

到了1938年,日本人對汪精衛暗送秋波。汪精衛雖然後來做了大漢奸,但開始也不是一拉就下水,相反,他認為自己幹了一輩子革命工作,此時晚節不保,實在划不來,良心上也過不去。這個時候,陳璧君一身怒喝徹底把汪精衛推到日本人那邊去了,她這句話對汪精衛殺傷力太大:“難道做漢奸,你也甘於做第二把交椅嗎?”

大家都知道汪精衛是“四大美男”之一,但可惜的是,當年行刺攝政王載灃之前,竟被醜女陳璧君給強了。性格決定命運,汪精衛也逃不脫這一點,所以他後來又被日本人半推半就了。


腦洞大開的歷史

汪精衛在國民黨內資格老,名氣大。

汪精衛很早就追隨孫中山參加反清起義,1911年刺殺攝政王載灃更讓他一舉成名,成了全國知曉的少年英雄。如果他後期沒有投日,這個人在歷史上的評價是不低的。所以,他曾經的戰友後來無限惋惜的說他:“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雖然有這麼多光環且資格老,但是汪精衛年紀卻不大。所以,孫中山在世的時候,實際是把他當接班人培養的。孫中山去世的時候,遺囑執筆人就是汪精衛。孫去世後,國民黨的主席也是汪精衛。

有名氣、有資歷、還實際也做了一把手,但是汪精衛還是敗給了蔣介石。

原因何在?

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因為汪精衛是個政客,不是軍人,他沒軍權。

民國初年的中國,實際是一個有槍就是草頭王的時代。各路軍閥都是依靠軍隊才能呼風喚雨,做大做強。

蔣介石當初雖然學的是軍事,但一直在下層混,也沒有自己的軍隊。但蔣當了黃埔軍校的校長後,一下子就有了平臺。黃埔的學生,無論國共,其實都是精英,再經過黃埔軍校軍事、政治教育,個個都是人才。

黃埔的前四期,蔣介石親歷親為,天天和學生混在一起,又經過平廣州商團叛亂、東征、北伐等各役,和學生是又很深厚的感情的。

蔣還很會籠絡人,據說黃埔學生父母的生日他專門記在一個本子上。每當學生父母快要生日的時候,一定派人以自己的名義送上壽禮。這在舊社會注重孝道和光宗耀祖的社會背景下,是很得人心的。

所以,黃埔學生非常擁戴蔣介石。而黃埔學生是國民黨黨軍的骨幹支柱,得黃埔則得國民革命軍,得軍隊則得天下。

與蔣相反,汪精衛一開始雖然做得是國民政府主席和國民黨主席,可是卻沒有國民革命軍的指揮權。雖然他也做過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但很快就不幹了,讓周恩來來做。換句話說,汪主席沒有放下身段,到基層去拉攏這些日後的精英們,從而導致汪精衛在黃埔學生中實際沒有領導力。

汪精衛其實也又自己的軍隊,那就是粵軍,張發奎就是其首領。

因為歷史原因,國民黨早期的大佬和廣東很有淵源。汪精衛這位國民黨元老也不例外。張發奎是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而第四軍號稱"鐵軍\

故紙匯

很簡單,因為蔣介石握有槍桿子,而汪精衛沒有。在蔣介石利用槍桿子奪得政權後,汪精衛不甘心自己的失敗,進而投降日本,成為了人人唾罵的大漢奸。

蔣介石剛開始,不過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混混,在上海灘混跡天涯。蔣介石早期曾在上海參與金融投機,結果財路不佳,欠下了400萬債務,被當地的黑幫勢力頻頻追殺。後來是在上海幫派領袖黃金榮的擔保下,債主才免了蔣介石的債,代價就是蔣介石捱了好幾記耳光。

償還債務後,黃金榮和陳其美都勸蔣介石去廣州投奔孫中山,說不定能事業發達。蔣介石隨即去了廣州,並在之後的中山艦事件中立下大功,救了孫中山,孫中山因而對其十分賞識。之後將其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從擔任校長開始,蔣介石開始了他的發達之路。

擔任軍校校長是蔣介石一生的轉折點,也是他日後能戰勝汪精衛的關鍵所在。為什麼說軍校校長重要,很簡單,因為當了校長就等於掌握了學員,而這些學員,日後都要成為國民革命軍的軍官,因此,掌握了學員,也就掌握了軍隊。蔣介石之後的中央軍,只是靠著這種師生紐帶得以維繫,所謂的國民黨政府軍、嫡系部隊,幾乎全是蔣介石學生所帶領的軍隊。靠著中國傳統的師生關係,蔣介石得以掌控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隊,有了槍桿子,蔣介石就有了爭奪天下的本錢。

再看汪精衛,自始至終都是個文人,沒有自己的核心力量,四一二政變之後,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身為國民政府主席,不願受蔣介石的篡位之氣,也自立武漢國民政府。但只可惜,汪精衛雖然名為國民政府主席,但卻沒有真正的實權,也沒有指揮軍隊的權力。汪精衛的政府只能勉強依靠地方軍閥的施捨,這和蔣介石握有自己的槍桿子是絕對不能相比的。汪精衛很快認清了形勢,主動向蔣示好,即所謂寧漢合流。

之後,握有槍桿子的蔣介石愈發權勢滔天,無所顧忌,就算汪精衛聯合李宗仁白崇禧之流逼蔣介石下野,之後還是不得不將他請回主持局面。為什麼蔣介石每次下野還能回來,就是因為沒了他,中央軍根本不聽指揮,所謂的國民黨嫡系部隊,實際上是認人不認組織。這種情況下,蔣介石想沒有權力都不可能。

在軍閥混戰的民國,槍桿子才是硬道理,各路軍閥、蔣介石都十分認同,沒有槍桿子,那真是啥也不是。民國以來,國民政府主席先是汪精衛,後是林森,他們名為國家領袖,但是實際上只是個空殼,至於誰掌握實權,大家心知肚明。蔣介石名義上只是個軍事委員會主席,但實際上卻總覽行政立法大權,在這個時代,武力才是王道。

沒有槍桿子,汪精衛註定無緣權力,註定鬥不過蔣介石,直到抗戰爆發,1汪精衛才找到了機會,那就是投靠日本人。在汪精衛的腦回路里,日本很快就能滅亡中國,中國的抵抗是無意義的,自己比蔣介石先投降就能獲取最大的權力,於是,汪精衛玩了小聰明,投降了日本人。但可惜的是,世事難料,積貧積弱的中國愣是撐下了8年抗戰,愣是沒有亡國,汪精衛低估了中國人的抵抗意志,就別怪自己失去一切。

之後汪精衛不斷被國民政府組織人刺殺,並最終於1944年因舊傷復發病死,得到了他應有的下場。不過試想如果他再活一年,親眼看見日本投降並被送上法庭,想必那一幕才能真正懲罰他的罪行。

(從熱血青年到漢奸走狗,汪精衛的一生實在讓人唏噓)

汪精衛,一個曾經力主共和、刺殺載灃的熱血青年,終因對權力的追求腐化變質,淪為了漢奸走狗,其中經歷,實在值得我們後人引以為鑑。


埃爾文的理想鄉

汪精衛屬於典型的書生意氣,年輕時一腔熱血刺殺攝政王,娶了陳碧君後事事無主張,落了個晚節不保。

蔣介石是從社會底層一步步走出來的人,在上海混青紅幫時早已飽嘗江湖險惡,更積攢了不少人生閱歷和經驗。當上黃埔軍校校長後,其江湖經驗幫了大忙,善於收買人心,關心基層學員,運用權術。黃埔軍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一畢業就立即成為軍官,這為他掌控軍隊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那種亂世裡,位置再高,沒有槍桿子都是擺設。後來戴笠成立的特務機關也是絕對效忠於蔣介石,所以槍桿子、刀把子都在手裡,汪精衛一介書生,自然是鬥不過蔣介石的。

再說蔣介石一直比較務實,崇尚經世致用之學和各種人生歷練;汪精衛善於務虛,喜歡口號激昂,佔領輿論制高點,容易衝動。

最後,由於蔣介石的閱歷和胸懷,個人很有主見,能夠乾綱獨斷,宋美齡也是典型的東方女性,溫柔細膩,知書達禮,從不干預政治,而是認真輔佐蔣介石。反觀汪精衛,自從有了陳碧君,基本都是陳碧君在幫他拿主意,他自己優柔寡斷,加上身邊那幾個爛秀才冒的壞水,隨著年齡增長,已經沒有了當年的熱血。以至於在跟蔣介石的政治鬥爭中落敗失意之時,聽從身邊人的餿主意投靠日本組建偽政府,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謝金澎


說汪精衛注重個人英雄主義的革·命行為,是有切實依據,為他從事政治活動打下基礎的刺殺攝政王載灃的行為,其實是汪精衛內心獨白的一個真實寫照,他有一顆力挽狂瀾的心,想要憑藉一己之力改變歷史進程。

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的動機,無非是康有為的激將法,康有為大放厥詞,說革·命·黨人只會騙小青年送死,自己躲在幕後享受榮華富貴。

汪精衛氣不過,就想證明給康有為及國內公眾看,革命黨人並不都是貪生怕死之徒,選來選去,決定刺殺攝政王載灃,因為當時他最大,刺殺他獲得的影響力最大。

這和當下的恐怖襲擊如出一轍,就是為了製造影響力,當然從這件事上還可以發現汪精衛1在政治上的最大缺點――不成熟,政治講究婉轉回環,一次不成就兩次。

汪精衛這種獨狼式的暗殺行為,就是一錘子買賣,對手死了,他自己也活不成。


說到婉轉回環,就不得不佩服蔣介石,他雖是行伍出身,但對於政治手段的理解和運用,遠比汪精衛透徹的多。

蔣介石善於借勢,以勢成事。當年的北伐軍,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其實是重要的一支,蔣介石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可以借力打力,為己所用,再說中原大戰,張學良誰都不幫,就幫蔣介石,並不是張學良大發慈悲,而是蔣介石個人在政治上的閃轉騰挪。

後來的蔣介石被囚的兵變,換了汪精衛,可能就壯烈了,但蔣介石不但死裡逃生,而且還把自己的權勢調到了最高。

究其一點,蔣介石懂的攢人借勢,後來的汪精衛諂媚日本,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既不想歸隱山林,又在國內政界中沒有立足之地。

這次他倒想到了借勢,可他借的真不高明,比不借還狼狽,還讓人不省心,縱使汪精衛有搏命三郎的決心和勇氣,但出發點就錯了,後見又怎麼可能對呢!

鬥過蔣介石就不用想了,漢奸的罵名就夠他喝一壺了!


歷史三日談

你要是從他人生的前半部分履歷可以說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大概是那時候別人家的孩子吧。他1903年官費留學日本,要知道那時候官費留學可不是現在這麼容易的,那時候能夠出國留學的回來肯定是各行業的精英了。而且汪精衛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就結識了孫中山,並且一直參與當時同盟會的核心工作,比蔣介石可是早了不是一點半點。回國之後他暗中策劃了刺殺攝政王載灃,事後被捕,被判終生監禁。在獄中還寫了一首“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成為當時進步青年的偶像。這樣的經歷可以說在民國建立之後的確可以讓他加不少分。


然而歷史就是這麼有趣(這是放翁最喜歡說的話),就這位別人家的孩子最後卻選擇背叛革命,當了一個臭名昭著的漢奸,把自己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轉變呢?放翁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政途的失意,沒有一個人願意一直做“千年老二”更何況汪精衛。

汪精衛到底為什麼鬥不過蔣介石呢?他出道比蔣介石早,履歷比蔣介石完美,經歷比蔣介石豐富,還有那麼多黨內元老支持他,無論從哪一方面似乎都不應該落後於蔣介石才對。但是放翁覺得至少有三個因素是他比不過蔣介石的。


其一,他沒有兵權,在清末民國初的時候,可以說誰掌握了兵權,誰才有話語權。毛主席就說“槍桿子裡出政權”,汪精衛雖然有許多黨內大佬支持他,然而他手上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這讓他的地位其實並沒有多大的保障。而蔣介石至少還是一個黃埔軍校的校長,黃埔的年輕軍官基本上都在他手裡,在後來更是做到了北伐軍總司令。這些實的東西不是像汪這樣的道學先生能有的。

其二,低估了對手,在孫中山先生剛去世的時候,蔣介石的確在國民黨內部並沒有太高的政治地位,汪精衛對他放鬆了警惕,後來更是選擇和蔣介石聯手,這無異於與虎謀皮。汪精衛在和胡漢民的鬥爭中,幹倒了胡漢民,許崇智,廖仲愷,卻也把蔣介石抬到了黨內第二的位置。而在後期卻因為自己缺少兵權,被蔣介石的“中山艦事件”奪權成功。

其三,輿論力量,在當時的中國,蔣介石率領部隊東征成功,社會聲望如日中天,成為了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而汪精衛卻並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雖然當時社會力量並不能影響中國大局,但讓西方國家瞭解到中國的政治局勢。所以在那時帝國主義選擇了蔣介石,蔣介石一旦搭上帝國主義的船可以說已經離成功不遠了。

這三個方面可以說汪精衛不如蔣介石,也使他始終做不到一號位置。

至於他為什麼投靠日本?我認為其一是因為他自己在政壇上的不如意,軍權抓不到,黨權被他人染指,後來財權也被蔣介石拿走。這些可以說讓他非常鬱悶,所以他認為日軍侵華可能是他的一個際遇。他一直想和談就是想把蔣介石推出去,讓蔣介石背上罵名,從而使自己做到總裁的位置,可惜蔣介石沒有上當。

其二,他的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年輕的時候他搞革命受了許多傷,這迫使他必須加快奪權步伐,要不然以後就不一定有機會了。在當時依靠黨內力量不能成功的情況下,他只能利用日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